楊 玲
江西省上饒縣花廳中心小學
關鍵字:《弟子規(guī)》;語文教學;滲透教育
很多人都誤以為在當前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tǒng)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的可貴。卻不知《弟子規(guī)》教學正應對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需要重視對傳統(tǒng)美德的學習、借鑒,有選擇性地踐行《弟子規(guī)》的重要思想來指引語文教學。并且適時地引入《弟子規(guī)》知識進入語文教學。
如《媽媽的賬單》一文主要講的是小彼得為媽媽做了點事就寫了賬單來索取報酬,媽媽也給了他一份賬單,卻不要報酬。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無價。但是如何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說出自己以后該怎樣對媽媽,從而達到教育學生應孝順父母的目的呢?我這時巧妙地引出《弟子規(guī)》中“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給學生講了古代閔子騫受到后母的虐待,仍堅持盡孝的故事,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如何孝敬父母。
我在本班的一次“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班會上,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60%的學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xiàn)在的家庭,孩子都不是很多,父母都竭盡所能去呵護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事必躬親,恨不能一切都由自己代勞。在這一點上,《弟子規(guī)》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它規(guī)定了孩子在家中對待父母、長輩應有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更好的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明白如何感恩他人,感恩社會。
《弟子規(guī)》“信”篇教導我們“凡出言,信為先”凡是開口說話,首先就必須講究信用,在教學《我不能失信》中,我強調宋慶齡能夠信守承諾教自己的好朋友折花籃,這就是“言必信,行必果?!比藷o信則不立,信用對于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是他人肯定自己接納自己的重要憑證和依據(jù)。這不僅是父母教導的好,更重要的是宋慶齡的人格魅力。在實際生活中孩子們作業(yè)沒有完成為了逃脫懲罰會撒謊會編造各種理由欺騙老師。從這個現(xiàn)象我看到了信用的流失,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的教育工作遠遠不足。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蔽覀兌贾篮芏嗳擞泻芏嗪⒆用刻鞂W⒃谡n業(yè)上,你看他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來的成績不是很理想。這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人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說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此時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學習上,也只能是白看白讀。心如果沒有專注,心有旁騖,心有掛礙,心里頭想著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靶沤砸?,有不同的解釋跟看法統(tǒng)統(tǒng)對,他認為這個“信皆要”,指前面三項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學覺得一個人在這世間上,不管我們學習任何一項學問,或者功課,對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會有力量,還有精神,你會激發(fā)出來,勉勵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厲。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于你的心,你能這樣專注的學習,再加上你有堅定的信心,你讀書就會讀得很好。
開展形式多樣《弟子規(guī)》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開展形式多樣的《弟子規(guī)》學習活動,如《弟子規(guī)》配樂吟誦比賽、《弟子規(guī)》故事大賽、品《弟子規(guī)》經典詞句、《弟子規(guī)》“讀書心得”交流等,讓學生親身參與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路。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毙W時代是記憶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多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積累更多的語言,還能讓他們感受文字的節(jié)奏、音樂美和靈敏度。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中經常會引用來給自己的文章潤色,拓寬了寫作思路。
《弟子規(guī)》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教師職業(yè)價值觀里就強調教師要把愛心獻給每一位學生,無論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無論他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或是令人頭疼的后進生,均應一視同仁。因為“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對孩子給予了相當多的愛,他就能給你滿滿的激動的回報!從圣賢的典籍當中,我們反觀自照,我們的內心與圣賢有何差距。如果覺得自己差太多了,我們可以見賢思齊,隨著圣賢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更應該多閱讀經典,了解經典,傳承經典。
《弟子規(guī)》對如何做人有著深入、清晰的指導,是啟迪我們心靈的鑰匙,也與當今習近平提出的精神文明十分相符。我們應該有選擇的學習、踐行《弟子規(guī)》,辯證的看待這些道德教育思想,合理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讓孩子們學會做人的基本準則,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