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梅
合理情緒療法是上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在美國創(chuàng)立,也被簡稱為ABC理論。A誘發(fā)性事件,B是信念(對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情緒行為結(jié)果。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變化不是由具體的誘發(fā)性事件所引發(fā),而是由對誘發(fā)性事件的不合理信念所引發(fā),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糾正這種不合理的信念需要與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辯論,通過治療達到更好的行為和結(jié)果。小學生情緒波動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缺乏對事件的正確認知,為此,將合理情緒療法應用在小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及日常教育中都具有非常廣泛的操作空間和應用價值。
首先,要弄清楚引發(fā)小學生情緒變化的具體事件。值得注意的事,小學生尤其是低幼年級的小學生,語言表述、邏輯思維等正處于學習和模仿階段,情緒波動后的語言表述需要班主任及輔導老師適當?shù)奶嵝鸭罢硭悸罚陀啄昙壍男W生在情緒波動后常常用哭泣、生氣等方式表達情緒,教師在應用合理情緒療法時需要首先有同理心,能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是應用合理情緒療法的重要前提。
其次,了解學生對事件的看法。幫助學生分析學生對事件看法的不合理部分,是否存在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的想法。積極心理學認為“不是發(fā)生在人們身上的事件決定了他們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1]幫助小學生找到那些過于主觀,認為事情糟糕至極的想法。不是事件本身引起其“傷心、難過”,而是其對事件的看法引發(fā)其情緒的波動,采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式,告訴小學生信念中偏激的地方。給小學生講明,情緒的困擾是有不合理的信念所引發(fā)的,讓小學生意識到這一點。
最后,針對引發(fā)情緒波動的事件本身樹立正確的信念,正確信念的樹立要立足實際,針對引發(fā)小學生情緒波動的具體事件進行合理信念的建立。
近4個月來,3年級的小學生張某在班級表現(xiàn)異常,經(jīng)常在上課時無端哭泣,在課間活動中,故意推到小朋友。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在美術(shù)課上,無端的撕壞紙張,把畫筆折斷。據(jù)美術(shù)老師反應,該生畫出一幅嬰兒被扔下樓的圖片。在班級集體活動中,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會自己在教室大聲喊叫。
(1)主述。該生父母離異,長期跟著母親生活,母親性格暴躁,個性強勢,在孩子寫作業(yè)、看書等教育問題上經(jīng)常跟孩子大吼大叫,母親2年前再婚,3個月前生下一個小男孩。張某覺得母親對自己雖然大吼大叫,但起碼還管自己。但自從有了弟弟,母親對自己幾乎不聞不問。他常會故意破壞家里的東西,希望得到母親的關(guān)注,但母親只會責罵。(2)觀察及班主任反應,該生以前雖然性格軟弱,但比較合群,特別喜歡跟小朋友在一起。課題表現(xiàn)也很積極。但最近4個月,常常呈現(xiàn)出極端的情緒,忽然大哭或者自己跑到操場。
初步診斷,該生屬于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診斷依據(jù):(1)該生上課時無端哭泣,折斷畫筆、自己在教室大喊大叫,屬于情緒問題。(2)依據(jù)“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該生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反映統(tǒng)一,自我認知良好,個性相對穩(wěn)定??膳懦裥圆≌系K,屬于正常人的心理問題。(3)該生心理問題持續(xù)時間超過3個月,情緒反應時間較長,反應強度較強烈,可排除一般心理問題,屬于嚴重心理問題。
(1)找出誘發(fā)性時間A:母親離異,在婚后生二胎;(2)列出對這一時間的看法(不合理信念B):①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不要我了。②媽媽又結(jié)婚了,生了小弟弟,也不要我了。③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愛我,沒有人關(guān)心我。(3)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導致了不良情緒和行為后果,上課哭泣、不合群,具有攻擊性,在教室大喊大叫。
(1)爸爸不是不要他了,只是跟媽媽分開,爸爸會定期給她買東西,物品等,只是在時間上陪伴的少了。(2)媽媽生了弟弟,也是愛他的,只是照顧小弟弟事情過多,建議該生一起參與照顧弟弟的活動,做媽媽的小幫手,這樣既可以增加與媽媽相處的時光,也可以體會當哥哥的快樂。(3)不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愛他了,班主任及任課老師,都很喜歡他,同學也喜歡跟他做游戲。
通過與該生父親、母親以及繼父的溝通,該生父母深刻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忽略產(chǎn)生的影響。與該生的家長制定了咨詢方案。該生生父每周抽出一天時間陪伴該生,該生母親也在照顧小弟弟的同時,關(guān)注該生的學習和生活。通過上述舉措,家長及班主任紛紛表示,該生的情緒得到了及時緩解,課堂表現(xiàn)明顯積極。與同學相處十分融洽,咨詢?nèi)〉昧顺晒Α?/p>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