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元朗
文章的題目選自繆鉞先生為胡厚宣先生《甲骨文商史論叢》的題詩,這兩句詩非常貼切地概括了二老長達70年的交往。
1924年,14歲的胡先生考入保定私立培德中學;遇到了20歲的繆鉞老師。當時,繆先生因為父親病重,不得不結(jié)束在北京大學文預科僅僅一年的學生生活,回到保定,承擔起贍養(yǎng)家人的責任,在段云峰先生擔任校長的培德中學當了國文教員。
據(jù)胡先生回憶,繆先生在培德中學講授“國文” “國學概論”及“中國文學史”等課程。另一位學生任績先生則記得,在當年的老師里,只有繆先生一人住校,盡管家就在城里,卻只在星期天回家,其余時間都在學校讀書和批改作業(yè)。(任績先生回憶。任績先生之子任立文先生2011年9月21日向筆者轉(zhuǎn)述。)那時師生交流非常方便,繆先生用很多時間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先秦諸子、《說文解字》、前四史、《資治通鑒》《昭明文選》及各種詩詞選集,“使同學們于國學在中學四年期間,就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1]胡先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每學期總在全班排名第一,在“國文”“國學”等課程的作業(yè)本上,留下了繆先生的許多批語??娤壬€時常在課堂上將他的作文當成范文進行講評。
1928年,胡先生畢業(yè)后考上北京大學,培德中學為表彰他的勤奮刻苦,為其頒發(fā)了1200元獎學金,助其6年之學業(yè)。此后,胡先生北上就讀,師生分別,從此江山隔阻、聚少離多,開始了長期的通信聯(lián)系。1929年初,繆鉞先生寫詩相贈:
胡生誠秀出,卓爾鳳凰群。美志云霄上,清才蘭蕙芬。荷衣需自潔,聾俗豈相聞。馬帳多高足,傳經(jīng)還望君。[2]
1933年初,日寇西侵,幽燕告警,胡先生和王鑫章先生(亦為培德中學畢業(yè)生)從北大輟學返家,在保定和繆先生短暫相會后“凄然話別”,繆先生為此寫下一首《鷓鴣天》詞:
無語相看意更悲。初逢又是別離時。亂來難得常相見,別后沈吟各自知。 車待發(fā),淚先垂。北風一夜轉(zhuǎn)凄其。君看冰雪無邊白,明歲花開未有期。[3]
1934年,胡先生大學畢業(yè)進入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7年8月,胡先生隨機關(guān)離開南京,轉(zhuǎn)往后方四川。隨著南京失陷,由胡先生珍藏的繆先生近年的書信和其他的書籍文稿全部淪于敵手。而此時,繆先生也一路風塵,攜家到達重慶,1938年10月,就聘于內(nèi)遷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國文系。
1940年底,胡先生前往成都,任職于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陸續(xù)刊印了《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1至第4冊。其每出一冊,都會寄呈繆先生請益。1943年,繆先生為此寫下長詩《題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
胡君治卜辭,證史多創(chuàng)獲。為學賴新資,墨守固無益。羅叔言王靜安篳路功,繼者亦十百。君生雖稍晚,力能窮奧賾。茫昧三千祀,事跡復奕赫。宗法本商制,周人襲遺跡。觀堂所未明,于茲得真釋。胡君《殷代婚姻家庭宗法生育制度考》一文,說明宗法之制殷時已有之,非周人所創(chuàng),能補正王靜安《殷周制度論》之偶疏,持論尤為精湛。滋蘭憶曩時,觀松喜千尺。書成喪亂馀,夢隨日月擲。平生相期深,廿載意不隔。聆音非謬賞,銳進勉無極。國運方中興,學亦貴新辟。江山阻攜手,相望終日夕。[4]
1946年5月,經(jīng)胡先生和吳宓先生(時任教成都燕京大學)先后向聞宥先生推薦,繆先生得以就聘華西協(xié)合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化研究所。8月10日,繆先生偕家人抵達成都。在城內(nèi)大科甲巷一旅館中住宿數(shù)日后,繆母寄居于胡家,繆先生則攜長子、次子暫住小天竺華大集體宿舍,全家皆在胡家就餐。(據(jù)繆先生長子繆慈明先生回憶。)這是兩位先生抗戰(zhàn)以后的第一次相聚。不久,胡先生前往復旦大學歷史系,1956年又調(diào)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而繆先生長期在華西協(xié)合大學和四川大學任教,兩位先生又只有通過書信往還。
“文革”前期,兩位先生的通信中斷,直到“9·13”事件后的1971年10月26日,胡先生才致函老師,詳談“文革”以來的情況,恢復聯(lián)系。在信末,胡先生寫到:“每憶曩年保定侍從問學之樂,時切眷戀,恍在昨日,不覺已是40余年,忽忽漸入老境,言之不禁悵然傷懷者久之!安得重為昔日游耶!”對昔日美好時光的追思懷想、對重逢把晤的向往期盼,洋溢于字里行間。
1974年8月中旬,繆先生偕夫人前往北京,與由美歸國訪問的楊聯(lián)陞、繆鉁夫婦相聚,也會見了部分友人。胡先生夫婦在家中熱情接待了繆先生。繆先生夫婦離京之日,胡先生又親往車站相送?;厝匾院?,繆先生每向家人談及這位雖經(jīng)“文革”而仍然執(zhí)禮甚恭的弟子,都會感慨殊深。
1979年10月,繆先生由筆者隨侍,作為特邀代表赴京參加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抵京后,入住西直門外國務院第一招待所。胡先生多次前來看望繆先生,暢談粉碎“四人幫”以后的所歷所感,緬懷故人,二老都非常激動。招待所門衛(wèi)制度嚴格,所有探訪者均需在門衛(wèi)室與被訪者電話聯(lián)系,待確認之后填寫會客單,方能入內(nèi)。然胡先生從來是不告而至??娤壬@問其故。胡先生回答說門衛(wèi)從不攔我。當時胡先生身著中山裝,腳穿圓口布鞋,身材魁梧,器宇軒昂,很有風度。想來門衛(wèi)閱人無數(shù),一望即知非等閑人,也就不查問了。
從那以后,兩位先生的工作都越來越忙,胡先生寫給繆先生的信,通常會敘述出席國內(nèi)外各種學術(shù)會議或在各地講學的情況,也會談到自己主持的科研項目的進展程度;而繆先生無論是出版新書,還是重印舊著,都會寄贈胡先生,有時還會在扉頁上題詞。比如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詩詞散論》,繆先生就寫下這樣的題詞:“此書中諸文撰寫之時,余方居遵義,任教于浙江大學,而厚宣弟則居成都,授學于齊魯大學,雖在流離播遷之中,亦頗得通書論學之樂。倏忽卌載,前塵入夢。今值此書重印,奉贈一冊,以為懷舊永念之資?!盵5]
1983年,胡先生擔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冊出版,繆先生于3月1日致函祝賀:
吾弟主編《甲骨文合集》,嘉惠士林,功德無量。整理舊作,編成《甲骨文商史論集》,亦望能早日竣事。[6]
這期間,胡先生只要有機會到成都開會,或是出席川大古文字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答辯,都會去看望老師。繆先生也會在家設(shè)便宴招待,交談之中,每每回憶在保定的往事。對這樣的會面,二老都極為珍視,1988年1月會晤后,繆先生寫下了一首《臨江仙》寄給已經(jīng)返京的胡先生:
六十年前講習,三千里外相逢。言歡樽酒一燈紅。滄桑多世變,師弟兩衰翁。 莫道人生有限,須知天地無窮。當時期許未成空。殷虛探信史,禹域振英風。[7]
1991年8月23日,胡先生致函繆先生:“去年12月20日,學生八十初度,先秦史研究室同仁為作紀念,有社科院及歷史所領(lǐng)導參加,并于《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篡為???,學生甚感慚愧,堅持不敢驚擾所外師友,故事前未能奉報吾師。今轉(zhuǎn)念受教于吾師已66載,今雖衰老,仍需聆聽恩師誨教。因此擬請吾師于便中惠賜數(shù)行,以便有所遵循,并永存留念?!盵8]繆先生接信后即寫贈《胡厚宣八十壽詩》:
師弟情深六十年,江山相望各華巔。舟航已歷風波險,論著真如日月懸。錦里秋光宜隱逸,神京云物正清研。一觴遙祝期頤壽,更喜高名萬古傳。[9]
詩前并有序:
余與厚宣弟相識六十馀年矣。當厚宣十馀歲肄業(yè)培德中學時,天資岐嶷,勤勉精進,余覺其必成偉器,故贈詩有“美志云霄上,清才蘭蕙芬”之句。其后數(shù)十年中,世途崎嶇,滄桑多變,而厚宣以堅韌不拔之操,致力于甲骨文、殷商史鉆研之業(yè),所撰專著論文以及資料之收集董理考訂,補前修之未密,啟后學以新途,廣博淵深,蜚聲國際,為士林所推重。光明易遷,境緣無實,余今年垂九十,而厚宣亦慶八秩華誕。白頭師弟,千里相思,聊賦蕪辭,以誌祝賀。一九九一年八月[10]
從1992年下半年開始,繆先生的身體漸漸衰弱,以致不能再寫信。胡先生對老師的健康狀況極為掛念,多次向筆者垂詢。1995年1月6日,繆先生去世。筆者將訃告寄給胡先生,當時并不知道先生已經(jīng)病重。事后先生哲嗣振宇兄告訴筆者,因恐胡先生聞訃后情緒波動,影響病情,遂以其名義發(fā)出唁電,而向先生隱瞞了實情。所以,直到去世,胡先生也不知道老師已經(jīng)先他離去。
如今,兩位先生都已離開我們20多年了,而師生兩人在70年的交往中始終以道義相期、志業(yè)相勉的深摯情誼,卻讓我們感懷不盡。
注釋:
[1][5]胡厚宣:《祝賀吾師繆彥威先生九十華誕》,載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冰繭彩絲集——紀念繆鉞教授九十壽辰暨從教七十年論文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43頁,第45頁。
[2]繆鉞:《贈胡生厚宣》,《繆鉞全集》第8卷《冰繭庵詩詞稿》卷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頁。
[3]繆鉞:《鷓鴣天·壬申歲暮,日寇西侵,幽燕告警。胡生厚宣、王生鑫章自北京大學輟學南歸,途經(jīng)保定,凄然話別》,《繆鉞全集》第8卷《冰繭庵詩詞稿》卷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第15頁。
[4]《繆鉞全集》第8卷《冰繭庵詩詞稿》卷2,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2頁。
[6][10]轉(zhuǎn)引自胡厚宣:《祝賀吾師繆彥威先生九十華誕》,載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冰繭彩絲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46頁,第47頁。
[7]繆鉞:《臨江仙·1988年1月,胡厚宣弟自北京來成都,在四川大學留住數(shù)日,談宴話舊,感慨今昔,別后賦此寄贈》,《繆鉞全集》第8卷《冰繭庵詩詞稿》卷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4頁。
[8]書信原件。
[9]《繆鉞全集》第8卷《冰繭庵詩詞稿》卷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4頁。
作者: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