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芹 曲常迅 遲桂梅 于美芳
西洋參又名花旗參,以根入藥,性寒、味苦,具有退熱清火、補陰等功效,頗受市場青睞,種植經(jīng)濟效益高。
一、選地、整地、施基肥
種植西洋參應(yīng)選擇有機質(zhì)豐富、土質(zhì)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塊,土壤酸堿度以中性和微酸性為宜。地塊選好后先整平耙細,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公斤、過磷酸鈣30~50公斤(或磷酸二銨20~30公斤)作基肥。播種前20天,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公斤,撒施到土壤中,然后用小型旋耕機耕翻,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地整好后做畦,畦寬1.2~1.5米,畦長可視具體情況而定,畦高25~30厘米,畦與畦間距80厘米,南北走向。
二、種子處理
西洋參種子的休眠期較長,因此生產(chǎn)上需要用裂口的種子進行播種。在山東省平度市,一般于9月底選用飽滿成熟的種子,用沙藏法處理。其方法是:每40~50公斤西洋參種子,用10%赤霉素水溶性片劑1克兌水50公斤浸泡24小時(赤霉素兌水前先用3毫升酒精溶解),然后撈出種子,用水沖洗干凈,將種子與沙按1∶1的比例拌好,放入底部能排水的木箱或大盆中,再在上面覆布,在室內(nèi)進行變溫處理。天氣冷時需利用電暖風進行加溫,經(jīng)兩個多月后,即可促使種子裂口,從而提高出苗率。
三、播種
山東省平度市一般在12月上旬開始播種,播前需保持土壤疏松濕潤。將處理好的裂口種子按行株距15厘米×3厘米進行穴播,每穴播1粒,播后覆蓋地膜,防止水分蒸發(fā)。每畝播種量6.5公斤。也可采取撒播的方式播種,出苗后進行移栽。
四、田間管理
1.搭設(shè)蔭棚。西洋參屬典型的喜陰植物,怕強光,忌直射光,因此栽種期間應(yīng)遮光。4月初開始架棚,棚架的形式主要是拱形棚,在畦面上用螺紋鋼筋彎成拱形,拱高1.5米左右,上面覆蓋西洋參專用膜和遮陽網(wǎng)。當西洋參出齊苗后,及時揭掉地膜。
2.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以利于通風透光和保持水分。1~3年生參田雜草要人工拔除。
3.防旱排澇。西洋參喜濕但怕干旱和水澇。干旱時應(yīng)及時澆水,以保持畦面濕潤,最好用微灌設(shè)備澆灌;遇澇時要及時排水,防止淹根死苗。
4.適時摘蕾。適時摘除花蕾可促進參根生長,提高西洋參產(chǎn)量。對于不需要留種的西洋參,可在開花前摘除花蕾,促進參根生長。一般栽培1~3年的西洋參都應(yīng)該摘除花蕾。如果要留種,對生長3年以上的西洋參,在開花結(jié)果時要及時進行打蕾,打去中央部分的花,以增加種子的飽滿度。
5.追肥促生長。每年4—5月,結(jié)合澆水對西洋參進行追肥,一般畝施磷酸二銨20~30公斤,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水溶液。6—8月為西洋參生長旺盛期,需多施水肥,一般追肥3次,可用大量元素水溶肥隨微噴機噴入畦中;此外,還可用2%過磷酸鈣溶液、0.3%磷酸二氫鉀溶液、0.3%尿素液肥,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后交替噴施,每月1次。每年11—12月地上莖葉枯萎時,在植株間開淺溝,重施冬肥,每畝用腐熟廄肥1500公斤、復(fù)合肥50公斤均勻地撒入溝內(nèi),然后用細土覆蓋。
6.病蟲害防治。(1)病害防治。西洋參苗期病害主要是立枯病和猝倒病,土壤板結(jié)、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防治方法:及時松土提溫,防止土壤濕度過大;發(fā)病初期可用70%敵磺鈉可溶粉劑500倍液澆灌2~3次。西洋參成長期的主要病害是斑點病和炭疽病,高溫多濕條件下易發(fā)生。防治方法:及時排澇,控制畦內(nèi)水分,并在發(fā)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2)蟲害防治。西洋參的主要蟲害有螻蛄、地老虎、金針蟲等,可用40%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畦面進行防治。
五、適時收獲
西洋參沒有明顯的成熟期,一般生長4~5年即可收獲。收獲一般在深秋進行。采收時去掉地上莖,切勿傷及參根。刨下的參根要及時去除泥土、雜質(zhì)、須根,然后洗凈,利用熱風爐進行干燥或者直接出售鮮參。
(山東省平度市蓼蘭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wù)中心 郭希芹 曲常迅 遲桂梅 于美芳 郵編:26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