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周
每次提到《愚公移山》這則故事,我都會被古代勞動者堅忍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但是如果撇開“堅持不懈”這一“正面意義”,掂量一下愚公的“投入”與“產出”,我以為愚公的行為是多多少少真有幾分“愚”的——若真讓其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去移山,他們便會陷入希緒弗斯一般的境地而難以自拔。所以,移山不如移居——舉家搬遷。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我們與世界、與身邊的環(huán)境發(fā)生沖突時,我們只有通過改變才能走得更遠——或改變世界,或改變自身。
但是,改變世界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當年我們曾在“改變世界”的豪舉中摻進了太多“大躍進”式的荒誕不經的傻事。所以,人們很多時候首先考慮的該是改變自己。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的名言“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精準地闡釋了這個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大自然以其自身的法則決定著任何一個物種的消長存亡:你的適應能力越強,就越生存得好。只有能根據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改變,我們才能發(fā)展得更好。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改變自身的能力;人們強調學習的作用,就是強調通過學習改變自己。
要知道,給自己穿上鞋子永遠要比給全世界鋪上地毯容易得多,方便的多。穿上鞋與鋪地毯效果相同,但付出的成本卻有著天壤之別。造成兩者間的差異的原因就在于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自身特點出發(fā),一個從外部環(huán)境出發(fā)。
屈原對楚國滿腔熱忱,但時時怨天尤人,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道出了他的對外部世界的誤讀和對自己認知上的缺陷——他只看到世界的灰暗,卻未曾有過深刻的自??;他總是將自己封閉在夸張的想象之中,而沒有想過我之所以如此,外部世界與自身的原因各占幾成。相比之下,那位勸慰他的漁父卻一位是人生的智者,他的那句“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實在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最終,屈子魂斷汨羅,葬身魚腹。世人贊美屈原堅守理想,認為漁父世故圓滑。而在中國人的詞典中,圓滑乃是放棄原則、隨風擺柳的代名詞,甚至被引申為卑鄙;而堅守則是堅持原則、不忘初心的體現,往往被冠之為高尚。
殊不知,改變自己并不等于圓滑,而是一種自我調適。圓滑是一種無原則的逢迎,而改變自己則是一種有原則的變通。圓滑已經偏離了既定的目標,而變通則是換條道路繼續(xù)走向最初的目的地。改變自己實質上是一種更為智慧的堅守。
有句名言:“您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您可以改變自己;您改變不了事實,但您可以改變態(tài)度;您改變不了過去,但您可以改變現在?!比松牡缆烦錆M障礙,有時候我們需要改變路線,繞道而行。若遇山開山,遇海填海,就很有可能蹉跎了我們寶貴的時間,失去了稍縱即逝的機遇,最終無法登上成功的山巔。
學會變通,適時改變,我們才會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邂逅“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淦生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