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敏
【摘 要】 文章介紹了海寧市博物館概況及展陳現(xiàn)狀,提出了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對策與建議。要鞏固博物館基本陳列和特色展覽;拓寬橫向合作和縱深發(fā)展;推進數(shù)字化博物館建設。
【關鍵詞】 縣級博物館;工作創(chuàng)新;思考;建議;海寧市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近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出臺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舉措,并將公共文化服務列入黨和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其涵義是指公共部分為滿足公共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各類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的總稱。再則從歷史人文角度認識,博物館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xiàn),其公共文化服務是學生的“第二課堂”、科研工作者的“資料室” 文史研究者的“專題檔案館”, 廣大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也是游客和觀眾解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個權威景點。全國博物館的展示,便是國家歷史、民族記憶的展示,亦就是國力的展示。省、市(縣)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亦代表了地域乃至國家的文化形象。
一、海寧市博物館概況
海寧市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為集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國有博物館。現(xiàn)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AA級景點、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嘉興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下轄徐志摩舊居、衍芬草堂、史東山故居等景點管理、開放工作。
博物館收藏自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延續(xù)而下,包括陶器、瓷器等多個門類的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組),二級文物71件(組),三級文物1661件(組)。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981平方米,辟有文物精品陳列館、書畫陳列館、硤石燈彩館、恐龍館和臨時展廳,共5個展廳,每年舉辦展覽12場次左右。
二、海寧市博物館展陳現(xiàn)狀
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展館功能的體現(xiàn),也是體現(xiàn)館藏文化價值和資料分享的基本形式,是博物館通過展覽與社會、公眾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更是一方山水的地域文化與觀眾的交流、對接,若想讓更多的群眾走進博物館,就應該不斷完善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質(zhì)量。
1、弘揚時代主旋律
近年來,海寧市博物館舉辦主旋律文化活動有:“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愛國業(yè)績展暨‘神舟七號科普展”(獲省陳列展覽精品項目評選最受觀眾歡迎獎)、 “中國夢”圖片展、中國海軍驅逐艦發(fā)展史航模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紅色收藏展等。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弘揚正能量,堅持正確導向,積極探索,致力研究展覽內(nèi)容和展示形式,著力舉辦特色展覽。
2、展示地域人文內(nèi)涵
海寧歷史悠久,人文炳蔚,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shù)卣岢觥俺蔽幕?、燈文化、名人文化(三大文化)為海寧地域特色文化,該市有史以來涌現(xiàn)了顧況、張九成、談遷、查慎行、陳確、陳元龍、李善蘭、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沙可夫、陳學昭、金庸等一大批名人。自改革開放后,修理恢復了大批地方歷史建筑、名人舊居故居,在此基礎上先后舉辦了海寧名人蔣百里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展,辛亥革命志士、愛國詩人許行彬誕辰140周年紀念日,愛國實業(yè)家查濟民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李慕白先生百年華誕紀念展,蔣英(錢學森夫人)教授生平圖片展,《山林高逸——馬軼之先生遺物展》,清代著名書畫家(六舟,又名達受)作品回海寧故鄉(xiāng)展、海寧歷代名賢墨跡展等。
3、注重展務細節(jié)
海寧市博物館根據(jù)館藏特點,對原有基本文物和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充實,改變傳統(tǒng)的陳列布展形式,推出特色展覽,舉辦學術論壇,設立重大課題,編纂學術成果,出版人文書籍等。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現(xiàn)代科技與陳列形式相結合,聲、光、電等先進技術的充分應用,使展示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地深入演繹歷史文化和歷史場景。如在暑期推出以增進科技與時代發(fā)展為內(nèi)涵的“漫畫科普展”、以解讀大自然為主題的“馬年看馬”特展,深受廣大青少年及兒童的喜愛。同時,配合展覽開展互動活動,如在“科普展”期間,舉辦知識競賽;在“馬展”期間舉辦“馬年畫馬”活動。在兒童節(jié)期間舉辦拓硯展,并配合展覽,開展拓印實踐教學活動,通過互動提升觀眾參與度?!昂胶U埂逼陂g,邀請學生團參觀,配合舉辦“學打水手結”、“愛我中華、保衛(wèi)海疆”征文比賽等活動。
4、凝聚文化資源
近年來,以實施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為抓手,市政府出臺—系列舉措,建立健全文化遺產(chǎn)政策體系和保護管理機制,制定《海寧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法》、《海寧市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海寧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海寧市促進民辦博物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設立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結合全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市歷史遺存整理修復工作及硤石南關廂老街、干河街老街,鹽官古建筑修復工程,進一步整合全市文物資源,疏理全市歷史遺存,公布一批列入保護和修復的古橋、古宅、古墓及考古遺址、文化景點等,邀請浙江大學教授指導編纂《長安畫像石墓考古研究》,參與省市課題“馬家浜文化嘉興篇”、“ 浙江省旅游資源景點分類調(diào)查”, 有多篇論文及專題調(diào)研報告入編《崧澤、良渚文化在嘉興》,并在《文物》、《考古》、《文博知識》等報刊雜志和網(wǎng)站發(fā)表。
2016年,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和海塘申遺工作,編制大運河(海寧段)申遺點段專項保護規(guī)劃,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化普查第二階段的數(shù)據(jù)采集,完成文物保護建筑維修項目竣工驗收6處,舉辦各類展覽13場次。
2017年,完成長安畫像石墓安防工程,完善大運河海寧段(長安閘)遺產(chǎn)展示館,對長安老壩的考古挖掘和保護。制作《海寧市文保點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圖案》,“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開展童學拓硯,參與非遺保護工程,舉辦各類展覽12場次。
2012——2017年,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精心組織大運河(海寧段)申遺和保護,加快實施文化遺產(chǎn)維修項目修繕。完成海寧市歷史建筑普查野外調(diào)查工作,登記信息787處,包括歷史建筑信息點739處,復查列入全國文物普查登記點101處,新發(fā)現(xiàn)638處。
5、線上互動活動
利用公眾平臺擴大宣教面。通過“海寧電視臺”、“海寧日報” 等媒體刊登“每周一寶”,介紹博物館藏品外,還創(chuàng)建了“海寧市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網(wǎng)站、“海寧市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微博、“海寧市博物館”微信,利用網(wǎng)絡平臺宣傳文物保護知識、發(fā)布展覽簡介等信息,讓市民不出家門也能多渠道了解博物館,進一步擴大了博物館宣教面。2017年5月首次在公眾微信號上推出互動活動。在博物館公眾微信號上推出“藏品生僻字識字答題活動”, 日參與人數(shù)3000余人。其后“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系列活動之文博拼圖游戲,瀏覽人數(shù)達20526人次,有效參與數(shù)7282人次。
6、“流動博物館”
進學?!傲鲃硬┪镳^”是以市博物館館藏精品為海寧“三大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讓沒有來過博物館的學生了解博物館,從而吸引他們走進博物館。從2012年起,以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chǎn)日為平臺,“流動博物館”至今已走進12所中小學、為廣大學生帶去一場場豐富的文化盛宴。何以捍?!幒L恋男拗捌錃v史嬗變》講座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近百名師生參與聽講,反響熱烈。首次在“文遺日”期間,邀請學生前往達澤廟遺址考古工地現(xiàn)場參觀,在老師的指導下體驗“考古發(fā)掘”,做了一回“小小考古學家”。 流動博物館舉辦的一系列本土文物和以“三大文化” 為內(nèi)容的系列展覽向全市廣大市民、學生及游客、展示了海寧乃至錢塘北岸,杭州灣文化區(qū)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
三、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的思考與建議
1、鞏固博物館基本陳列和特色展覽
做精、做強基本陳列和特色展覽是博物館的基礎性工作,依托文物保護單位,延伸和拓展博物館服務,提升展覽服務、教育服務、咨詢服務、保潔服務、安保服務等經(jīng)營服務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全市名人舊居、故居、廟宇等進一步完善陳列,充實藏品,加強保管,提供參觀研究。構建博物館公共服務領域的框架和格局,做到博物館公共服務項目無空白。將臨展與固定展陳互補呼應,將展覽與講座(論壇)融合演譯,將文物與故事(史話)互作注解,將學術研究成果與館藏珍品圖文并茂形成資料,切實提升文化惠民的磁場吸引力。
2、拓寬橫向合作和縱深發(fā)展
一是加強館際合作,爭取與省內(nèi)外、各博物館的橫向聯(lián)系,加強館校合作,以及與社區(qū)、行業(yè)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合作,形成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合力,對促進博物館快速優(yōu)質(zhì)發(fā)展大有效益,從本地特色著手,將專業(yè)性、學術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機結合,以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發(fā)展內(nèi)在文化潛力。
3、推進數(shù)字化博物館建設
數(shù)字化博物館建設是博物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博物館遠程服務水平需要,構建“無墻博物館”,拓展博物服務和館際交流,是提高文博科技水平的需要,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解決數(shù)字化運用的系統(tǒng)性,通過市博物館、文保所微信公眾號文化遺產(chǎn)手機微信網(wǎng)站推出展訊,二維碼導覽指示,導覽折頁等,新媒體運用拓展了館藏文化展示面。
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與時空爭游客,與社會爭優(yōu)秀文化覆蓋面,為未成年人爭搶知識積累、為老年人總結人生感悟、為學者提供研究依據(jù)、為游客展示人文歷史等等。著力海寧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文化軟實力的積累和發(fā)揮,廣泛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增強歷史文化認同感,更好地為農(nóng)村文化禮堂和文化傳習所提供資源,吸引游客和觀眾,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市(縣)博物館可謂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
褚 敏(1981.11—)女,漢族,浙江海寧人,本科學歷,現(xiàn)任海寧市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吳越文化、江南古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