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李天恩
[摘 要]“群讀類學”在文本組織上強調互文性,在教學目標上強調集中性,在“類學”時強調統(tǒng)整性。教學《諸葛亮的智慧》一課,教者精選三篇文本進行互文閱讀,精準確定了掌握襯托表現(xiàn)手法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統(tǒng)整閱讀過程中求同、求異,達到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群讀類學;類比閱讀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1-0009-03
【閱讀材料】
1.《草船借箭》(人教版第十冊)。
2.《空城計》(鄂教版第十二冊)。
3.《火燒新野》(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
【設計理念】
閱讀力就是學習力。實施群讀類學,必須從讀書內容到讀書方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與點撥,解決“讀什么”與“怎樣讀”的問題。本節(jié)課嘗試體現(xiàn)群讀類學的主張,將三篇節(jié)選自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文章整合成一個教學單元,圍繞一個主要問題——“從哪里可以體會到諸葛亮的智慧?”緊扣兩篇文章的相似點,引導學生進行類比閱讀,感悟諸葛亮的智慧,掌握文章運用襯托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目標】
1.感悟諸葛亮的智慧,了解運用襯托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法。
2.在兩篇文章的對比閱讀實踐中習得比較閱讀的策略。
3.感受名著《三國演義》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歸納閱讀方法
1. 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兩篇文章。兩篇文章一起學,你們能做到嗎?有什么好的建議和辦法呢?
2.回顧提煉。兩篇文章一起閱讀,要抓住它們的重難點,看看相似點,找出不同點。
【設計意圖】開課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回憶已知,歸納出類比閱讀的學習策略,用于新課的學習。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方法的選擇,滿足他們被認可的心理,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梳理情節(jié),觸摸閱讀主題
1.整體感知。瀏覽兩篇課文,看看課文分別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誰。
2.反饋。教師引導學生相機提取信息,出示表格:
3.學生依據表格里的關鍵信息,試著簡練地概括故事的內容。
4.教師小結方法。梳理情節(jié),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能快速地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5.引導學生對比情節(jié),感受危急。
(1)讀兩篇文章要善于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似點。這兩個故事有什么共同點呢?
(2)一個是大兵壓境處境險,一個是緊急造箭任務重。兩個故事一開始就讓我們感受到形勢十分危急,結果是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
6.小結。兩篇課文都把諸葛亮置于一個形勢十分危急的事件環(huán)境中,但諸葛亮都能化險為夷,表現(xiàn)出非凡的大智慧。(板書:環(huán)境)那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諸葛亮智慧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三個特點。一是將兩篇文章看作一個整體,引導學生抓住故事情節(jié)感知它們的主要內容,提取重要信息。二是利用表格做支撐,比較兩篇文章的相似點,讓學生感受兩個故事中諸葛亮的危險處境和用智慧化險為夷的結果,自然引出問題:“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諸葛亮智慧的?”這樣,引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三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襯托作用。
三、閱讀《空城計》,初步感受襯托手法
1.閱讀《空城計》,從文章的哪些地方你體會到諸葛亮的智慧?把相關的語句畫出來,并簡要寫出自己的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做批注。
3.匯報交流(預設)。
(1)
這一天,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樣抵抗魏兵的事,忽然……魏兵分兩路向西城殺來。在這千鈞一發(fā)之時,諸葛亮卻表現(xiàn)得比往常更加鎮(zhèn)定。他對驚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將士們說……
其實,這是諸葛亮用自己的鎮(zhèn)靜來安定軍心的一計。
要點1:守城將士們?yōu)槭裁磿@慌失措、面如土色?(對手強大;15萬大軍壓境;西城乃彈丸小城 )
要點2:諸葛亮是怎么做的?
要點3: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小結:文章借面如土色的將士們來突出諸葛亮的大智慧。(板書:將士)
(2)
司馬懿在馬上遠遠望過去,果然看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滿臉笑容,喝酒彈琴,輕松自如,沒事人一般。司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連忙下令叫軍隊向后撤退……司馬懿的兵后退了。
諸葛亮說:“司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謹慎,絕不會冒險。今天我把城門大開,他就會懷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實,我倒不是要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才用這個辦法的?!?/p>
要點1:諸葛亮——“滿臉笑容”“喝酒彈琴”“輕松自如”,司馬懿——“非常疑惑”“ 連忙下令撤退”。
要點2:司馬懿為什么疑惑不前、心生畏懼而退兵?
小結:同是知己知彼的兩位高手,諸葛亮更顯得技高一籌。 這是借強大的對手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板書——對手)
4.提煉文章表現(xiàn)手法,出示下表,引導學生填寫。
在強大的對手面前,在部下驚慌失措的情況下,諸葛亮表現(xiàn)出超出常人的鎮(zhèn)定與智慧!這里是借對手、將士們的描寫,還有大軍壓境這一環(huán)境描寫來突出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這種寫法叫什么呢?(板書:襯托)
【設計意圖】理解內容和學習寫法統(tǒng)一在教學的全過程,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此環(huán)節(jié)既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的智慧,又讓他們領悟文章的寫法。這一寫法是本組文章在表現(xiàn)諸葛亮形象上的共同之處。因此,教師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注重目標的聚焦、內容的取舍,重點突出將士的襯托、對手的襯托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也讓學生了解什么叫襯托,為學習下一篇文章奠定基礎。
四、類比閱讀《草船借箭》,進一步領悟襯托手法
1.閱讀《草船借箭》,看看文章哪些地方運用襯托的手法表現(xiàn)出諸葛亮的智慧,把相關的語句畫出來,說說襯托手法運用的妙處。
2.小組合作探究。
3.匯報交流。
預設:
(1)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薄T葛亮說∶“只要三天?!敝荑ふf∶“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敝T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敝荑ず芨吲d,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的步步緊逼襯托出諸葛亮的輕松自如、胸有成竹)
(2)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魯肅這位朋友的擔憂更襯托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胸有成竹)
(3)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曹操的多疑襯托了諸葛亮識天識人、神機妙算)
4.橫向比較閱讀:同樣的“智慧”,同樣的襯托手法,《空城計》和《草船借箭》兩個重點段落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小結:《草船借箭》主要描寫人物的語言,《空城計》則直接描寫戰(zhàn)爭場面,不同的表達同樣讓人感受到形勢的危急。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上一環(huán)節(jié)所學的方法閱讀《草船借箭》,進一步體會襯托的作用,教學的重點是結合課文弄明白什么襯托什么。其次是橫向比較閱讀兩篇課文,引導學生感受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在求同中發(fā)現(xiàn)名著都喜歡運用襯托手法去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規(guī)律,并在求異中發(fā)現(xiàn)了不同表達方法的相同表達效果。
五、擴展閱讀《火燒新野》,習得方法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篇文章,你們有哪些收獲?
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談。(1)進一步感受到諸葛亮的智慧形象;(2)了解了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3)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多篇文章。
2.運用比較閱讀策略,課外閱讀《火燒新野》,進一步去感受以襯托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法。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去閱讀名著《三國演義》。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是這節(jié)課的總結,而且是這節(jié)課的延伸??偨Y在于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表達方法和閱讀策略三個方面進行知識的建構;延伸在于運用所學之法去閱讀另一篇文章,甚至閱讀整本名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襯托對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作用。
【板書設計】
諸葛亮的
環(huán)境 重難點
對手 襯 托 相似點
將士 智慧 不同點
朋友
【總評】
一、在組織文本時,強調互文性?!叭鹤x類學”在組織文本上,強調互文性。所謂互文性就是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要密切,也就是強調“類”。“類”要很明顯,才能突出相似點,才能在統(tǒng)整時便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便于對某一知識形成完整的、全面的了解。本單元的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這就突出了互文性,體現(xiàn)了“類”。
本節(jié)課在“類”的確定上,趙老師有敏銳的、獨特的目光,很會捕捉和尋找規(guī)律。很多教師在教學這兩篇課文時,或是抓對比的寫法,或是抓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而趙老師獨具慧眼,抓襯托的手法,可以說他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沒發(fā)現(xiàn)的地方,使教學耳目一新。
二、在教學目標上,強調集中性。在“群讀類學”的單元組織文本時,為什么要把這幾篇文章組合在一起,總有一個原因。根據這個原因可以擬定核心目標,其他作為復習、鞏固之用的可作為一般目標。這節(jié)課,趙老師圍繞核心目標,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取舍,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在感知文章整體背景下,單刀直入,抓文章中運用襯托手法的語段,體會諸葛亮的形象。整個教學目標集中,內容單純。
三、在進行“類學”時,強調統(tǒng)整性。統(tǒng)整的思路有下面兩種。一是在求同的基礎上求深。求同是主要的,屬于“群讀類學”中的“類”?!吨T葛亮的智慧》一課中,兩篇文章都是一個人寫的,都寫的是一個人,都表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智慧。求同很容易,但如果只是求同,比較學習兩篇文章就很難達到目的。因此,必須在求同的基礎上求深。趙老師這節(jié)課,運用比較法閱讀兩篇文章,引導學生去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都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如果一篇文章這樣,就可能會有偶然性;如果多篇文章都是這樣,這就帶有規(guī)律性。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諸葛亮的智慧,加強了對諸葛亮的認識。二是在求同的基礎上求異。在學生一步一步領悟襯托的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兩篇文章中運用了襯托手法的段落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表達方法同樣表現(xiàn)了形勢的危急。這是在同中求異,又在異中求同,使學生對表達方法及其作用有了較全面、較深刻的認識。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