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以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市場的安防設備逐漸增多,監(jiān)控設備逐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普及起來。而監(jiān)控設備的應用和監(jiān)控畫面的捕捉,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新聞素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但是同時要注意避免造成新聞失實,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不得濫用監(jiān)控畫面。本文就監(jiān)控畫面在新聞報道中如何運用做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新聞事件中,很多都是突發(fā)狀況,記者往往只能在事情發(fā)生之后才能到達現場,進行相關線索的記錄,而此時只能拍攝到事后現場和結果,事件發(fā)生時的新聞場面,都無法實時記錄。利用監(jiān)控設備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全天候對監(jiān)控位置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拍攝記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第一現場。例如,發(fā)生在2017年2月13日的一起新聞事件,老人摔傷被保安、市民援助,當記者獲知并趕往現場的時候,已經是事件發(fā)生的三天之后了,但是幸虧附近有一個酒店的監(jiān)控設備把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都拍攝記錄了下來,這為記者進行新聞報道提供了素材,成為其還原新聞現場的關鍵。
記者在利用監(jiān)控畫面的時候,要注重挖掘其中的信息亮點,并放大畫面,利用特寫的優(yōu)勢來凸顯這則新聞報道的主要信息,以此達到更好地吸引觀眾、迅速擴散傳播范圍、強化新聞畫面的傳播效果。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電視報道的時候需要保護相關的被采訪人,對其進行面部虛化或局部遮蔽處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觀眾呈現并保留電視新聞畫面的整體性。對于特別暴力、血腥、災難或是痛苦的新聞畫面,應該遵循新聞報道原則,將其舍棄,以免給廣大觀眾帶來不必要的精神刺激。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時候,要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自覺遵守以人為本和關注民生的工作原則,妥善處理好廣大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和事件,并且能夠深切地體會百姓生活的困難,給予關注并向社會表達他們的心聲和感受。
與此同時,在采訪、制作和報道新聞作品的時候,還暴露出一些重要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觀眾已經過于相信“有圖有真相”,而直接忽視了監(jiān)控畫面的本質——圖像——內涵上的多重性的意義。例如,發(fā)生在2014年2月的“南寧交警打車主得意亮出V型手勢”的新聞事件迅速在網上傳播。首先是由網友發(fā)帖描述,稱車主一家人駕車前往南寧,在路途中遭到多名制服警察攔車,并遭其毆打和辱罵,并且上傳相關的視頻進行證明。而新聞當中所指的“警察打車主亮V型手勢”的視頻的確有。然而,經過詳細調查之后,相關部門發(fā)布新聞辟謠稱,“當事人警察只是在檢查過程中與非法運營的車主發(fā)生爭執(zhí)后,車主無端指責警察打人,警察當事人為了證明自己未打人,就用手勢比劃示意自己手指受傷,卻被誤認為是比劃剪刀手?!痹谶@次新聞事件當中,雖然整個視頻不是監(jiān)控錄下來的,只是網友上傳,但可以從中看出,視頻圖像的解釋和涵義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記者在進行采訪和報道時,一定要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客觀進行事實報道,不得濫用視頻畫面,惡意揣測,對社會現象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當中,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yǎng),不輕信也不盲目信任相關的視頻和信息,要根據社會常識進行深度采訪之后,再來編輯、報道新聞,同時,對于視頻的剪輯也要更加謹慎,不要斷章取義,打亂事件發(fā)生的邏輯和時間順序,以免造成混亂。
總而言之,監(jiān)控畫面在新聞報道中十分重要,新聞記者需在進行深度采訪、合理剪輯之后,在尊重采訪人員隱私的前提下,將其應用于新聞報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