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靜
【摘 要】 本文針對現(xiàn)狀提出了讓運河文化常態(tài)化地走進各級學校的宣傳應對方案,以期實現(xiàn)運河文化向縱深傳承的一種探索,讓古老的運河文化重現(xiàn)生機。
【關鍵詞】 運河文化;校園;保護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opaganda plan to normalize the canal culture into schools at all levels, so as to realize the exploration of in-depth inheritance of the canal culture and bring back the vitality of the ancient canal culture.
[Keywords] canal;culture;campus;protection
大運河,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她為我們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文物古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公眾能夠觸摸到的、有質量、有品位的運河文化產(chǎn)品也越來越豐富,游客們可以賞運河風光,旅游事業(yè)紅紅火火;大型音樂歌舞“大運揚州”,以獨特的演藝形式展示著揚州歷史文化。從政府到公眾,一切如火如荼,然而,我們都忽視了一個角落,那就是運河文化是否該大大方方進校園,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校園文化以課外文化活動為內(nèi)容,它可以提升學校品位,它更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據(jù)調查,揚州運河文化進校園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除部分孩子親歷一些運河活動外,運河文化在學校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我們的運河文化,還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那就是對文化的傳承。只有在時間的維度上實現(xiàn)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才能更好的保護和利用,那條從過去的過去向現(xiàn)在與未來一路發(fā)展過來的脈絡,才是唯一真正和永恒的傳統(tǒng)。2016年,余杭區(qū)教育局舉辦了“愛我大運河”運河文化進校園宣傳活動,搜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等各大知名網(wǎng)站爭相報道,其熱度令人振奮。
安徽大學原校長黃德寬曾針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說過,學校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淺表化、碎片化的問題,我們的校園系列文化活動,不能背離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的宗旨,我們的運河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建設更要沖破藩籬,使之逐漸常態(tài)化。
1 運河文化進小學
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強,思維直觀、具體,具有主動參與和表達的欲望。根據(jù)這個年齡段的特征,我們可以采用參與性互動性較強的活動,向他們直觀展示大運河的魅力。
1.1 引導小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家鄉(xiāng)運河文化
手抄報是一項綜合實踐活動,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規(guī)定主題,讓小學生主動查抄關于運河的知識,了解運河相關的歷史文化。如杭州教育局舉辦的《魅力拱宸》手抄報大賽,彰顯出了小學生對美的追求,同時也對家鄉(xiāng)運河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1.2 主題演講,激發(fā)小學生對運河文化的推廣意識
班會是學校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形式。以情景為中心,班級講臺儼然成了展示運河文化的基地。2012年,天津市要求在小學生中廣泛舉辦一次對北運河文化的主題班會活動,《北運河畔熠熠星》《北運河,我的家》等主題各具特色,學生們通過收集閱讀資料,對家鄉(xiāng)運河的歷史、現(xiàn)狀作了深入了解,很多同學還準備了保護運河環(huán)境的標語,有的班級還通過視頻和演講稿,表達了對家鄉(xiāng)運河的驕傲之情: “它那渾濁的汗水,淘盡了上千年的歷史滄桑!我們是運河的兒女,我們繼承了運河的偉大?!?/p>
1.3 與運河文化保護站點對接,豐富校外實踐基地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文化實踐的興趣普遍較高,教師投入的實踐精力也較多,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積極倡導綠色運河和生態(tài)運河之理念,從小養(yǎng)成保護運河之意識。揚州一直建有運河文化保護站點,它位于揚州著名的南河下地區(qū),主要負責本地運河文化遺產(chǎn)的調查、保護以及統(tǒng)一規(guī)劃工作,站點對面擁有豐厚的學校資源:育才小學、育才實驗學校等,沿河風貌以及民眾生活都可以成為小學生調查的素材,我們完全可以以運河文化保護站點為實踐基地,把任務分解到各學校各年級,把實踐活動搞起來。
1.4 以文藝形式喚起小學生對家鄉(xiāng)運河的熱愛
兒童身上天生具有從事文藝活動的傾向和能力,孩子在表演過程中切身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組織以運河為主題的一系列文藝活動,可以讓運河母題更加生動形象,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影響。2014年棗莊市讓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根據(jù)民間流傳的大鼓曲調,創(chuàng)作了運河大鼓,師生同臺演出,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摯愛。
2 運河文化進中學
中學生開始用他們挑剔又渴求的眼光觀察世界,然而他們又遠離社會,加之學業(yè)緊張,只能利用現(xiàn)有的課內(nèi)外學習渠道,利用假期參加實踐機會,增進對古今運河文化知識的深入理解。
2.1 把宣傳欄、板報作為宣傳基地,豐富校園文化
除了班級板報作為學生作品的陣地外,學??梢栽谛麄鳈谡故具\河文化標語、運河圖片、文字資料,創(chuàng)造有主題色彩的“書香校園”育人環(huán)境,學校領導更要積極動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精心布置,使中學校園成為宣傳運河文化的重要基地。
2.2 發(fā)放運河遺產(chǎn)保護利用相關的宣傳讀本
教育部綱要要求,在校園中大力強調發(fā)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內(nèi)容,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通過讀本等方式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余杭區(qū)在去年就曾為廣大師生免費發(fā)放了《大運河畔是我家——余杭區(qū)大運河遺產(chǎn)保護利用宣傳讀本》、大運河(余杭段)沿線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地圖、《余杭區(qū)文物保護法律知識宣傳讀本》(漫畫冊)、《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余杭區(qū)抗日戰(zhàn)爭歷史遺跡掠影》等宣傳資料,受益面廣。我們可以通過對“班級圖書角”的布置,讓學生能隨手拿到關于運河文化的知識讀本。
2.3 融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立運河文化講堂
我們的大運河自身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自吳王夫差開鑿邗溝以來,古運河見證了一個泱泱大國千年歷史。我們可以借助中學歷史課堂,厘清運河對揚州文化特質形成的影響,梳理其歷史進程,使中學生從中獲得重要啟示;我們還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講堂,安作璋主編的《中國運河文化史》、陳璧顯的《中國大運河史》、傅崇蘭的《中國運河城市發(fā)展史》、岳國芳的《中國大運河》、唐宋運河考察隊編的《運河訪古》等一批優(yōu)秀讀本可順勢推薦,較高的閱讀與分析能力,可以讓他們作為傳承人接受歷史使命,運河的歷史價值,沿線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以及保護利用的歷程,需要他們傳承。
2.4 組織參觀以運河文化為宣傳特色的文化基地
中學生利用暑期實踐參觀博物館活動等,可以直觀又生動地進行社會教育。博物館的教育作用已然成為社會教育體系的重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運河文物、文獻資料征集、收藏中心以及研究展示中心,也是唯一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館內(nèi)展示了運河的精華,“模擬運河之旅船艙”逼真地顯示“大運河”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運河之旅,欣賞京杭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相比而言,揚州博物館雖處重要運河城市,但未就運河文化遺產(chǎn)進行專門展示,只是綜合性地體現(xiàn)了整體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參觀形式正好加強了區(qū)域間的互補。
3 運河文化進大學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先進的文化觀念以及特有的思維特征和行為方式,理應成為串聯(lián)運河文化的主體。各高校除結合現(xiàn)有旅游專業(yè)外,更需要注重課外實踐活動對運河文化推廣的作用。
3.1 以社團的形式成立大學生運河文化研究會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約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參加了自己喜愛的團隊。揚州是中國唯一一座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大學生運河文化研究會的成立,必將成為搭載運河文化研究的交流平臺,對研究運河歷史文化,普及運河文化成果,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等方面有重要意義。研究小論文、知識競賽、專家講座、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形式,可以豐富社團內(nèi)容,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為揚州運河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3.2 以徒步騎行等方式尋找運河沿岸的文化實體
近年來,揚州在整治大運河水系、建設運河文化帶、保護大運河生態(tài)環(huán)境、修繕及保護運河文化遺產(chǎn)做了很多工作。市民也紛紛從我做起,保護大運河。2015年“揚州千人同走大運河”毅行活動,其中一部分主力軍就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在欣賞運河沿岸風景的同時,也撿拾沿途垃圾。這種活動不僅能傳承運河文明,保護運河環(huán)境,還能及時通過網(wǎng)絡向外地展示廣陵運河的魅力,讓親友在朋友圈中感受了運河之美。政府要盡量保持和維護歷史原貌,打造更加宜人又環(huán)保的運河景觀,讓運河歷史信息盡量多保留,切忌堆砌人文景觀。
3.3 把運河文化建設融入校園網(wǎng)絡,提升校園文化宣傳的內(nèi)涵
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網(wǎng)絡陣地建設一直是當今高校文化宣傳重點。運河文化如若通過網(wǎng)言網(wǎng)語、視覺形象展示出來,能夠強烈吸引大學生的親近、追隨,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校園網(wǎng)絡,我們把運河文化對大學生被動的、無處不在的熏陶逐漸轉化為自發(fā)的、自覺的求索過程,最終轉變?yōu)槌錆M享受的運河文化意識。
3.4 在校內(nèi)外組織開展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豐富多樣的展示展覽活動
由于陸路的興起和航空的進步,運河的經(jīng)濟功能逐漸衰減,如今她已成為一條文化記憶之河、觀景游覽之河、南水北調之河,供來觀瞻、品味,靜態(tài)的展示正好符合了運河優(yōu)雅平和的氣質和歷史賦予的厚重感。我們可以通過展前展后的宣傳,使信息傳播范圍得以擴大。例如在京杭大運河成功申遺當年,常州集郵協(xié)會運河文化研究會到常州技工學校開展“傳播運河文化,弘揚工匠精神”集郵進校園活動。展出的10余部運河專題郵集,以豐富的藏品吸引了眾多學生觀看,大家紛紛為能工巧匠們留在古運河上的遺存點贊,展示活動效果明顯。
4 結語
杜牧說: “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边@個“今天下”,既是杜牧時代的天下,也是屬于我們當代 “今天”的天下。國命當頭,作為身在江淮腹地的揚州,對運河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任重而道遠,更需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與實踐。在揚州各大校園文化中彰顯運河文化的功能,未嘗不是一次重要探索,讓生活在校園之中的同學時時處處感受得到運河文化的魅力,更能讓運河文化發(fā)揚開去。“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從小打下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底,關系到文化自信的形成,關系到國家文化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和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保S德寬)青少年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賴課堂,更需要充分調動課堂之外的活動,希望各個沿運河地區(qū),各個校園能夠相繼跟上,讓古老的運河文化重顯光芒!
參考文獻:
[1] 呂卓民.運河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開發(fā)[J].西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8,05.
[2] 丁芮.博物館對運河城市文化的保護和展示———以杭 州、 蘇州、 揚州為中心的考察[J].城市文化,2013,07.
[3] 陳菲,韓雪.揚州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傳播策略[J].湖北文理 學院學報, 2014,08.
[4] 王琰.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 傳承才是最好的發(fā)展[J].人民政協(xié) 網(wǎng),2017-3-4.
[5] 徐松.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