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泱 鄧和明
清明過后,嘉禾縣袁家鎮(zhèn)小街田村天朗氣清。村中一口方塘,四周民居環(huán)繞,眾多現(xiàn)代新宅中,一座磚木結構老屋格外引人注目。
這里是開國上將蕭克的故居,也是湘南起義舊址群——中共嘉禾南區(qū)支部活動舊址。
老屋殘破,僅剩幾件舊家具,現(xiàn)已無人居住,卻不冷清。最深處的廳屋內,紀念花束與爆竹的紅色碎屑十分惹眼。
“經(jīng)常有人來故居參觀學習?!闭f話的老人名叫蕭石英,今年77歲,是蕭克侄孫,也是蕭克故居的義務講解員。
蕭克,新中國開國第一上將。他一生始終嚴于律己、存真求實、儉樸低調;他嚴格約束親屬,不準搞特殊;他愛護戰(zhàn)友、部下、群眾,有情有義有擔當。家人后輩承襲其風骨,以奢華為恥,以奮斗為榮,生活安然自得。
蕭石英拄著拐杖,從蕭克故居旁的出租屋里走出來。他說,他7歲時被蕭克接到北京,共同生活了10年,在蕭克家風的熏陶下長大?;氐郊亦l(xiāng)后,干農活、做代理訴訟,生活清貧,但他沒想過向政府要求點什么。
“三爺爺(蕭克)不準的!他說過:‘我參加革命是為中國四萬萬同胞,不是為了你們。因此,我嚴格禁止你打著我的招牌,向黨和政府要這個要那個。’”說這話時,蕭石英神情嚴肅,字字鏗鏘。
1981年12月,蕭克回到故鄉(xiāng),母校嘉禾縣第一中學請他去講傳統(tǒng)。他第一句話就是:“現(xiàn)在環(huán)境好多了,希望你們?yōu)檎衽d中華而努力學習,不要想有靠山,我最反對利用職權搞不正之風?!?/p>
老家的侄子、外甥,蕭克一個也沒有介紹出去工作。有個侄兒曾寫信給蕭克,要求照顧。蕭克回信告訴他:“學習全靠自己,自己沒有本事,找靠山也無用?!边@個侄兒聽了蕭克的教誨,發(fā)奮讀書,考上了大學,后來成為一名大學老師。
搞特權是可恥的,要自己干出成績。這種觀念烙印在蕭家子孫的心里。
蕭克孫子蕭云松從首都師范大學畢業(yè),打算參軍,但是體重輕了0.5公斤,不符合要求。旁人覺得,這點小事,蕭云松讓家里打個招呼就行了。其父蕭星華第一個反對:“不能壞了規(guī)矩?!彼麑鹤诱f,你讀了師范大學,還是教書比較好。
2008年,蕭克在北京逝世,蕭石英、蕭化文等20多位親屬從嘉禾到北京奔喪。葬禮結束后,20多位親屬一致謝絕了治喪工作人員給他們買返程車票的提議。
蕭石英代表家屬告訴工作人員:“我們不能壞了將軍一生的規(guī)矩,要讓他走得安心。”
由蕭克秘書張國琦創(chuàng)辦的微信公眾號“兵者文化”曾披露了三封蕭克家書。張國琦從1980年開始擔任蕭克秘書,直至將軍去世。
三封家書中,有兩封強調要“勤勞勤儉”。
1957年,蕭石英轉學回到嘉禾后不久,收到蕭克的信。信中囑咐:“石英暑假回家后,一定要參加體力勞動,現(xiàn)在社會不勞動的人是沒有用處的?!?/p>
1994年,蕭氏宗族開始修譜。蕭克得知后,寫了“勤勞勤儉”四個字寄到修譜的辦公室,后又寫信給侄兒蕭祖保,說蕭姓村莊位處山區(qū),先祖經(jīng)過多年辛苦才得以建成,所以“修譜也要發(fā)揚先代和后來勤勞勤儉的精神?!?/p>
蕭克出生在貧苦的書香世家。他在嘉禾縣甲種師范簡習所讀書時,總穿著一件破舊的藍布長衫,與有錢人家子弟對比格外寒酸。但他并不以此為恥:“我曾讀過宋濂寫的《送東陽馬生序》,深受文中‘貧非罪’的觀念影響?!?/p>
身居高位后,蕭克儉樸作風不改。家中大人的衣服改了給孩子穿,洗頭洗澡水存起來沖馬桶,住舊房,常吃窩頭糙米。
在蕭克故居內,有一張蕭克和夫人蹇先佛、兒子蕭星華的合影。照片中,蕭星華穿著一條背帶褲。后來,這條褲子蕭石英從小學穿到讀初中,褲腿短了就接上布加長。
蕭克子孫把節(jié)儉視作理所當然。蕭云松讀研究生時的一位師兄形容他:一年四季穿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舊軍褂,永遠系著風紀扣;騎一輛根本不用鎖的舊自行車,躲在畫室的角落里自得其樂地畫他的世界。
“離家半紀經(jīng)百戰(zhàn),至今耄耋始還鄉(xiāng)。全村老小傾家出,季子歸來無錦裳?!笔捒嗽?981年寫的《還鄉(xiāng)吟》,被蕭石英刻在故居銅像的底座上。
功成名就之后衣錦還鄉(xiāng),是許多人的愿望。蕭克回來時,只帶著多處槍傷、一股英武的軍人氣質和滿腔對家鄉(xiāng)人民的深切關懷。
1981年,蕭克帶著深情奔赴家鄉(xiāng)。他從福建漳平、汀州,經(jīng)過江西瑞金、崇義,進入湖南后,沿著汝城、宜章、臨武到嘉禾。這是他回溯當年從家鄉(xiāng)走出的革命之路。
一路上,他特意去祭拜了原紅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的墓;打聽到原白沙區(qū)蘇維埃主席歐祖光早已犧牲的消息,要求當?shù)卣疄槠渑畠郝鋵嵙沂考覍俅觯宦犝f一起戰(zhàn)斗、參加領導湘南暴動的陳東日烈士還有一個女兒,他立刻繞道前往探望,回憶往昔,難過地流下眼淚。
跟他一起戰(zhàn)斗過的人,他都要去看看。人在看人,人不在就看親屬子女,沒有親屬子女,就看他們的房子。在嘉禾的三天時間,他用兩天半探望了當年的戰(zhàn)友及其親屬,在自家的時間不足四小時。
對親屬要求極其嚴格的“鐵面將軍”,有情有義,存真求實。
土地革命時期,在部下遭到“肅反”,將要被行刑的關鍵時刻,他站了出來,保住100多人的性命,留下“蕭克刀下留人”的美談。
在“文革”期間下放到江西“五七干?!苯邮茉俳逃龝r,不少搞專案的外調人員來調查歷史情況,他“始終抱定‘實事求是’的宗旨,堅決不夤緣時會”,不誣陷別人。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提出要為彭德懷平反昭雪,并將其骨灰安放在八寶山。蕭克最先表示同意。當時很多人感到驚奇,因為1958年反教條主義時,彭德懷使蕭克蒙受的冤屈尚未平反。蕭克認為,不管彭德懷過去對自己怎樣,他的事“既是冤案,就該昭雪”。
大家因此敬愛他。蕭克在“五七干?!眲趧訒r,很多人來看望他。有曾在其部隊當過伙夫的當?shù)剞r民;也有曾經(jīng)的通訊員,徒步跨越好幾個縣,只為探望“蕭師長”。
一個人在逆境中的人生態(tài)度彰顯他的格局,這是家族傳承的重要因素。
1958年,蕭克被錯誤打倒,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的日子里,他對自己說:“我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如何,但有一個信念堅定不移,那就是不管到哪里,不管干什么,我不會消沉……我想,既然沒有申辯的自由,我就用行動來申辯,用努力工作來證明我對黨的忠誠。”
次年,他被分配到農墾部工作?!暗睫r墾部工作我是高興的?!笔捒死硇苑治?,做農墾工作既直接參加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又沒完全脫離自己熟悉的部隊工作,很適合自己。他積極學習農業(yè)知識、現(xiàn)代主要農業(yè)生產工具知識和技術。
后來,在“文革”中,蕭克又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蕭克仍想:“盡管我已年過花甲,但我還是那個氣概,不服氣,更不悲觀?!?/p>
此次,蕭克“作了不再回領導崗位的準備”,自己買菜、燒飯、砍柴、補衣服,并根據(jù)自身的體力和愛好,選擇學習木工作為今后安身立命的技術,他做出的家具有模有樣。
除了被褥和換洗衣服,他只帶了一只大書箱,里面裝滿了馬克思主義的30本書和《史記》《資治通鑒》等文史哲經(jīng)方面的書籍,希望利用閑暇時間,彌補幾十年來無暇系統(tǒng)學習理論的缺憾。
蕭克在自傳《蕭克回憶錄》里直言,幾十年的革命斗爭經(jīng)歷磨煉了他的心性,因此“雖然處于受審的境地,但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情緒”,同時“通過學習,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了一種解脫和慰藉,胸懷也隨之而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