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中,人類建造著自己的藝術寶庫,古老的文明留給我們豐厚的藝術遺產(chǎn)。作為一種人文創(chuàng)造,惠安石雕始終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豐富著惠安地方的發(fā)展記載,構筑著惠安地方民間藝術演進軌跡與繁榮景象。一千多年來,惠安石雕在石雕藝術家們的智慧和汗水里發(fā)芽,藝術賦予了惠安石雕以特殊的生命力,惠安石雕寄托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惠安石雕;造型材料;工藝手法;文化價值
一.惠安石雕造型材料之特色
追溯歷史,惠安雕藝來源于“青山王”張悃(五代閩將),率兵駐扎青山(惠安縣城東三十華里),鎮(zhèn)守邊陲,其部下(大多數(shù)從中原帶來),把中原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包括石雕帶來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史料記載,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后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范圍。
惠安石雕的技藝一傳入就有相當高的水平。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fā)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tài)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fā)展史上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fā)展的時期。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島內大興建筑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灣參加石雕加工生產(chǎn),并有不少人在臺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成為閩臺關系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fā)展。上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第一屆雕刻藝術節(jié)在惠安舉辦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強烈的現(xiàn)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chuàng)意、新視點?;莅彩癯砷L壯大成為全縣經(jīng)濟增長的支柱產(chǎn)業(yè)。僅2003年,全縣雕刻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產(chǎn)值80億元,出口創(chuàng)匯50億元,并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雕藝之鄉(xiāng)”的稱號。
二.惠安石雕工藝手法之多樣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造就了不同的技藝。譬如壽山石質地溫潤,色彩斑斕,柔而易攻,以圓雕和薄意揚名;雞血石色彩鮮紅,適宜慢打細磨,宜做圓雕;玉雕材質雖有豐富的色彩,但質地堅硬,難以鏤雕出豐富的層次;木雕因材料粗脆,且色調單一,只適宜圓雕和浮雕;牙雕因材料色調單一,不能雕刻出豐富多彩的作品;惠安石雕淡雅而不失華麗,溫潤細膩,硬度可人,行刀脆爽,原材料主要以石性堅韌、石質均勻的福建惠安特產(chǎn)青石(玉昌湖)、白色花崗巖(峰白)為首選,顏色搭配以同色系或強對比色為主,造型各異,較 為傳統(tǒng),細膩繁復。雕刻題材廣泛,以人物故典、神話傳說、四季花鳥和傳統(tǒng)圖 案為主要題材,雕刻工藝及表現(xiàn)手法以浮雕、圓雕、凹浮雕(沉花)、鏤空雕、針黑白等傳統(tǒng)雕刻手法雕刻不同的題材形象,門類齊全、產(chǎn)品豐富。整體造型呈現(xiàn)出濃郁的閩越地域文化特色和南派雕刻藝術風格?;莅彩裨谄渌囆g風格上,講究形神兼?zhèn)?,富有動感和氣勢,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動態(tài)美和神態(tài)美;在藝術特征上,突出纖巧、流麗、繁縟、精細、神奇,含有細節(jié)語言,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體現(xiàn)南派石雕婉約精美的特色。
三.惠安石雕文化價值之延續(xù)
在功能審美的趨勢中,一些審美傾向原來較強,或其功能性側重精神意愿而非非物質功能的原生形態(tài),其價值轉型顯得更為自然流暢,也更為現(xiàn)代人所鐘情。惠安石雕在這方面表現(xiàn)突出,它們原來顯強的裝飾性和審美娛樂性,在當代被極大地強化和純化。它們作為富有歷史感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審美價值形態(tài),構成藝術商品的特有魅力。它們與日俱增的商品價值,不僅激活了一些個體作坊,還啟動了許多集約化的專業(yè)生產(chǎn)。對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惠安石雕的價值判斷和前景評估,不僅僅能看重其藝術形式特征一類的美學價值,或視之為某種固定的價值實體,而更應該關注它相對社會主導的邊緣價值,更應該強調它對于文化建設的結構意義。任何一種有關發(fā)展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高遠戰(zhàn)略意識,都不能忽視流行,運作于社會基層的民間藝術,不能忽視它所具有的樸素而深刻的功能性文化價值。有鑒于此,對惠安石雕應該從文化建設的合理結構或功能意義上加以分析和重視。“傳統(tǒng)”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藝美術珍品,也不是傳統(tǒng)圖案或某種風格樣式,傳統(tǒng)工藝文化而是一種內在的思想定勢和定向發(fā)展的“內趨力”,其核心就是傳承延續(xù)不斷發(fā)展的工藝美學思想,它的豐富內容和理論指導價值,正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精華所在。對于二十一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結語
惠安石雕受世人青睞,不僅因為技藝精湛,更因為它的載體惠安石的歷史久遠。惠安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藝人和欣賞者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豐富的文化積淀使惠安石雕更具神采。千百年來,它讓人向往,令人喜愛,給人啟迪,把美麗和幸福賜給熱愛它的知音。
參考文獻:
[1]文金.名揚四海的惠安石雕[J].南京史志,1999 (01):55.
[2]張斌強.淺析惠安石雕的藝術特色及工藝流程[J].天工,2018 (03):123.
[3]楊惠山.惠安石雕的藝術文化探究[J].天工,2017 (05):118-119.
[4]王偉鵬.淺談惠安石雕的藝術文化[J].天工,2016 (06):142-143.
作者簡介:黃惠平,男,1975年生于福建泉州,現(xiàn)為工藝美術師,泉州遠宏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