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湛賢
摘要:伴隨新課改逐漸貫徹以及實行,促使中學體育這個課程變得越發(fā)規(guī)范化。如今,中學體育一直把健康第一當作教學方面核心要求,并且在體育教學當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身體素質,同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當前內在品質逐漸完善以及健全,實現對學生多層次并且全方位的培養(yǎng)。本文旨在對體育教學當中對心理教育具體滲透策略加以探究,以此來對體育教學進行指導。
關鍵詞:初中體育;健康教育;滲透策略
在《課程標準》中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身為一名體育教師,我們應該使學生在運動環(huán)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自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為此,我們應該在體育課中逐步滲透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技能,充分發(fā)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fā)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以預防、促進和發(fā)展為主,而非治病救人的生物醫(yī)學模式。
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也能促進心理健康。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要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又發(fā)展心理品質;在必要時,要采取一些特別措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促進健康教育
(一)確定健康心理狀態(tài)
過去的體育教學因受到體制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的影響,致使體育教學片面地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提升身體素質加以強調,卻忽略了學生心理方面教育,而片面地對體育運動身體以及認知練習進行強調,忽略學生愛好以及情感需要。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學生熱愛體育但不愛上體育課。因此,體育教師需認識到初中生對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
(二)構建師生良好關系
如果體育課堂擁有和諧并且愉悅的氛圍,可讓初中生感覺的敏銳度得到提升,同時增強其記憶力,豐富其想象力,活躍學生思維。而師生間良好關系能夠給初中生營造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促使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技能具體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所以,實施體育教學期間,教師需努力和學生構建良好關系,營造和諧愉快課堂氛圍,以此來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通過優(yōu)美以及正確的示范引起初中生注意,讓學生產生對體育的一種濃厚興趣。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增強心理教育
開展體育教學之時,教師需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同時也可對課堂內容加以必要的開發(fā)以及拓展,以期和初中生身心特征相符合,讓初中生可在興趣驅使之下對心理健康方面知識加以學習。例如,開展耐久跑有關教學期間,同時教師對耐久跑的跑步節(jié)奏以及呼吸方法進行講解,讓所有學生一同進行,教師需要求學生保持相同跑步速度,并且有節(jié)奏性的進行跑動,一般跑2-3步吸一口氣,在跑步期間,初中生可互相關心并且互相鼓勵,和同伴進行團結協(xié)作,以此來完成練習。在跑完以后,無法跟上節(jié)奏的初中生一般會產生自卑心理,并且感到非常失落,并且缺乏對體育興趣,對體育產生一種畏懼感。針對這些學生,教師可培養(yǎng)其團結互助、積極進取、頑強拼搏、勇敢挑戰(zhàn)以及克服困難的優(yōu)良品質,進而強化學生自強、自尊、自信以及勇敢的心理素質,使得提升學生當前心理健康整體水平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三、變更教學方法,突出心理教育
(一)進行成功體驗,幫學生樹立信心
一般來說,自信心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巨大動力,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期間,需把積極表揚當作主要教學手段。例如,針對體質較弱的初中生,教師除了采用合理訓練方法以及手段之外,教師還需培養(yǎng)其自信心,鼓勵其接受挑戰(zhàn),逐漸增強體質。再如,針對運動技能較差、動作協(xié)調性較差的學生,教師需鼓勵其對自身長處加以認識,讓其對體育充滿信心,并且勇于參與體育鍛煉之中。如果發(fā)現學生進步,即便是很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加以表揚以及引導,這樣可以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自信。例如,曾經有一名學生騎車摔倒導致右臂骨折,致使其在體育課上沒有信心,體育教師通過講道理、擺事實,逐漸對其進行鼓勵以及關心,使其積極參加到力所能及的項目之中,比如立定跳遠以及足球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該學生逐漸對體育產生學習自信。由此可見,在體育教學當中對心理教育加以滲透能幫學生樹立信心。
(二)強化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逐漸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其逐漸養(yǎng)成獨立鍛煉這一習慣。和其他課程有所不同,體育教學讓初中生在反復訓練當中把思維活動和身體活動進行緊密結合,以此來對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加以掌握,進而增強學生體質。因此,每節(jié)課后,教師需給初中生布置一些適當練習,讓學生進行獨立完成,并且保證所有動作都按照規(guī)定訓練強度以及密度進行完成。
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tài)的發(fā)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明敏.探究積極心理暗示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 (07):158-159.
[2]王國棟.初中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6,3 (40):375-376.
[3]王光紅.初中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摭談[J].學周刊,2016 (3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