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1月19日文章,原題:沒有失敗之地,中國正如何趕上西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且長久增長,以至于如今人們很容易忘記,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完成向全球經濟大國的蛻變曾經看似多么遙不可及。如今,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已位居全球首位,包括擁有房產者、網民人數、大學畢業(yè)生數量和按照一定算法得出的億萬富豪總人數等。中國民眾的極端貧困率已驟降至1%以下。一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國家已成為自蘇聯(lián)解體以來美國最至關重要的競爭對手。
一場劃時代的競爭也在上演。隨著北京推動更加自信的海外議程,特朗普政府已對中國發(fā)動一場貿易戰(zhàn)。如今的北京更關注如何——以及在與美國“對抗”的新時代——走在西方前面,而非只是追趕西方。對歷史學家來說,這是熟悉的模式,即崛起中的大國向守成大國發(fā)起挑戰(zhàn)。但個中也存在令人熟悉的難題:幾十年來,美國一直“鼓勵”和“協(xié)助”中國崛起,美中兩國共同打造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伙伴關系,而這種關系使雙方都受益匪淺。
在此期間,前后有8位美國總統(tǒng)認為或希望中國終將“屈服”于所謂的現代化“定律”:繁榮將推動民眾要求政治自由并將中國帶入民主國家行列。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發(fā)生。相反,中共一再使這種愿望落空。他們在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同時擁抱市場經濟,他們在強力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并未遏制企業(yè)家精神或創(chuàng)新。在他們領導下,中國經濟實現連續(xù)40多年不間斷增長,而且他們通常使用西方教科書中聲稱的那些將會失敗的“非正統(tǒng)”政策。中國的成功如此蔚為壯觀,以至于它也經常改變美國人對這個世界如何運轉的認知。
對于中國領導人如何實現此類壯舉,并沒有簡單的解釋。這既包含高瞻遠矚和運氣,也與技巧和堅定的決心有關。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再造,中國將這種循序漸進的、實驗性的發(fā)展模式稱為“摸著石頭過河”。
其中包括派遣年輕黨員干部奔赴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學習現代經濟體如何運作。與此同時,中共大舉投資教育,擴大中小學和大學入學機會并徹底消除文盲現象。如今,中國大陸每年培養(yǎng)的理工科大學畢業(yè)生超過美日韓等國總和。此外,中共自身也在改變其官僚體制。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家洪源遠表示,其實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調整已產生巨大作用,“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混合體系?!薄?/p>
(作者是《紐約時報》亞洲主編潘公凱,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