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玲
1年級剛剛入學的孩子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如何教給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呢?我在“給物體分類”一課中作了嘗試。分類是指在比較的基礎上,根據(jù)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事物區(qū)別為不同種類或不同等級系統(tǒng)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鑒于學生剛剛入學,且第1次開始科學課的學習,因而在設計上除了尊重課標和教材外,還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略作調整。這節(jié)課比較突出的地方是:從學生熟悉的物品中選擇觀察分類物體;設計接近真實生活的學習活動,使學習更有意義。
案例背景
教材情況
“給物體分類”是湘版《科學》教材第1冊第1單元“走近科學”中的內(nèi)容,是在“讓我們從觀察開始”“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2節(jié)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分類活動的。這節(jié)課后學生將進一步學習“讓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體會到科學分類是要在實踐中完成的。
課標描述
本課在新課標中所處的位置是“物質科學領域”。針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具體闡釋見圖1。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提到: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初步學習觀察、調查、比較、分類、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等方法。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科學學習方法。“給物體分類”一課正是基于學生經(jīng)歷了觀察、比較能力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各個物體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將多個物體分為不同種類,旨在引領學生初步經(jīng)歷一些簡單的分類活動,初步學習分類的方法,為今后的思維方法訓練打下基礎。
學生情況
1年級剛入學1個月左右的學生,每周1課時的科學課剛剛上過4節(jié)。他們對科學課充滿了好奇,也充滿了盼望。他們經(jīng)常會問我:“期待下一次你的驚喜哦!”“下一次你要表演什么呢?”1周不見,他們覺得已經(jīng)很久了。在課堂學習中,他們對自己參與過動手的實驗課有興趣且印象深刻。前面的觀察實驗中,1塊西瓜的品嘗都要小心翼翼地吃上一段時間,那模樣好像很久沒有吃過西瓜的樣子。在成人看來,各種顏色和形狀的塑料片沒有什么,可是孩子們有那么多的好奇和樂趣。他們會在活動中不斷學習、體會、應用觀察方法,看、聞、聽、觸摸……且研究得非常投入。
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觀察的基本方法,能夠發(fā)現(xiàn)物體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其相同和不同。課上,就從上節(jié)課觀察的物品開始,回顧比較中發(fā)現(xiàn)的特點,然后進入本節(jié)課的分類活動。
案例實施過程
第1部分:復習引入情境任務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概念、科學原理等知識的學習是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活動方式進行的。因此,這節(jié)課的設計關注了單元課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性。學生在前面兩課觀察、比較等學習方法的學習中,掌握了獲取物體特征的觀察方法。而本節(jié)課的分類標準正是對物體特征的理解。課上先出示上節(jié)課的分組材料,觀察不同塑料片的方法及其特征。復習完前面兩課的學習內(nèi)容后,順勢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教師提出問題:“我們要把這些塑料片整理到2個袋子里,你會怎么做?”學生很快與物體的特征建立了聯(lián)系,能按照二歧分類法的要求放到2個袋子里。如圓形的放在一個袋子里,不是圓形的放在另一個袋子里。
第2部分:認識分類
在學生進行整理并完成匯報后,教師追問這樣整理的理由。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進行完整的描述。這個完整的描述過程就是在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過程,滲透二岐分類是把符合標準的放在一類,不符合的放在另一類。學生的描述可以從物體特征開始再到操作方法。如“我是按照形狀整理的,把圓形的塑料片放在一個袋子里,不是圓形的放在另一個塑料袋里”。由于上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觀察過塑料片的很多特征,他們的整理方法也會很多。匯報過程中要注意學生之間的評價,修正不合理的整理標準。來自學生間的評判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接下來,讓大家一起看板書回顧剛剛進行過的整理方法,就此啟發(fā)學生認識到這就是對塑料片進行分類,且分類的標準就是物體的某個特征。教師要強調每次分類只能有一個標準。
第3部分:自定標準學習分類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認識分類的基礎上自定標準分類,并嘗試通過歸納的方法總結分類的基本方法,尤其強調分類的標準要統(tǒng)一。這個環(huán)節(jié)初始,教師出示新的物體:鉛筆。這是學生們的每日學具,他們最熟悉不過了,但直接讓孩子們觀察會缺少樂趣。于是精心選擇有無橡皮的鉛筆、是否削過的鉛筆、是否有圖案的鉛筆,以及材料不同的鉛筆……其中環(huán)保鉛筆還可以給學生滲透環(huán)境保護、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特別準備一些環(huán)保鉛筆作為鼓勵發(fā)給學生,也希望他們能在買學習用具的時候考慮這個問題。于是,學生先嘗試分類。
教師:鉛筆是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文具,你能根據(jù)剛才的整理辦法繼續(xù)對鉛筆進行分類嗎?你會怎么做?
學生:我按照顏色分,把粉色的分成一類,把不是粉色的分成一類。
在確認學生明確了將要完成的任務后,教師適時補充分類完成的要求:“這是2個人一起玩的游戲。每個人說出1種分類,輪流下去??纯茨銈兡苷f出幾種分類?!边@樣一個小小的游戲情境,對剛入學的小同學,2人1組就能興致勃勃地玩起來。
2人1組的分組分類活動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具體分類情形,及時進行組內(nèi)指導。有時候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非分類活動的狀況,1年級學生需要格外的全面關注。匯報的時候,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情況再進一步指導。一種是“只做分類,不做表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能把你的做法向大家說一說嗎?”另一種是“又做分類又能表達,但不完整”,教師要啟發(fā)同學幫助他說完整,并作為示范請下一個匯報的學生也要這樣做。
第4部分:歸納分類方法并延伸
完成鉛筆分類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看板書歸納分類的方法。教師:“看來,給鉛筆分類已經(jīng)不能難住大家了。我們回過頭再看一看,我們是怎樣給塑料片或鉛筆分類的呢?”這部分是有難度的,但是要給學生提出來,可以師生共同歸納:“確定分類物體;觀察相同或不同確定分類標準;然后分成兩類”。
這樣的分類方法真的掌握了嗎?教師還需要評價學生的掌握情況。請同學們對自己的語文學具袋進行分類。如果學生很快完成,說明已經(jīng)掌握;如果不能,教師還可以利用全班的力量再次幫助學生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
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經(jīng)對分類基本掌握了,但真正的學習是要知其所以然的,即進行溯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一找,用教師給予提示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書包分類后學生方便學習;超市里商品分類后方便購物;電視節(jié)目分類后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圖書館分類后便于人們分類查找資料……現(xiàn)代社會是這樣,古代人們也要分類。適時呈現(xiàn)科學史,讓學生理解《爾雅》是最早的分類。期望學生們感悟到分類方法就是認識紛繁復雜世界的一種工具。分類,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條理化。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分類的智慧。
總之,對1年級學生開展思維方法的教學,要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開始呈現(xiàn)諸多事實,但還要循序提升,有逐漸深入的思維活動。整節(jié)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法,還要讓學生理解分類對生活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