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來到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省尋甸縣柯渡鎮(zhèn),不僅在這里留下了革命火種,還播撒了民族團結的種子。今天,丹桂村民族團結之花更加絢麗多彩。
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長征進駐柯渡后,有一名紅軍小戰(zhàn)士在進清真寺時違反了規(guī)定,朱德總司令知道后,親自帶著這名小戰(zhàn)士向清真寺的阿訇賠禮道歉,給柯渡回族群眾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印象。之后,朱德總司令還接見了清真寺的阿訇,在噓寒問暖之余,進一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并命令紅軍宣傳員用紫土在柯渡回輝村清真寺墻壁上寫下“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群眾利益”的大幅標語。
紅軍要走了,許多回族青年紛紛要求加入紅軍,12個回族青年被紅軍收下,編成一個回族班,跟隨中央紅軍長征,不僅在尋甸留下了革命火種,還播撒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紅軍民族團結平等的政策深深影響了尋甸各族群眾,促進了當地各民族80年來的團結融合和共同發(fā)展。目前全縣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率大約達到總人口的10%,有7750個家庭由多個民族組成。尋甸縣于1994年、1999年、2009年三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在柯渡鎮(zhèn)丹桂村紅軍長征紀念館旁的村頭公路邊,有一塊“丹桂村公路建設紀念碑”,碑上記載了2008年全村各族群眾在政府幫助下,積極捐款修建貫穿全村的多村公路的過程及捐款名單。
丹桂村充分調動村民的發(fā)展積極性,制定長期規(guī)劃,提出了以“發(fā)展紅色旅游和農村特色經濟相結合”的總體工作思路:一是圍繞紅色旅游業(yè),建成和發(fā)展小型農家樂飲食服務行業(yè);二是發(fā)展農村特色經濟,通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努力促進勞動力轉移促使二、三產業(yè)得到健康有序發(fā)展。丹桂長征紀念館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強有力地帶動了丹桂村經濟發(fā)展。
今天的丹桂村是一個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經濟發(fā)展的文明村,村內的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丹桂清真寺和楊氏宗祠兩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實施了丹桂美麗鄉(xiāng)村市級示范村建設,通過積極爭取項目建設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丹桂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變,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文化生活蓬勃發(fā)展,民族之間更加團結,丹桂村相繼榮獲省市級文明村、省級衛(wèi)生村,2017年榮獲國家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丹桂村清真寺屬于市級文保單位,始建于1880年,丹桂清真寺朝真殿單橡歇山頂,通面闊13.3米,通進深11米,叫拜樓高30余米,四層,三疊重橡歇山頂,建筑較為大氣。雕刻工藝精湛,朝真殿七道隔扇門上圖案種類多,雕刻的圖案惟妙惟肖,技藝非凡。朝真殿和叫拜樓兩大主體建筑保存較完整,這里的信教群眾愛國守法,虔誠奉教。如今,丹桂清真寺成為了柯渡鎮(zhèn)伊斯蘭教對外開放的亮點。
丹桂村村容村貌整潔,鄉(xiāng)風文明和諧,民族團結和睦,是尋甸縣脫貧攻堅、民族團結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集合的典型和縮影,必將帶動物質發(fā)展和精神發(fā)展,推動兩個文明協調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