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春香 郁東海 都樂亦
肺動脈高壓(PH)屬于肺循環(huán)疾病,其發(fā)病因素復雜多樣,心、肺或肺血管自身疾病等常引發(fā)PH發(fā)生,表現為肺血管阻力進行性升高,出現肺血管重構和收縮。PH發(fā)展多可出現右心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導致進行性右心衰竭,甚至死亡。COPD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病情反復、難以根治等特點,COPD中晚期??砂橛蟹蝿用}高壓發(fā)生,但其具體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認為與COPD的炎癥和缺氧狀態(tài)有關。COPD進程中,是否合并肺動脈高壓對COPD最終導致死亡可有直接相關,亦直接與COPD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改善、右心功能糾正、病情進展等關聯。已有研究表明,血管活性物質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內皮素(ET-1)、一氧化氮(NO)等在肺動脈高壓形成過程中肺血管的病理改變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味川芎平喘合劑是在已故上海市名中醫(yī)邵長榮教授經驗方基礎上化裁而成,筆者擬采用該方藥觀察對AECOPD合并PH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同時觀察患者血清學指標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患者來源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中醫(yī)科、呼吸科住院患者,西醫(y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肺功能分級在II~III級,中醫(yī)診斷屬肺脹病,證屬痰瘀阻肺型,共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女性10例,男性30例,平均年齡(69.78±8.45)歲,急性期病程(4.58±1.41)天,平均病程(25.93±5.88)年,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1.30±0.49)L,用力肺活量(FVC)為(2.24±0.69)L,一秒率(FEV1%)為(52.32±14.95)%;對照組中女性14例,男性26例,平均年齡(69.18±8.22)歲,急性期病程(4.78±1.73)天,平均病程(24.45±7.49)年,FEV1為(1.31±0.43)L,FVC(2.27±0.67)L,FEV1%為(52.03±12.35)%。治療組和對照組基線比較,在性別、年齡、急性期病程、平均病程,以及肺功能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慢性阻塞性肺病西醫(yī)診斷、病程分期標準及肺功能分級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1]。
1.2.2 肺動脈高壓診斷標準 本研究患者肺動脈壓力篩查選擇以超聲檢測為主。超聲的肺動脈高壓診斷標準目前一般公認為≥40mmHg[2]。
1.2.3 中醫(yī)診斷及分型標準 肺脹病(痰瘀阻肺型):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2002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4]制定的診斷標準。
主癥:①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②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③胸部膨滿,憋悶如塞;次癥: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至少符合主癥中2條,或兼有次癥者,可以診斷。
1.3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AECOPD,且肺功能分級為II~III級;②中醫(yī)診斷為肺脹病,證屬痰瘀阻肺型;③肺動脈收縮壓經超聲心動圖檢查≥40mmHg;④入組期間未使用如抗凝、強心、利尿藥物及其他擴血管制劑;⑤年齡40~80周歲,男女不限。
1.4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腦腎的基礎疾病者;②各種因肺癌、脊柱和胸廓病變、肺血管病變等限制性疾病引發(fā)的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③各種原發(fā)性或除COPD以外導致的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患者;④正在加入其他相關臨床研究者。
1.5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1]),包括吸氧、抗感染、擴張支氣管、激素等。包括:低流量(2~3L/min)持續(xù)氧氣吸入;抗感染:予以頭孢他啶針2.0g,每日2次,靜滴,聯合左氧氟沙星針0.2g,每日2次,靜滴(若痰培養(yǎng)和藥敏不符,可根據情況酌情調整抗生素用藥);糖皮質激素:予以甲強龍針40mg,每日1次,靜滴連續(xù)3天后,改予甲強龍片8mg口服,每日2次,連續(xù)3天,再減量至8mg,每日1次,再連續(xù)口服3天停藥;支氣管擴張劑:予以多索茶堿針0.3g,每日1次,靜滴;化痰:予以氨溴索針(沐舒坦)90mg,每日2次,靜脈推注。上述療程14天。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再服用加味川芎平喘合劑,方藥組成:川芎12g、赤芍18g、白芍18g、當歸9g、丹參9g、黃荊子9g、胡頹葉18g、細辛5g、辛夷5g、水蛭6g、桃仁12g、生甘草6g。以上藥物,采取統一代煎方式,由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中藥房完成,1劑/日,分早晚飯后2次口服,療程14天。
1.6觀察指標
1.6.1 中醫(yī)證候積分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進行治療前后觀察。針對咳嗽、咳痰、喘息、胸悶、氣短、紫紺等癥狀,分別按輕、中、重程度劃分,依次記為1、2、3分,如無癥狀記為0分。
1.6.2 肺動脈壓力 治療前后肺動脈收縮壓觀察,采用超聲心動儀(型號飛利浦iu22,GE vivi7)檢測。
1.6.3 血清NO、ET-1、VEGF檢測 試劑選購于美國R&D公司,其中VEGF、ET-1均采用ELISA法檢測,NO檢測采用硝酸鹽還原酶法,檢測過程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步驟執(zhí)行。
1.7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醫(yī)癥候療效判定標準: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其中,若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為臨床控制;若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為顯效;若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為有效;若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為無效??傆行?(臨床控制+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不齊時采用校正t檢驗、秩和檢驗等,或數據轉換后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Ridit檢驗;等級數據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總體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5%,其中10例臨床控制,18例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對照組40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0.0%,其中8例臨床控制,19例顯效,9例有效,4例無效。治療組和對照組在總體臨床有效率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總體療效比較(例)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總體療效相比,P>0.05
2.2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變化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治療后組間比較,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程度更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變化分)
注:同組治療前后相比,**P<0.01;組間治療后相比,#P<0.05
2.3肺動脈壓治療前后變化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肺動脈壓力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肺動脈壓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P<0.01,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治療后組間對照,治療組肺動脈壓降低更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動脈壓治療前后變化
注: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2.4血清VEGF、NO、ET-1程度治療前后變化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血清NO、ET-1、VEGF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NO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有統計學差異(P<0.01,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VEGF、ET-1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有統計學差異(P<0.01,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進行兩組間比較,兩組治療后NO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血清ET-1、VEGF比治療組降低更顯著(P<0.01,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NO、ET-1、VEGF程度治療前后變化
注:治療前后自身相比,*P<0.05,**P<0.01;兩組治療后相比,#P<0.05,##P<0.01
2.5安全性指標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血、尿常規(guī)及肝功能檢查,發(fā)現用藥前后各項指標無明顯異常,患者未訴相應不良反應。
從祖國傳統醫(yī)學角度,結合COPD合并PH臨床癥狀表現等,可將其歸屬于“肺脹病”范疇。在COPD急性加重期多以痰瘀阻肺為其基本病機。已故全國名老中醫(yī)邵長榮教授,創(chuàng)制治療咳喘病臨床驗方川芎平喘合劑,本研究針對AECOPD合并PH患者,考慮合并PH患者往往病程較長,“瘀”之病機更為顯著,因此在原方基礎上加重活血化瘀作用,選擇水蛭、桃仁加入化裁而成,方藥組成包括川芎、丹參、赤芍、當歸、白芍、胡頹葉、辛夷、黃荊子、細辛、甘草、水蛭、桃仁。方中川芎性辛散溫通,兼具活血行氣之能,有“血中氣藥”之稱;桃仁、水蛭活血化瘀,與川芎共為君藥;赤芍、丹參、當歸、白芍活血化瘀,以助川芎、桃仁、水蛭之功,為臣藥;胡頹葉、黃荊子斂肺寬胸,祛風平喘,辛夷、細辛祛風、溫肺化飲,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平喘之功,標本同治。
現代醫(yī)學認為,COPD患者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生,與病程中反復缺氧、反復發(fā)作炎癥等各種因素導致的內皮損傷有關,內皮損傷后,其調節(jié)舒縮血管因子功能失衡,表現為肺血管收縮及阻力增加。其中以VEGF、NO、ET-1為主要血管活性物質因子。VEGF可以促進新生血管形成,使成纖維細胞增殖,尤其在缺氧情況下,內皮細胞會代償性刺激分泌過多VEGF[5],其可通過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或旁分泌方式導致的肺小動脈內膜增厚,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從而導致肺血管發(fā)生明顯重構。ET-1有明顯的收縮肺血管作用,同時,對肺血管的成纖維細胞和平滑肌增殖具有促進作用,是到目前為止發(fā)現的對血管收縮有最強作用的活血物質。相關研究表明,COPD合并PH患者中,ET-I水平在呼出氣中冷凝液和(或)血循環(huán)中均有升高[6],其升高幅度與肺動脈收縮壓或平均壓呈顯著相關。NO作為內皮源性舒張血管物質,可產生多種如對血管舒張、對血管平滑肌增殖等生物學作用,COPD相關PH發(fā)生與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相關。NO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為機體最先發(fā)現的氣體信號分子[7-8]。COPD合并PH因NOS在肺動脈內皮的表達相應下降,NO水平隨之降低,從而發(fā)生肺血管細胞過度生成,肺動脈內膜改變、肺血管收縮引發(fā)肺動脈高壓。若NO水平升高,則可起到舒張肺血管作用,對血管平滑肌凋亡起到促進作用,對肺血管重構進行抑制,由此避免肺動脈高壓生成[9]。肺動脈高壓檢測通過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單、易于為患者接受的優(yōu)勢。右心導管檢查雖為最準確診斷標準,但因其檢查過程有創(chuàng),不能完全排除檢查并發(fā)癥,且其檢查花費相對高,患者多不愿首選,因此肺動脈高壓在常規(guī)篩查中采用右心導管檢查有一定難度。因此目前超聲可以作為肺動脈高壓的常規(guī)篩查手段[10]。
本研究提示,加味川芎平喘合劑聯合西藥治療AE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與單純采用西醫(yī)治療相比,對血管活性物質調節(jié)改善能力更有優(yōu)勢,表現為對血清NO的升高、對血清ET-1、VEGF降低,從而發(fā)揮對肺血管收縮的調節(jié)作用、降低肺動脈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