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拉依·艾山
摘 要 本文以格里格的《抒情小品》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作者及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并結(jié)合自身的演奏體會及對不同演奏版本的研究,以音樂多元化為背景,著重分析與總結(jié),闡述了該鋼琴作品集的音樂風格。
關(guān)鍵詞 格里格 抒情小品 音樂多元化 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1格里格生平簡介及《抒情小品》
愛德華·哈蓋魯普·格里格出生于挪威西部著名的海港及商業(yè)城市——卑爾根,而那里也是挪威民族浪漫主義文化思潮活躍的地方。父親是位商人,母親則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yǎng)。由于他們都十分喜愛音樂,每周在家中舉行家庭音樂會。幼年的格里格在家庭的熏陶下,6歲隨母親學習鋼琴,9歲開始嘗試作曲。15 歲時聽從小提琴家奧菜·布爾的建議,被送往德國菜比錫音樂學院進行深造,在那里格里格接受了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及扎實的古典音樂基礎(chǔ)的學習。1862年畢業(yè)后,格里格回到了祖國,并受到丹麥著名作曲家嘉德的贊賞,后在與挪成民間音樂家諾爾德拉克的接觸中受其“新的挪威的未來”的影響,下定決心從祖國的土壤和民間的音樂中吸取養(yǎng)分,親自收集民間音樂,并根據(jù)民歌及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而他和諾爾德拉克及許多挪威、丹麥的青年作曲家組成的“北歐音樂社”,成為了一個推廣和創(chuàng)作的中心,舉辦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1.1《抒情小品》
“抒情小品”是取歌德賦予該用語的意義,系指個人的生活見聞與想象,而非局限與抒發(fā)感情和描述心境,格里格一生從1867至1901年間陸續(xù)出版的鋼琴獨《抒情小品》(第一套Op.12、第二套Op. 38、第三套0p.43、第四套0p.47、第五套0p.54、第六套0p.57、第七套
0p. 62.第八套Op, 65,第九套0p.68、第十套0p.71 共十套66首)以日記式的形式,記載了作者三十多年中的所見、所聞及對生活的諸多感悟,寫下了極富挪威特色的鋼琴小品每首都有概括性的標題,內(nèi)容豐富,形象各異,并以每首單的形象賦予其獨特的個性。正是這套《抒情小品》為格里格贏得了無比的贊譽。格里格的抒情音樂與自巴赫至舒曼的德國抒情音樂的特點顯然不同,在他的作品里,感受與想象交融體, 如《致春天》,這雖然是作曲家們常寫的題材,但在格里格筆下不落俗套,它表現(xiàn)了嚴冬過后對存的問候,感情淳樸,毫不矯揉選作。許多小品如一幅幅圖畫或 素描,手法簡潔,形象生動,如取材于北歐民向史詩《埃達》的《小精靈的舞蹈》、《侏儒進行曲》,又如農(nóng)民生活的逼真寫照:《特羅爾德豪根的婚禮日》、《哈林舞》和《斯普林舞》,以及活靈活現(xiàn)的《蝴蝶》和《小鳥》等等。即使是《圓舞曲》、《搖籃曲》、《夜曲》等也都有述懷、有回憶、有期待。在這方面,格里格與肖邦近似,只是肖邦的音樂幻想多于現(xiàn)實,而格里格作品則更多簡樸的民間色彩與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1.2音樂多元化
格里格的鋼琴作品《抒情小品》集中體現(xiàn)了多種音樂風格的交融,基本可以分概括為以下的三個風格特征:“自由抒情”的浪漫主義。“民間特色”的民族主義、“朦朧飄逸”的印象主義。(1)“自由抒情”一浪漫主義“在浪漫主義音樂所有表現(xiàn)上最為突出的是以個人的精神感受和感情沖動來引導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因此作曲家比過去更自由地來建立音樂形式,按照感情上的需要來處理它,在感情上的需要勝于形式上的需要”,格里格曾自稱在風格上是舒曼派的德意志浪漫主義者,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深受肖邦、舒曼等人的影響,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格里格深受浪變主文音樂的影響繼承了“回歸自然”的傳統(tǒng),酷愛通過描寫大自然來抒發(fā)對自然的感受,通過描寫挪威的山形地貌、從林樹木、山洞溪水等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旋律上線條優(yōu)美、氣息悠揚注重抒情性和歌唱性,在樂句的結(jié)構(gòu)上不受樂句長度的束縛,伸縮自由表達完整句子??傊?,格里格追求將人的情感從理性轉(zhuǎn)換成感性,并逐漸從束縛和壓制中脫離出來,以崇尚自由為創(chuàng)作理念。(2)“民間特色”一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樂派是十九世紀新興起的種樂派, 雖然在這之前有很多作曲家曾采用過民間音樂作素材,但都作為一種“異國情調(diào)”的裝飾品,沒有形成種真正的模式。 民族主文音樂力圖尋求自己獨立的聲音,發(fā)展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擺脫其他國家音樂的支配也許當時的這種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格里格的創(chuàng)作。格里格是挪威民族樂派的典型代表,一生致力于創(chuàng)作挪威風格的音樂。他注重汲取民間的素材,收集大量的民間歌曲,置身于民間從而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格里格也宣稱“自己是挪威音樂的代表人,只有在民族的基礎(chǔ)上我才能繼續(xù)發(fā)展,因為給我指出道路的是我們挪威的民族素材”。所以當我們聆聽格里格的作品時,那些民族性的音樂語匯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挪成的一景一物。(3)“朦朧飄逸”一印象主義“印象主義”一詞源于19世紀后半葉,最初是一個與繪畫有關(guān)的描述性術(shù)語,但隨著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詩歌的不斷演變,從而從藝術(shù)觀念上也影響了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音樂中的印象主義是通過和聲與音色來表現(xiàn)人的感官印象的種音樂風格。格里格雖然不是印象主義的先驅(qū)者,但是他在和聲運用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大膽的運用平行進行中的協(xié)和和弦或不協(xié)和和弦,就是為了營造種特殊的音響效果,這些元素卻成為通往印象主義音樂的一座重要橋梁,使得他的和聲在之后的印象主義和現(xiàn)代音樂的和市發(fā)展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小結(jié)
演奏風格作為一種音樂 文化的趣味,在正確的演奏技巧的基礎(chǔ)上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在基礎(chǔ)教學中,技術(shù)也絕對代替不了風格文化的概念,而風格概念的樹立則為音樂審美情趣的多樣化及音樂審美修養(yǎng)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可見準確約把握好每個作品的風格,是對于正確詮拜作者本身意圖的關(guān)鍵所在。格平格平凡中留下的輝煌足以令后人仰事,在他的作品里跳動的每一個音符,都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格里格把自己的生命和他賦予對音樂得熱愛融入到屬于給他生命和創(chuàng)作源泉的國土之中,他的音樂屬于挪威和挪威人民,他的音樂屬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