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常宏
“只有寫才會寫”是巴金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感受到習作一直是困擾師生的頭等難題。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于習作缺乏興趣,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想做到“寫”已經(jīng)很困難了,何談“會寫”呢?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參加了省教育學院楊修寶老師的課題“小學語文專題日記教學實踐研究”,力求通過多樣的專題和形式讓學生愛上習作。
一、生活專題——繪圖日記繪出童心
在兒童的眼里,圖畫就是語言,兒童是通過這一張張圖畫慢慢認識生活、社會和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的。學生尤其喜歡繪本圖書,學校在低年級開展了“繪圖日記”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了圖畫與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記錄成長。
繪圖日記讓學生記錄成長瞬間
成長只有一次,記錄下來,就是學生一生最美好的回憶。繪圖日記記錄著學生成長的軌跡,他們在日記中寫下未經(jīng)加工的心里話,書寫出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運動會后,一年三班的趙同學用畫筆再現(xiàn)了比賽的場景,并且寫到:我的運動項目是接力跑,當召集運動員時我好緊張,因為這是個團結合作、齊心協(xié)力的項目,我怕給班級丟臉,當老師把我們10只小手放到一起時,我們喊出:“一年三班必勝!”我松了一口氣,心想一定用力跑為班級爭光,我很有信心地跑完了全程。
這稚嫩的話語,源自于學生對生活真實的感受,專題日記讓學生自然而然將這種感受累積與表達。
繪圖日記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
每個學生的成長會出現(xiàn)喜怒哀樂,他們需要表達,也需要反思,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反思中,會更加感恩社會,包容他人,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而寫繪圖日記則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臺。
蘇同學在勞動節(jié)和家人去莊園種植蔬菜,他詳細地描述種植蔬菜的過程,并寫出勞動過后的反思:“現(xiàn)在我知道了糧食和蔬菜來之不易,同學們應該珍惜?!秉S同學在繪圖日記中寫到:“運動會時有些運動員摔倒了,重新爬起來,我要學習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
學生在繪圖日記中記錄生活中的瑣事,發(fā)表自己的感悟與心情,繪圖日記成為了學生能夠毫無保留地表露內(nèi)心的一個自由的空間。
繪圖日記讓學生做生活有心人
世界上最美的不是風景,而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繪圖日記讓學生成為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有心人。
出去游玩,學生會寫出:“十月的山里風景真美呀!樹葉有紅色的、還有黃色的,各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特別好看?!睍懗觯骸耙宦飞衔铱吹搅嗽S許多多的五顏六色的樹葉,山峰聳立,一座連著一座像波浪一樣。還有金色的麥田翻起金色的波浪,閃閃發(fā)光好像金子。”還有的學生結合課文學習的詞語,寫出了:“各種植物都像被顏料染過一樣,碧綠和金黃交相輝映,就像我的語文課本里說的那樣——層林盡染、疊翠流金?!薄?/p>
繪圖日記,讓學生擁有一個充滿神奇的真善美的世界,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傳達著圖畫與文字的內(nèi)涵。這些種子日后只要有陽光雨露就會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一切自然天成。
二、活動專題——研學報告精彩紛呈
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研學課程的開展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在研學報告的整理中,主動記載活動內(nèi)容,書寫研學體會。
研學準備讓學生充滿“寫”的期待
根據(jù)每次研學課程的安排,在活動前,教師都會帶領學生進行研學前的準備課。例如在去科技館進行研學前,大家就充分了解了科技館各樓層展館的情況,依據(jù)個人興趣成立了研學小組,小組成員搜集了相關資料,通過課上和課下微信群的研討,各小組確立了研學項目,滿懷好奇充滿期待地投入到科學的懷抱,為研學報告的書寫奠定了基礎。
再比如,在去東北烈士紀念館研學活動前,學校將“銘記十四年抗戰(zhàn)歷史,傳承先烈抗戰(zhàn)精神”參觀研學報告單的三個部分事先與學生進行了溝通,讓學生了解到分為“我印象深刻的、我的參觀記錄和我的收獲與思考”幾個部分,讓學生能帶著敬仰、帶著思考進行研學。
研學過程讓學生記錄“寫”的素材
學生在習作時感受到的“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覺得“無事可寫”,缺少生活中的素材,而研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素材,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
在研學過程中,我們看到所有的學生都帶著筆和本,認真地進行記錄。這一點一滴的記載,就成為了學生在活動中的所得,是給他留下印象深刻的片段,將這些片段表達出來,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習作。
深刻的感受來自于真實的情境與活動,只有真正在活動中觸及心靈,學生才能有感而發(fā),有話可寫。
《研學手冊》讓學生延續(xù)“寫”的激情
學?!堆袑W手冊》的開發(fā),為學生提供了記錄旅程的平臺,讓學生延續(xù)“寫”的激情。
“《研學手冊》使用說明”教給學生可以填寫目的地,可以貼照片、畫畫,可以是名勝古跡,也可以是風土人情、旅途留影;在“我的研學報告”板塊,教師指導學生寫上時間、地點、觀察記錄、感受思考等,教給學生寫的方法;“研學站臺”的每一站都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他們?nèi)ッ枥L與表達;“研學課程精彩回顧”讓學生充滿回憶與期待;“推薦研學路線”中的紅色之旅、自然之旅、博物館之旅、歷史之旅,又為學生的研學旅程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走出學校,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讓世界成為學生學習的課堂。研學之旅在為學生打開世界窗口的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記錄,懂得分享,用一支筆留下旅途的痕跡。
三、漫畫專題——看圖寫話豐富想象
《父與子》是德國著名漫畫家埃·奧·卜勞恩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生活的智慧與幽默,這本長篇連環(huán)漫畫溢滿了卜勞恩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整本漫畫沒有一句對話,卻通俗易懂,引人發(fā)笑。將《父與子》的漫畫作為看圖寫話的素材,引入低年級的課堂,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豐富想象,學習表達。
規(guī)劃校本課程,將漫畫專題常規(guī)化
實驗初期,低年級班主任教師利用自習課時間,帶領學生看漫畫、講漫畫、寫漫畫。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零散的時間不足以讓學生充分地去講漫畫的內(nèi)容,致使很多學生對于漫畫所表達的主題理解不清或理解錯誤,整篇看圖寫話寫下來,缺少連貫性,意思表達也不明確。為此,學校將漫畫專題的教學納入二年級的校本課程,由具備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學歷的教師擔任任課教師,專門進行這一專題的指導,使漫畫專題的開展常規(guī)化。
豐富教學形式,將漫畫專題趣味化
興趣的產(chǎn)生才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如果把教學形式就定位在看圖寫話這一習作教學上,時間久了,難免會讓學生的興趣降低,影響習作的欲望。所以,學校嘗試“三bian”的教學形式豐富這一專題,讓學生保持對漫畫專題的興趣。
辯一辯?!陡概c子》中的主要人物是爸爸和兒子,在引人發(fā)笑的故事中,也時時體現(xiàn)一件事情的是與非。結合漫畫,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在分辨中、爭辯中可以明事理,也可以深化漫畫主題。例如:在進行《孩子吵架大人鬧》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時,學生針對爸爸做得對不對發(fā)起了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孩子的事情應該自己來解決。將這些爭論的結果寫進文章,不但使習作內(nèi)容更豐富,也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編一編。漫畫中的人物是沒有對話的,這也為學生的豐富想象留有空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想象人物的語言,可以使寫話更生動。例如:在教學《一年之后》這幅漫畫時,學生在描寫爸爸看到兒子的個子比去年在樹上做下的記號還要矮時,就加入了人物的對話。有的學生寫到:“咦?我的寶貝兒子怎么越長越矮了?這可怎么得了?”讓人讀后不由捧腹。
變一變。低年級是學生想象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借助漫畫這一素材,改變某些情節(jié),可以讓學生在這種“變”中拓寬思路,發(fā)展語言。例如:在教學《魚兒來信》這一內(nèi)容時,讓學生想象一下,兒子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代替魚兒寫信給爸爸?學生在變一變、畫一畫、寫一寫的過程中增強了對寫話的興趣。
拓寬寫話素材,將漫畫專題序列化
學習一種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觸類旁通,通過《父與子》這一漫畫素材的學習,將習得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素材中。學校也將引入《三毛流浪記》《我爸爸》等內(nèi)容,也可以鼓勵學生自畫漫畫,寫自己創(chuàng)作的漫畫的故事,由淺入深,不斷拓寬漫畫專題,形成序列。
專題日記的開展,讓寫話走進學生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寫話的素材,在這種相互的影響與促進中,讓學生愛上習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閩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