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潔,王 崗,趙連文
(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對于中國武術的研究,從今天來看,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運動和項目的視角開展,更應該關注中國武術的文化意義,甚至還要著重觀照中國武術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認為的“藝術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需要專門研究和觀照的文化整體的一部分”[1]那樣。對于中國武術的理論闡釋,如果忽略了對其藝術屬性的研究和探索,很可能就導致對中國武術整體把握的不全面、不準確,也就可能導致對中國武術價值判斷的偏頗和缺失。因為作為身體文化存在的中國武術,很大程度上其藝術特性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武術學者邱丕相先生指出“武術套路從本質來講,可以說是藝術的另類表現形式”[2]。王崗先生也曾指出“中國武術是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3]學者程大力教授也指出“武術不是純體育,不是純運動,也不是純殺人術。武術是一門藝術”[4]。因此對于中華武術中藝術智慧的研究,在今天看來就應該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武術是從屬于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莊嚴在《國術談》一文中說國術有“鍛煉體魄之優(yōu)美”的價值“故研究國術者,稍得門徑,便覺興趣盎然,如能造就精深,則手眼身步,俱有風虎云龍之變化,誠足以增體育上之興趣與美感也”[5]。中國武術具有東方所獨有的文化品位和底蘊,使得從原始社會走來的純經驗的生存格斗之法,在經歷了悠悠千年的繁衍與發(fā)展之后,形成了今天具有民族特色和東方氣息的武術。有學者從武術與傳統文化的視角研究武術美的本質,指出“中華武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氛圍中孕育、產生和發(fā)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凝聚著中國哲學的智慧、美學的意境和藝術學的神韻。美是中國武術的靈魂,武術之美是東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梢娭袊湫g有其獨特的審美性和藝術性,作為一種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身體技藝,在起承轉合、剛柔相濟間把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表現得酣暢淋漓。藝術是中國武術的靈魂,武術藝術是東方古老藝術智慧的縮影,“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智慧,中國美學的核心精神是智慧美學。”[6]反觀中國武術,我們發(fā)現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源于武術本身。大多數人觀念中武術的藝術性,僅僅停留在武術表演這一外在形象上,沒有去深入體味武術中的原始本心。所以站在武術發(fā)展新的歷史拐點處,從保護、傳承、發(fā)展中國武術的文化立場出發(fā),探討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尋求武術自身的藝術價值,應該成為現在研究者必須關注的問題。
“智慧”二字,在中西方文化里都有對其獨到的見解。柏拉圖在《亞爾西巴德》中為智慧下了這樣的定義:“智慧是使人完善化者?!眮喞锸慷嗟抡J為“智慧由普遍認識產生,不從個別認識得來”“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基于此,有西方學者認為“智慧”有三種意思:一是指一般的聰明與謹慎,二是指敏于技藝,三是指學問和知識。
在中國文化里,漢語“智”的字形,其上為“知”,其下為“日”,合而言之,“智”含有將“知”日積月累成“智”之義[7]。智慧貫穿于各種形式之中,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種根本方式。每一個人把握世界的方式各有其特殊性,但智慧卻萬變不離其宗?!爸袊幕瑢嵲诒驹瓷献顬榍屐o,而以一極高明之對于性與天道合一之智慧,極敦厚篤實之立地道以承天,承天道以隆人之德行為基礎之文化”,因此想要探求“智慧”二字,就要去深入認識智慧與哲學、智慧與宗教、智慧與知識、智慧與藝術等的關系。對于中國武術中藝術智慧的研究,需從中國文化智慧中尋找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影子,找到彼此的勾連,為中國武術的藝術發(fā)展提供最為堅實的基礎。
當我們探討藝術智慧這一問題的時候,首先應該思考何為藝術?這其實也就是關于藝術本體的問題?!八囆g本體是指藝術作品與藝術想象的存在方式及其原本規(guī)定性,是藝術區(qū)別與非藝術的本質屬性?!保?]中國武術素來追求和發(fā)展的方式是“技為藝用,淡擊重藝”?!八囆g之中有智慧和哲學,也可以成為智慧的形成……只有蘊含智慧的藝術才能成為深刻的藝術。”[9]由此可見,藝術與智慧兩者緊密相關,深挖藝術之源定能找到其中之智慧所在。王陽明指出:“專于奕,而不專于道,其專溺也;精于文詞而不精于道,其精辟也。夫道廣矣大矣,文詞技能于是乎出門,而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敝挥羞@種專門經過強化訓練以致能潛入人們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成為人們的一種無意識境界的精湛絕倫的技藝,并且能由此體悟到自然大道乃至宇宙普遍規(guī)律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智慧。藝術智慧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它是萬事萬物經過深挖、探索才能獲得的標簽。它深藏于事物內部,只有身心沉靜執(zhí)著于事物之中,才能理解和體悟其藝術智慧的精妙絕倫。
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較,在其文化特征上表現出了十分典型的審美特征和獨特的藝術傾向。錢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審美文化,中國人的泛藝術觀自古就是一種詩情思維和詩情態(tài)度?!保?0]由于這種泛藝術化的傾向,中國人善于將技術藝術化,并且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門類。把日常生活所用的碟碗制作成為各類形態(tài)優(yōu)美、色澤濃郁的瓷器;把居住的房屋精心設計成為各種獨具風格的中式建筑;把日常的飲水吃飯上升成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茶藝等等,所有的這些中國特色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的藝術情節(jié),更突顯出中國人對生活的藝術智慧。中國武術生長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處處受到其他文化和藝術形式的滋養(yǎng),所以藝術化發(fā)展傾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皬埿裼^公孫大娘舞劍,淋漓頓挫,草書大進;裴旻將軍舞劍助吳道子激發(fā)靈感,以壁作畫;戚繼光認為武術套路是用于表演的套子‘圖人前美觀’;當代著名武術家蔡龍云先生認為散打類似散文,講求技巧,套路似文字組成的詩,呈現出多樣化的創(chuàng)造,具有藝術性?!保?1]中國武術與藝術本身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的產物,其具有兩個特點,不僅可以滿足人類在生存和社會生產時所產生的物質需要,而且可以滿足人類在生活中所產生的精神需要,這是藝術的本質。中國武術也具有此類屬性,在本質上也表現出既能夠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也能夠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藝術特性。
對于中國武術中的智慧解析,我們不能浮于“武術”的表層?!皩τ诋斚轮袊湫g發(fā)展而言,不論是從傳播領域來看,抑或是從傳承領域來看,往往只是重視技術的傳授而忽視了文化理念的傳承與轉化,其形式之上關注的往往只是動作形式的翻新,而很少關注內心的感悟與認識的提升,尤其是對其內在的文化因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整理?!保?1]“中華大密,藏于太極”,這是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對太極拳文化意義的贊美之語。從余秋雨先生對太極拳的評價來看,它作為中華文化的品牌標識,在文化人的心靈深處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身體運動,也就是說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促進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更不是一種純粹的格斗致勝的技術,而是有意識地提醒我們太極拳內藏著中華民族的諸多“秘密”。這個“秘密”,在我們看來應該是“中國武術的智慧”。
中國武術不單單只是真實的技擊,而是講求藝術的技擊,是對技擊的藝術化?!爸袊湫g發(fā)展至今,已經遠離了殘酷的戰(zhàn)爭、嗜血的殺戮,衍化成為今天所呈現給世人的一種表現形式:技擊的藝術解釋和表象,它是‘在現實世界之上的飛翔藝術’。”[12]目前,對于“藝術”的理解還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例如“藝術是一種人造物。藝術和技藝是不可分離的。藝術品是一種精神產品,是為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而產生(創(chuàng)造)出來的”[13]。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人們將物質實踐活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技擊動作和情感進行重復描述和模擬表演,將實踐中所獲得的戰(zhàn)斗經驗進行再次體驗,然后傳達給同伴,表達出要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理想,這就是武術藝術性的萌芽。中國武術沒有受到實戰(zhàn)技擊真實發(fā)生或攻防存在形式的限制,改造實戰(zhàn)技擊的現實存在,使其動作巧妙、靈動,具有藝術性體驗。在其習練過程中,中國武術創(chuàng)造出的神秘意境、四兩撥千斤的巧勁以及不張揚、不造作的心境,體現了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中,將實用指向藝術是亙古不變的追求。我們發(fā)明了火藥,但根本沒有思考制造炸藥和兵器,而是將其藝術化為禮花和爆竹:我們發(fā)明了指南針,但我們根本沒有思考用其來進行航海,只是將其作為看風水的工具。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價值取向所決定的,那就是將實用指向藝術。由此形成了字不再是記錄所用;飯不再是為了裹腹,而是追求色、香、味、品;房子不再是單純的防風避雨,而是身份教養(yǎng)的提示;衣服不再是遮體,而成為藝術,等等。不離生活左右的眾多實用性文化形態(tài),開始走向藝術。中國武術的發(fā)展理路也是如此,即出現了“拳種”“流派”。產生這一文化生產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農耕文化的特質所致。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是一個最休閑的民族。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來進行耕作,按照24節(jié)令來規(guī)劃春夏秋冬的生活節(jié)律,大量的閑暇時間給實用文化向藝術文化的提升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渡倭肿闱颉分兄苄邱Y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功夫是適合男女老幼的,打打殺殺只是人們對它的一種誤解。功夫更是一種藝術?!保?4]中國武術的一招一式、一個眼神、一個閃躲,都帶有技擊和藝術的雙層內涵,是具有深刻含義的智慧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和歷史瑰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當屬中國古代哲學,它對宗教、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陰陽學說則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思想。《周易》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陰陽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變化的。古人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陰陽揭示的是事物外部變化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而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武術,陰陽之理貫穿其中。“正如武術的同人所說,不懂陰陽則不懂中國武術?!保?5]“一陰一陽謂之拳”,陰陽“是武術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武術拳理的主要基礎,是武術運動的主要規(guī)律,是我們認識武術的一把重要鑰匙?!保?6]“陰陽之合”是中國武術與中國藝術勾連的重要分子,它是詩意存在的依據、中國武術的根基、藝術誕生的產物。“陰陽剛柔是中國藝術生命精神產生的動因,它確立了中國藝術生命精神為最高原則的審美境界。”[17]所以說中國武術與陰陽相互依存、和諧統一?!昂稀闭撸瑏懣跒楹?。亼,從入一,三合也。十口相傳是古,三口相同為合。詞典中對它的解釋是指運動時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全身各部動作的幅度、運動的快慢、發(fā)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體間的相對位置恰到好處,正好印證了中國武術中的“整體觀”思想。它強調統一性和完整性,主張“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觀念?!昂稀弊謱τ谥袊湫g的陰陽之說是一個全面的概括?!瓣庩枴钡霓q證思想豐富了武術的內涵,承載著藝術的運行,使得武術技術和理論充分汲取了哲學的思想。中國武術從內在思想到外在表現,都充斥著陰陽變化之理、藝術智慧之光。
中國藝術之中不論是書法、繪畫、園林,抑或是舞蹈,都對“陰陽”二字情有所屬?!兑捉洝吩疲骸耙魂幰魂栔^之道?!彼c中國繪畫所提出的“留白”“虛實”產生了強烈的藝術共鳴。中國武術的陰陽太極圖也同樣為一陰一陽、虛實相生?!傲舭住痹谒囆g領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此時無聲勝有聲”“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些都表現了它的重要性。中國武術作為中國文化中一種獨具肢體表現藝術和思想深度的文化,對于“留白”這一藝術智慧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闡釋。中國傳統哲學對于中國武術的影響是深遠的,老子提出的“有”“無”之說和莊子主張的“天下大美而不言”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孕育生長,必然其技術動作、思想境界都有“留白”藝術思想在其中。留白又稱“空白”“余玉”,最初作為中國繪畫的表現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中國畫中“白”往往以天地山水來代替,背景往往以虛代實。錢杜《松壺畫憶》云:“丘壑太實,須間以瀑布,不足,再間以云煙,山水之要,寧空無實?!保?8]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留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所認為的“實“就是繪畫的素材,而“虛”就是空白。要達到“實而不悶,虛中有物,沒有‘虛’就不能實現實,同樣沒有‘實’也不能體現虛,即‘實者虛之,虛者實之’”[19],從而追求虛實相融的最高境界。對于中國武術的“虛”“實”,太極拳論有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奔词钦f在太極拳中重心轉換的重要性。人體的重心時前時后,在中國武術中,當重心發(fā)生移動偏前時,前腿實則后腿虛;偏后時,則前腿虛后腿實。虛實變化自然,才能使行拳如行云流水,柔順、連綿。中國武術 “虛實”表現的尤為明顯,它考驗的是武者對于整體的把握。武者往返于兩端四隅之間,同一時間只能處于場地的一個位置,就正常而言,即為“實”,未到之處即為“虛”,就給了觀者大量的空間感,但更需要武者使未到之處通過“實”來表現出來,這就如同中國傳統藝術“實”要通過“虛”才能表現出來。中國武術就技擊而言,打到之處為“實”,躲閃之處為“虛”,從而“一虛一實”“一陰一陽”,這正是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重要體現。中國武術所講到的“點到為止”“四兩撥千斤”等說法,都涵蓋了中國武術的陰陽之理、智慧之理。
中國武術雖然門派眾多,并且各有其行拳風格和特色,但從拳理上看,陰陽思想卻萬變不離其宗,一招一式都滲透著陰陽的智慧,如習武者不懂陰陽之理便是沒有參透武術的精髓?!叭魏我粋€流派的武術家,他對陰陽之理的認識和應用上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他的拳技風格特點和效用、成就以及在武術界的地位?!保?0]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國武術之中的影響深遠。中國武術各個流派拳術理論的形成都慣于借鑒“陰陽”思想的精髓,“陰柔陽剛”的思想根植于中國武術之中。剛柔從屬于中國武術的兩種基本特征,這種說法的根源來自于《周易》和《老子》的剛柔觀?!肮湃说膭側嵊^是借卦爻的相推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依賴剛柔二元諧和一體的反復變化。剛柔變化不已,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保?1]中國武術的技法特征同樣以剛柔平衡為本。千變萬化的招式、勁力,其核心以陰陽為基礎。勁和力的剛柔平衡不斷變化,剛柔的推演也就生生不息?!八囆g做到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和柔,無論缺了對立的那一面,都不能產生藝術美。”一語道破了中國武術藝術智慧陰柔陽剛的根基。吳殳在《手臂錄》中指出:“柔能制剛,弱能勝強,此及中軟破硬之法也?!保?1]剛柔的互相抵制和抗衡,是藝術智慧的體現,通過相互轉化,用藝術化的轉身來化解力量的沖擊。談論中國武術的陰陽,不得不提及太極文化,談太極拳的剛柔,實際上也是在談太極拳的陰陽,兩者好似連體嬰兒密不可分。王宗岳在《太極拳譜》一書中開篇就談及“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11]。這也是對太極陰陽觀最為代表性的總結。中國藝術十分注重陰陽協調,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都重視陰柔陽剛和陰陽的中和,陰陽中和是藝術整體觀思維的重要組成,給人以美的遐想和哲學的深思?!爸袊湫g技術所蘊涵的整體觀思維實質上是一種‘統觀’‘會通’的方式”[21]把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人間秩序和宇宙秩序當作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整體,主張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哲學觀。對于武術技法的整體觀,明代武術家戚繼光是這樣認為的:“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保?2]這里提及的“上下周全”,印證的就是中國武術技術的整體觀思想。在技擊中,武者的手眼身法步都要整體協調,聲東擊西,手腳配合,才能克敵制勝,體現了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中國藝術追求的是整體的和諧之美,以及中國武術陰陽之合的整體觀思維,是武者拋開形式主義更加在意“內在”的體現,是對“內在”的思想和感悟,符合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整體、和諧、對稱的觀點。對于美的追求,就是實現藝術的過程。體現了中國武術最高的境界,就是“致神明而達無拳無意”的思想境界。從陰陽觀中汲取對于中國武術技術動作的領悟,是從源頭看事物,不做井底之蛙,也不拘泥于一點一滴,而是大局觀智慧觀,使之整體協調,具有美感,把一招一式運用的恰到好處,可謂是初寫黃庭,是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真實寫照。
中國武術拳種眾多,門派林立,拳理、技法都汲取了傳統哲學陰陽辯證的中國智慧,與中國古典美學中和諧、對稱之美的藝術思想不謀而合。陰陽之合是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基礎和本源,貫穿于理論和實踐之中,含括了世間萬物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中國武術的形成、發(fā)展和豐富也依賴于陰陽學說。中國武術的剛柔相濟、避實擊虛是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源頭,是一種和諧之美、恬淡之境、可品可讀之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大多都具備“形神兼?zhèn)洹钡奶攸c。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各類拳種的演練風格、動作形態(tài)、氣勢神韻都有其不同的表現方式和動作特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行拳過程中所流露出的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涞摹吧癫芍崱薄!绊崱笔撬形捏w中最為抽象的表達方式,它自帶古典之美、東方之味?!肮糯缹W家把‘韻’這一特殊術語概括為‘超然與世俗之外的節(jié)操、氣概,從而表現出神態(tài)、風度’。”[11]其最早出現在曹植《白鶴賦》中,即“聆雅琴之清韻”[11],其原意注為“音樂的律動”。但是,音樂找到了更具自身代表性的一個字“律”,所以“韻”字的使用逐漸轉移到詩詞繪畫中去,也就出現了“文韻”“體韻”“音韻”等說法。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提及“形神相融的韻,即是氣韻的韻”“是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間,從形相中可以看出來的美”[11],并將“韻”歸為精神意境,內涵“深遠無窮之味”[11]。所以武者身體的形、神所傳遞出來的神采,是構成“韻”的生命動力,不僅是藝術之美,更包含智慧的深遠無窮。對于中國武術的形神觀,張立文先生這樣解釋形與神的含義:“形體就是身體和身體的感覺器官等等。精神是指意識活動,是由心的思維器官所產生的機能以及客觀世界的主觀想象?!保?3]我們可以把這里所說的“形”理解為身體、“神”理解為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里,“形神”好似雙簧,如影隨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靶握呱裰|,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異也。”[24]這是隋唐時范縝把形與神的關系用“形質神用”來形容。在中國繪畫中,顧愷之也曾提出著名的“形神”論“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全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也”[25]。他認為形體是為了表現精神,也就是所謂“以形寫神”。認為形似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激發(fā)出精神的魂魄,兩者才可水乳交融。此后,形神不只是代表一個單純的哲學概念,而賦予了美學的意義、藝術的價值。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吸收、運用、發(fā)展了“韻”的概念。它兼?zhèn)湟孕蝹魃?、形神兼?zhèn)?,生機靈動地透發(fā)出了“神采之韻”?!拔湫g中強調靜要有勢,定勢要透發(fā)神采、生動活脫,體現了靜中寓動,靜若潛魚。不僅是眼睛要貫注,更要有內在的情緒和意念的支撐,怒在其心,含而不露?!保?6]“以形寫形、以形傳神”在武術拳法之中體現的最為突出的是形意拳。形意拳以“形”“意”兩字命名,其中一個重要的來源,是其拳理“象其形,取其意,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至形生?!保?7]基于此,“形意統一”逐漸成為形意拳的拳理精髓,并且是習拳者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形意拳核心要旨“萬法不離三體勢”。“三體勢”是對形意拳含義的高度概括和拳法特色的高度總結。它是指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分,也可稱為梢節(jié)、中節(jié)、根節(jié)之說。它合理地把人體結構和形意拳的拳術特征和行拳要求相互對照、相互呼應?!叭w勢”動作的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其中“‘雞腿’是指仿雞腿之步行,寓形步矯健之意;‘龍身’是仿虎之身形,寓翻騰自如之意;‘熊膀’是指仿熊之臂膀,寓兇猛彪悍之意;‘虎抱頭’是指仿虎之動,寓抱頭捕食之意。”[27]7可見形意拳以形寫形,巧妙模仿動物之“形”,融匯于拳術技法之中。外形模仿動作的形態(tài),演練時更加注重對各類形態(tài)的神的模仿,以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形意拳所體現的“形神統一”是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之所在,不單只有形或只有意念上對于神態(tài)的空想,而是兩者融會貫通、巧妙結合?;铎`活現的動作形態(tài)與神態(tài)的的高度和諧統一體現于拳法本身,透發(fā)出神采之韻。
中國武術的“以形傳神”表現為武者把內在的情緒體驗寓于身體技擊的模擬性和寫意性表達出來。武術的“神”要通過身體的表達、技法的運用、節(jié)奏的把控表現出來,最后畫龍點睛的一筆就是“眼睛”。陳鑫的《官骸十三目語錄》有云:“其精神在何處?曰: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例如在武術的動作定勢中,拳師們往往“收視返聽,含光默默”“目前平視,光兼四射”,表現出雄渾的氣勢、剛健的體魄和充滿震懾力的氣概。不僅如此,我們還能感受到“靜中寓動”的神采,而且感受到其“拳式斷拳意相連”“招式停而氣勢不斷”的意味,猶如蓄意待發(fā)之箭架于強弩之上?!把劬Α辈粌H有傳遞之意,還有假想之意。在武術技擊中,拳論有云:“眼前無人當有人,眼前有人當無人?!薄把矍盁o人當有人”,說的是在單人技擊時給自己設定假想敵,招招式式都有其出手的目的,每一個行走路線、攻防技擊都有其意圖,才能提高拳者的習練效果;“眼前有人當無人”指的是在兩人交手過程中,技擊攻防的招式和方法已經熟練于心,心手相忘,能夠猜測對方心中之所想,并且給出攻防反擊。這兩者均能做到,才能夠做到形神兼?zhèn)?。眼神時而空靈、時而銳利、時而穩(wěn)健。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絲絲點點蘊含在這一簇簇的眼神之中、一點點的變化之間。巧妙乎?神秘乎?穿過武者極具表現力的形神,可以令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武者精神世界的技擊觀念、技擊情感。所以,武術中的技擊技法可以“傳神泄情,表現生命”[11],“神采之韻”是武者“生命精神”的呼喚和吶喊。
不論是身體起伏變化給人們帶來的觀賞刺激,還是眼神犀利變化所賦予的神采,都是中國武術“神采之韻”的表達。形、神缺一不可,沒有形,就缺少了物質基礎;失去神,就如同失去了精神世界,沒有了靈魂就仿佛行尸走肉一般。“神采之韻”,“韻”體現的就是一個武者把神采寓以身體之中,只有二者合一才能表達出“神采之韻”。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其智慧之處就是要把形的神采和睛的神采融化于拳法本體、拳者本身,使其渾然天成?!吧癫芍崱背浞煮w現了武術中的藝術智慧,也是表達出習練者心靈深處的力量。
變化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萬事萬物的運行都講究其自身的變化?!霸谧匀唤缰?,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都是時刻運動著的,而任何一種運動都遵循著特定的次序”[11],這個次序就是其變化的結果。在自然界中,空氣的流動、風的速度、太陽的東升西落、人類的血液流動等等都是變化著的。對于藝術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應,但變化是每一件作品的固有屬性。中國武術中,武者的整體步調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剛勁時而輕柔、時而旋轉時而跳躍,可見變化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變化不藝術,變化就是藝術智慧。
中國武術的變化,是指“合理運用同一矛盾結構中兩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展現武術運動美的運動秩序。”[28]它的變化包括了動、靜、虛、實、剛、柔、高、低等不同形式的身體運動。“靈”顧名思義靈動、靈巧,包括有經驗、反映敏捷、活動迅速等意思。中國武術中的“節(jié)奏”恰巧符合“靈”的含義,武術本身自帶節(jié)奏。但是如何讓觀賞者感受到節(jié)奏,需要的是習武者對于拳法的熟記于心,熟悉到不是死板的快慢、起伏、動靜而已,而是內心對于拳法的剖析?!办`”栩栩如生地表達了中國武術的節(jié)奏之說。武術中的“十二型”,即快如風、緩如鷹、起如猿、落如鶴、重如鐵、輕如葉、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動如濤、靜如岳,正是對武術節(jié)奏的具體描述。其中不僅有明確表示“靈”的說法,如快、起、輕、轉等,更有從對比的方式來體現“靈”的生命活力,例如緩、重、靜、立、站等,通過靜態(tài)的動作從而更好地顯示出武術中的“變化之靈”。中國武術藝術智慧通過身體的變化來表達,透過身體才能體會武者心靈深處的智慧力量。
在中國武術中,一般武者會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出發(fā),對技術動作、動作組合加以特殊的藝術化處理,使得武術的技術技法形成鮮明的運動變化,具有特殊的意境韻味,從而散發(fā)出獨特的藝術智慧,并由此產生出了不同風格和類型的美感和藝術性。例如在一串快速連貫的的動作完成后緊跟著做一個定勢動作,這樣突然間由快到慢、由動到靜的停頓,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節(jié)奏感。在“動”“靜”方面,中國武術都有具體的形象特點,例如八卦強調“走步似水中、樁功如山岳”“掌如穿梭、動靜圓撐”;長拳注重“靜如岳、動似濤”;太極拳則講求“靜若山岳、動則江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慢似流水,靜謐、流動、仿佛沉睡的呼吸聲雖輕緩但卻綿綿不斷,動似驚雷,迅速、閃耀、好似流星劃過天空雖短暫但卻念念不忘”。除此之外,翻子拳中的“行如風雷動似濤,坐似泰岳靜如山”;查拳拳論中說到“行如風,站如鼎”;意拳拳論中論及“動如山飛,靜如海溢”;華拳要求“動如奔獺,靜如潛魚”等說法,都表現出了武術的動靜變化所體現的靈動感極具藝術智慧,他們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河流、山川等事物的運行特點,從大自然之中汲取精華和技巧,這正是智慧的體現。他們用美的、藝術化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這不正是中國武術之中藝術智慧的結晶嗎?古代武者利用動靜快慢的身體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拳法風格,體現了中國武術“變化之靈”的藝術智慧。
中國武術動作幅度的“高低起伏”“開合含展”“剛柔相濟”“虛實分明”,都屬于空間上的一種變化。在槍術中,后撤步扎槍、平云槍接雙手上頂舉槍,在運行跑動過程中槍的運行規(guī)律由低至最高再到平緩運行,一系列的高低變化都是為了使武術套路更加有層次感,讓觀賞者更能感受到整段槍法的情節(jié)性和畫面感。換而言之,在一段激烈的動作之后緊跟著一個低勢動作,人們會感受身體矛盾的變化統一,而利用高勢的動作來結束就可能沒有同樣精悍的效果。幅度大的動作自身的運動軌跡相對增長,可以展現出動作的舒展大方、飄逸輕盈的審美效果;幅度相對小的動作自身的運動軌跡也會相對縮短,更多展示出速度力量靈巧輕快的審美效果。中國武術的“變化之靈”,絕不僅僅只停留在“動”“靜”二字上,還有高低變化、起伏旋轉、跳躍旋擰、剛柔相濟、虛實分明等等,最后都匯聚為身體的矛盾統一。吳殳在《手臂錄》中這樣論述槍法技術動作的剛柔“柔能制剛,弱能勝強,此即中軟破硬之法也。彼此硬來,我亦以硬抵,是為犯硬。力弱者必敗,立等而斗久,何能必勝?!保?9]以太極拳為例,它注重“以柔克剛”“避實就虛”“貴虛靜”等技術綱要。以上這些拳論,對于拳法的技術要求不止是“快”“慢”“虛”“實”“剛”“柔”這些單獨的意思,而是要去表達中國武術的變化是活的、是靈動的、是矛盾的,更是統一的、藝術的、智慧的。
基于此,中國武術中不論是動靜、快慢、高低,還是情緒的起伏、矛盾、變化,都會被統一、中和,這是武術的力量,更是藝術的智慧。中國武術不是一味的快,也不是一昧的慢;不是一味的重,也不是一味的輕;不是一味的沖,更不是一味的退;而是把所有的精巧發(fā)揮出來,用藝術化來表現,是有靈魂的美,是立體的美,所以說“變化之靈”充分體現了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
中國武術作為一個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身體藝術,在變化間時而騰空時而躲閃、時而轉身時而進身、時而一招制敵時而聲東擊西,一切靈巧的身體運動變化無不處處傳達中國武術對于“意象意境”的追求。中國傳統藝術乃至文化,對于“意境”的追求從無止境,“意境是中華民族古典藝術的審美理想。”[11]明清以來,中國各類藝術從業(yè)者都多以作品有無“意境”來判別這類藝術品的成功與否。例如明代朱承爵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砌,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蓖砬鍟r期的王國維說:“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以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背砷L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武術也同樣受到傳統審美觀念的影響,對于意境的追求是武術審美的最高標準。著名武術家蔡龍云先生認為“行拳意境”,即“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拳法結合起來,做好行拳走勢的準備。一套拳法如果不使與之思想感情結合,那么就僅僅是有‘形’而無‘神’的形體動作了?!庇纱丝梢?,“意境”是自古以來武者的審美境界、藝術理想,是身體的形、頭腦的思、意念的空,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藝術智慧?!懊睢闭?,我們聽說最多的有奇妙、巧妙、奧妙等詞匯。對于中國武術的意境之說,“妙”字好似是意境的專有名詞,它帶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面紗,讓人們對它追尋、猜測,念念不忘。
關于意境的生成,于民說道家哲學美學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哲學根基;而禪宗哲理則直接促進意境認識趨向成熟,所謂“空王之道助”而意境成[30]。蔣述卓對于“意境”的哲學來源解釋得更加詳細“意境的哲學來源,有道亦有釋。從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是道開其先,釋助其成”[31],由此可知道家文化與釋家思想對意境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中國武術受道家、佛教思想影響頗深,在修煉時十分重視虛靜、內氣、圓空、內意等虛無縹緲、朦朧含蓄的東西,而這些恰恰表現了武術對藝術境界的追求,也從中探求了中國武術所蘊含的藝術智慧。中國武術沒有刻意去表現抽象的哲學,它通過身體的閃展騰挪、招式變化營造藝術境界,其中充滿了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往往能將習練者和觀賞者引向“象外之象”“韻外之韻”“味外之旨”和“言外之意”的境界,如“白猿出洞”“烏云遮月”“白鶴亮翅”。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則循乎規(guī)矩,間則化乎規(guī)矩,終則神乎規(guī)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里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游人觸目興懷,詩家心馳神往。真好景致也。拳景至此,可以觀矣?!保?2]這段話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拳家把太極拳表現得出神入化,不僅僅只是肢體動作或者拳法習練,而是一種創(chuàng)作,可以感受到習拳帶給人們一種超脫的意境?!啊饩场f最早出現在詩歌與散文中,是指作者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描寫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保?3]“唐代王昌齡把詩分為三境:一曰物鏡、二曰情景境、三曰意境。唐代司空圖提出的‘韻味說’,宋代嚴羽的‘妙語說’,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直到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34]等,都是對“意境”二字的解說。隨著人們對“意韻”這一說法的不斷認同和運用,其在很多領域都有所涉及,如“戲曲、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建筑、園林等,均注重創(chuàng)造意境,將意境創(chuàng)造作為藝術追求的極致”[34]9??梢哉f意境作為我國傳統藝術中一種“形而上”的審美形態(tài),不論是哪一門傳統藝術都反映出了“不盡相同”的意境內容和特點。
“意境”是中國人最高層面的審美追求,是中國智慧的結晶。中國武術所具有的藝術智慧當然離不開“意象意境”。它是可感知的,具有整體性,正如學者邱丕相教授所言及的“猶如身法之妙,可會意不可言傳”。例如醉拳,其核心特點在于一個“醉”字,以吃酒醉漢的身體動作為原型,加之藝術化的效果處理精煉,體現著似醉非醉的醉態(tài)醉形,可謂是“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功架造型半斜半傾,以倒取勢為主,“行步講究點、碎、跌、沖,身法轉換講究擰旋、擺、轉、前俯后仰,勁力講究粘、帶、纏、彈”[35]把功法完全融入于“醉”字當中,從“醉”取材,表達出一系列狂傲羈蕩、如癡如醉的技術特點,把人自覺帶入“醉世界”的意境之中,在“醉”中依然保留攻防技擊的武術特點。正如蔡云龍先生所說“要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充滿戰(zhàn)斗的場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現套路運動”[36],這是武者的智慧體現。它帶給人們一種另類獨特的感受,又似老酒有入口的辣,更有回味的甜,這是活生生的藝術。醉拳這種利用身體姿態(tài)、肢體活動而生發(fā)的意境,是中國武術在技術層面上的一貫追求,也與中國古典美的“傳神”講究的思想高度一致。武術的技術動作,在保留其攻防意義的基礎之上加之藝術化的處理,再與武者的思想、心意、精神融為一體,一拍即合,形成“情景交融”“神意交融”“技藝交融”,從多層次多方面給人豐富、多彩、驚艷的感官享受。正如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中所言:“昔有佳人公孫氏,以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羧玺嗌渚湃章洌C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保?7]贊賞之情溢于言表。從杜甫妙筆中,我們仿佛看到公孫大娘的劍技再現,正是公孫大娘在習練劍術時帶給詩人如此意境,詩人才會心靈相通,通過文字傳遞出武術技法的高超與精妙絕倫。黑格爾說:“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更有意蘊?!保?8]也正是因為中國武術通過意境、意蘊來傳遞和表現,不直接顯現,才體現了中國武術的智慧,才更使得欣賞者在藝術上產生共鳴,實現對“意境之妙”的深切體味。
中國武術的本源,就是講求把手法、身法、步法、眼神、心、氣、意、神韻融合一體,集中展現武術中的攻防藝術。武術的“意境之妙”,充分表現出了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是身體和思想的高度融合才可產生的美妙之境,是一種藝術境界,更是一種藝術智慧。中國武術的意境智慧,需要我們身臨其境,用身體去感受拳法每招每式的巧妙之處,絕不可只停留于表面,依葫蘆畫瓢。只比劃動作路線,而沒有從中找尋動作的攻防技擊之巧妙、神韻變化之靈動、整體意境之深遠,屬于無用功。所以我們要從心出發(fā)、從身體出發(fā),體會中國武術藝術智慧的意味雋永、妙趣橫生。
藝術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的內在表現形式之一。生長、扎根于古老東方的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長,延續(xù)千載,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和澆灌,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技術形態(tài)和文化特征。這種技術形態(tài)和文化特征以習武者的身體語言為展現形式,而這種身體語言的表達中融合著中國藝術智慧的“陰陽之合”“神采之韻”“變化之靈”“意境之妙”。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以陰陽為根、以神采為骨、以節(jié)奏為脈、以意境為魂,互相勾連、纏繞、交織為一體,凝聚成為一個智慧的、藝術的、民族的發(fā)光體,承載于中國武術的脊背之上,迸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和耀眼的光芒。發(fā)展到今天,在堅定中國文化自信信念的時代背景下,深挖中國武術文化中的智慧因子,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武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其中中國武術中的藝術智慧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