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杰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25)
武術課由于基本功訓練枯燥、套路動作多,且往返路線復雜,缺少攻防含義的講解、豐富的內容,使得強度較大,加上平時學習或訓練較少有武術專業(yè)教師的指導等原因,與學校“三大球”(籃球、排球、足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以及跆拳道、健美操等項目相比,學生對武術課雖是喜歡,但很少選擇去上。出現(xiàn)這種境況,作為武術專項出身的一線武術教師,在感到危機感的同時,更有一定的責任感,應想方設法提高武術在校園體育中的影響力和地位。筆者結合在一線的工作經驗,對校園武術的開展進行探討,旨在對武術教學提供參考。
武術走進學校體育課堂,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家有關部門一再強調,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認真做好《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宣傳、培訓、教學等推廣和實施工作,都很好地促進了武術項目在學校深入、持久性開展,充分發(fā)揮和認識到武術在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傳承民族文化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起到的積極獨特作用。
有了這些政策文件的支撐,學校在設置學校體育課中武術課時,就要充分考慮武術教學內容的比重,凸顯武術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首先從思想認識上端正學習武術的態(tài)度,然后從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如對于初學武術的學生來說,武術的內容可以涉及武術基本功、武術操、武術組合動作、武術短小套路、攻防對練、太極拳組合動作、格斗等,先讓學生由易到難,慢慢感興趣之后,再逐漸深入學習有難度的動作。又如,在學習武術套路時,先以五步拳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感覺簡短易學,容易上手,待掌握熟練之后,讓學生改編五步拳動作,創(chuàng)設單個對動作的攻防用意,進行情境演練。如正反練習、往返練習等形式,在提高難度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再如,武術基本功是武術課最枯燥的內容,教師可以把基本功動作融入到每節(jié)武術課中,以課課練的形式進行傳授,并且在練習的同時,可以改變練習方式,避免只練習基本功內容,出現(xiàn)枯燥、單調、疲勞和抱怨??梢試L試如下練習,如練習柔韌性,常規(guī)練習方式是身體準備活動做好后,開始壓腿,踢腿、耗腿,學生一遇到這樣的情景就會叫苦連天。教師這時可以組織引導學生,由單練變相互合作練。讓學生先是2人一組壓肩,然后3人一組、4人、5人,逐漸增加人數,最后再集體肩搭肩踢腿、集體俯身下壓耗腿等,讓學生在不斷挑戰(zhàn)中活躍氣氛,練習的積極性高漲,練習效果更佳。
武術社團或者俱樂部相對于體育課堂來說顯得更專業(yè)一些,因為武術課堂面對的是大眾學生,既然是大眾,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及方法就要照顧全體,這樣教授技術動作就會有一定的限制。而武術社團或者俱樂部匯集的是有一技之長的對武術感興趣的學生,對他們的培養(yǎng)就要以一種專業(yè)訓練的態(tài)度來對待,因為他們到這里來是為了提高自我技術技能的或者是學習新的武術技術技能的。具體做法如下:(1)說明入社的目的和意義。社團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在專門教師指導下而成立的非營利性的組織。該組織是為了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武術愛好者的武術技術水平提升搭建平臺。在傳播武術文化知識,禮儀規(guī)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上具有深刻意義,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武術、熱愛武術、推廣武術,以達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wèi),修身養(yǎng)性之目的。(2)明確社團或俱樂部活動的宗旨與要求。社團或俱樂部的宗旨是在平等、自愿、友愛、互助、進步的氛圍中,讓每一位武術愛好者都有學習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禮儀謙讓的精神風貌,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進步。入社要求是思想進步,品行端正;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具有集體榮譽感,能自覺樹立、保護本俱樂部的良好形象;平等互助、團結協(xié)作;富有愛心,維護正義、公平、公道,尊師重教,謙和守禮;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共同進步。(3)有豐富多彩的武術訓練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更加專業(yè)。授課的內容可以涉及到拳術類(五步拳、青年拳、長拳、少林拳、八極拳、自編拳等);器械類(刀、劍、短棍、雙節(jié)棍等);攻防格斗類(擒拿、防身術等);太極拳類(8式太極拳、16式太極拳、24式太極拳等)。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可以打破體育課堂形式,以相對較為專業(yè)的組織形式和訓練手段進行傳授武術知識和技術技能。
武術項目豐富多彩,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哲理和觀賞價值,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武術運動不僅具有健身功能,還具有防身御敵、陶冶情操、磨礪意志、凈化品質等作用,還對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武術文化節(jié)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增進習武愛好者之間的友誼,對提升當代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每學年定期開展校園武術文化交流節(jié),舉辦形式可以不像官方那樣正規(guī),但要規(guī)范,能起到大力宣傳、推廣武術運動在校園開展的目的,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內容可以是技能展示,可以是武術征文、攝影、還可以是武術詩畫,可以是組織觀看武俠影視、武術比賽回放等多種形式。只要是活動內容與武術主題相符合,可以讓學生自主開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擴大武術的宣傳和影響,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主人,參與其中,體驗武術獨特的魅力。
評比形式,可以讓觀眾現(xiàn)場投票,然后再結合武術專業(yè)教師的評判,對動作、作品進行評獎。原則上只要參與就有獎勵,重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武術練習,增加校園武術的影響力。
定期開展武術比賽,讓有武術一技之長的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內容因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不同,可以設立一年級組、二年級組、三年級組和高年級組(四、五年級)。一年級組的比賽項目為武術基本功(如手形變換、步形變換、手法、腿法等),組合動作(提膝穿掌、烏龍盤打等),短小套路(五步拳、少年拳),八式太極拳;二年級組的比賽項目為健身拳、青年拳、組合刀術、組合劍術、十六式太極拳;三年級組比賽項目為:健身南拳、新編初級長拳、24式太極拳、棍術;高年級組的比賽項目為少林拳、散打防身術、槍術,自選動作。比賽基本上是課堂上傳授的內容,部分內容為學生自學內容,這樣不拘一格,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當中,逐步讓武術在校園體育活動中樹立一面旗幟。
武術的文化內涵可謂博大精深,武術的道德禮儀歷來為習武者所推崇,武術的精神體現(xiàn)可謂是民族精神的濃縮。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武術的了解和認識主要來源于武俠文學作品,影視武打動作以及武俠評書傳講上。雖然這也是宣傳武術的一種手段和途徑,但是容易讓學生對真實武術產生誤解。另外,中華武術門派林立,拳種眾多,表現(xiàn)形式風格各異,學生未接觸到這么多,要想讓學生對武術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就要開展武術知識講座,對武術禮儀、武術道德、武術精神、武術的歷史淵源、武術名家先賢的習武修身經歷等,給學生們生動形象的展示,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武術,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更加深刻體會武術的博大精深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武術歷經千年的積淀,文化底蘊深厚,武德內涵豐富,值得武術教師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把武術的魅力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改變對武術“花拳繡腿”的看法。學生喜歡觀看武術表演,但不喜歡練習武術,不是學生不愿意選擇上武術課,而是對武術的認識程度不足,所以作為武術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采取有效措施讓武術運動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席之地,逐漸改變武術在校園體育中的地位,提升武術課對學生的吸引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武術學習當中,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