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鵬
逆向思維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填補了正向思維的不足,克服了正向思維帶來的思維定式,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通道。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一、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習慣
無論是計算課,還是圖形概念課,抑或是應用題的教學,教師都要多選擇一些逆向思維題,讓學生學會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比如,學過加法計算,教師可以出求加數(shù)的算式,如□+5=9。這樣,學生對加減法的逆運算關系會更清楚,計算的正確性也會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再學習相應的減法時效率會高很多。
再如,在學習了“左右”知識后,如果教師經(jīng)常有意識地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圖形(如積木),引導學生從左邊、右邊、上面、下面等多角度觀察,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還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索,增強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在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自主思索。小學生正處于思維開發(fā)的關鍵階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思索學習各種具體問題,才能一步步增強其逆向思維能力。
如題目:一群小朋友分一箱畫筆,每人2支還剩2支,每人3支缺3支,問有多少個小朋友、多少支畫筆?乍一看,小學生很難解答出來。因為這是一道屬于初中生學習范圍的題目,需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
其實教師可以把自己設想成分畫筆的人,讓小朋友站好隊,從排頭開始每人2支分一遍,結果箱子里還剩2支;再從排頭分,每人1支,可以把剩下的畫筆分給第一名和第二名,此時他們的手里已有3支畫筆,而分畫筆的人手里已沒有畫筆了。從“每人3支缺3支”這句話可以知道,如果還有3支畫筆的話,每人就可以分到3支,可見后面還有3個學生沒有得到第3支畫筆。所以,答案是“有5位小朋友,12支畫筆”。
由此可見,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做題真正體驗思考過程,這比得到正確答案更重要。
三、注意數(shù)學問題的逆向轉換,增強學生逆向思維的主動性
我們知道,在數(shù)學問題解決過程中,任何一個正向問題都可以轉換為逆向問題,給出的條件越多,轉換成逆向思維的數(shù)量則越多。
如題目:工人鋪一段路,平均每天鋪路150米,鋪了6天,還有1320米沒有鋪。這段路長多少米?教師可將正向問題轉換為逆向問題,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順而倒的思維轉換。我們可以把問題作為條件,把三個條件分別作為問題——1.還有多少米沒有鋪?2.平均每天鋪多少米?3.鋪了多少天?這樣一道題就變?yōu)槿滥嫦蝾}。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先順后逆的思維訓練,這對于增強學生逆向思維的主動性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這樣學生在做題時才會思路更開闊、思維更活躍。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