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強
唐詩宋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兩顆璀璨的明珠,唐詩宋詞所營造的或宏闊、或優(yōu)美、或婉約、或深情的意境,所具有的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的韻味,所運用的凝練、規(guī)整、生動、形象的語言,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相較于其他體裁、題材的課文,古詩詞教學有其獨具的特點和規(guī)律。綜觀王倩、王蔚為兩位老師的教學,我想到了這樣幾組詞語:
一、作者與背景
知人論事是我國文論歷來的傳統(tǒng)。其他體裁、題材的課文在教學中有時也需要讓學生對于作者和課文寫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尤其是當課文所寫內(nèi)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會對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障礙的時候。但是就古詩詞而言,對于閱歷、知識尚淺的小學生而言,了解作者與寫作的時代背景似乎更有必要性。王倩老師在教學《如夢令》時,并沒有直接明確地介紹作者李清照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我想王老師是想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一步步走進詞人的內(nèi)心,體會詞人愛花惜花的心理。王蔚為老師則在上課伊始,就向?qū)W生簡要介紹了杜甫的生平和此詩的寫作背景。這也是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因為接下來王老師就是要引導學生采用“利用注釋、了解背景、聯(lián)想豐富”的方法學習這首詩。
二、想象與意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詞的語言凝練而生動,往往用高度濃縮而富有形象的語言描繪一幅幅畫面,營造出各種意境。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正在于通過學生對于語言的感知、感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畫面,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帶入古詩詞的意境之中。王倩老師在教學《如夢令》時,注意讓學生想象畫面,加深感受。比如,教師說:“他看到了一個酒意未消的人。這么短小的詞里,我們竟看到了這么多的畫面,只是我們離畫面有點遠,看得不那么真切?,F(xiàn)在你閉上眼睛,試著走進這個畫面,看看你能不能看到更清晰的景物?!比缓?,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看到了幾個畫面,匯報補充,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配樂朗讀。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交流感受,進入情境,使學生仿佛看到了風雨夜、海棠花和醉酒人。王蔚為老師則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如讓學生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想象描寫的景色,體會草堂和詩人的孤寂。
三、理解與誦讀
對于如何處理古詩詞教學中的理解,也是古詩詞教學中一個難點。注重整體感知、注重誦讀,雖然符合古詩詞的特點,也契合第一學段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課程標準要求第二學段要“領(lǐng)悟詩文大意”,有了對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要求。第三學段在前面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 “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币髮W生在閱讀詩歌中領(lǐng)悟詩情,體會詩人情感,這說明開始關(guān)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對古詩詞文本意義的理解與領(lǐng)悟有了更高的要求。王倩老師采用還原詞人與侍女對話的方式,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詞義,走進詞人的內(nèi)心。王蔚為老師則利用注釋,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并用自己的話了解詩句的大意。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方式,通過誦讀直接訴諸聽覺,可以感受古詩詞特有的韻律、節(jié)奏,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詩情和意境。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重視并體現(xiàn)誦讀,王倩老師從指導學生讀準讀通,到在教師的指導下漸漸讀出韻律、讀出感受、讀出畫面、讀出意境,教學層層深入,學生漸如佳境。王蔚為老師則交給學生誦讀古詩的方法——平長仄短,并通過劃分詩句節(jié)拍的方法,很直觀有效地指導學生誦讀。
四、積累與拓展
學習古詩詞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積累、背誦名篇佳句的過程。學生把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富有韻律的唐詩宋詞背誦下來,在豐富語言圖式的同時,是感受和浸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過程。兩位老師在這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
一般認為,在一節(jié)課教學中僅僅學習一首古詩詞,課堂教學容量會比較小。因此,古詩詞教學中常見的是在一節(jié)課中老師還要補充一首或幾首與課文題材相同、相近的作品,或者是課文作者的另外幾篇作品。王蔚為老師就補充了杜甫的另外三首與迎客有關(guān)的作品,并讓學生匯報課前找到的與友情有關(guān)的詩句,既深化了對于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王倩老師雖然沒有補充作者的其他作品,卻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發(fā)學生了解女詞人的興趣,并適時向?qū)W生推薦介紹李清照的傳記,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走近作者生活,感受更多作品的興趣,同樣達到了豐富和拓展的目的。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