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友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大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小學部,江蘇南京 210000 )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樂于進行表達,并善于動筆,以此,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一,由于小學生沒有過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寫出沒有內涵且千篇一律的文章。另外,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多數學生在看見一些作文題目之后,往往產生無法下筆的感覺,更不用說考慮文章的整體布局,這就導致了學生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毫無新意[1]。
第二,因為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學習的內容較少,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很難將生活實際加工成動人心弦的文字,這就導致他們的文章缺乏感染力。
第三,學生對人物或者事物的描寫不夠細致。多數學生在描寫人物的時候,過多地集中在人物的外貌上,而少見對人物神態(tài)的描寫;在描寫某個事物時,也是使用直接描寫。這些都使得人物或者事物顯得過分“單薄”,沒有立體感,讀來令人感覺非常乏味。
以上,是小學生作文中常常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應善于總結這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應當能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如前文所說,多數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能列舉具體的例子來支撐自己的寫作內容,這充分說明學生的素材庫匱乏。鑒于此,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可以成為學生積累素材的首選對象。例如,《少年王勃》這一篇文章,主要闡述了王勃在參加宴會的過程中,寫出一篇精妙絕倫的文章,并從他人的稱贊中,我們得出了王勃本人是一個非常有才學的人。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記住其描寫方式,日后再遇見描寫人物的作文題目,就可以參照這篇文章,即描寫人物可以從側面出發(fā),從側面襯托出該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另外,教材中還有《李廣射虎》《公儀休拒收禮物》等關于人物描寫的文章,學生也可將其中關于人物描寫較為出彩的地方記下來,以在日后的寫作中能塑造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蘇教版語文教材中還有關于記事的文章,如《爺爺的蘆笛》《我和祖父的園子》等較為經典的文章,在這幾篇文章中,都描寫了一件讓作者印象深刻的事情,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便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等過程進行總結,并總結出記敘文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逐漸積累起寫作素材。
另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可順勢給學生提供好的素材范例。例如,在閱讀《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文章,讓他們發(fā)表對文章的看法,即總結文章最為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文章的標題與內容是否相符?文章的內容是否能夠吸引讀者?為什么能夠吸引讀者?在學生總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深層次地分析文章。如此一來,在深入分析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學生便能總結出良好的素材。
另外,在課外閱讀中,學生也會遇見一些較為經典的篇目,那么教師便可以教給學生正確的摘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見的、較為出彩的句子摘抄下來,以此,幫助他們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庫。
動力可以鼓勵學生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力。
第一,多數小學生在看見作文題目時,都會產生陌生感。如前文所說,學生沒有多少寫作經驗與生活體會,無法將自己所感訴諸筆端。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以挑選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話題,如“有趣的事情”“開心的事情”等這些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話題,會使學生寫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且這些簡單的題目,也降低了學生對習作的抵觸心理,如此一來,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寫作思路會逐漸打開,寫作習慣也就能逐漸養(yǎng)成。這對他們之后的學習生涯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很多教師在點評學生的習作時,習慣性地會挑選一些寫得較好的作品,對那些寫得不好的作品則不聞不問,這樣一來,那些寫得不好的學生會越發(fā)抵觸習作,這對他們長久的學習非常不利。鑒于此,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評價方式[2]。
筆者在教學中,會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一個成長計劃:若是覺得自己每次寫作時字數不夠的學生,可以給自己制訂一個“增加字數”的計劃;若是學生覺得自己的文章寫得不夠細致,則可以給自己制訂一個“認真觀察生活”的計劃;若是字數足夠、文筆通暢的學生,則可以制訂一個“更上一層樓”的計劃。這樣,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計劃,按照計劃來進行,長久下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長方向進行評價,學生自己也可以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由此,避免了教師厚此薄彼情況的出現(xiàn),學生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對他們的學習也極有幫助。
第三,教師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當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之后,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對學習目標進行關注。如此一來,在教師寫作技巧指導到位的情況下,學生一定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很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措辭缺乏個性和細節(jié)描寫不夠到位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做出教學策略上的改變,即要加強寫作技巧的指導。
好的文章,應該能夠打動人心,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更加出彩。事實證明,只有當文章富有感染力、語言富有情感,才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那么教師如何鍛煉學生寫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呢?
其一,在描寫一件事情或者人物時,可以指導學生使用多種描寫方式。常見的人物描寫方式有外貌描寫、形態(tài)描寫,那么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除了運用這兩種描寫方式之外,還可以加上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等,這樣一來,便可以勾勒出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且運用側面描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人物的真實性,從而提升文章的質量。
其二,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各種修辭手法。在描寫一個事物時,可以使用比喻和擬人等常見、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如,若是描寫冬天,便可以這樣寫:“冬天的風很大,刮在臉上,就像一個很兇的老爺爺在打我?!比绱藬M人化,便可以將冬天的寒冷描寫出來。
其三,教師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習慣。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睂懽饕彩侨绱耍L久的積累,才能為之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以身作則,給學生展示自己每天記錄下的事情,讓學生有榜樣可參照,如此便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寫作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此時教師的引導與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而是應該根據這些問題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舉措,并在課堂上及時進行教學效果的反饋。以此,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