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龍川小學 李 霖
就學生發(fā)展來說,“智能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只有讓上述兩種因素統(tǒng)籌兼顧、和諧相生,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才是真正契合新時期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要求。語文學科既是母語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基礎性學科,而且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和優(yōu)勢平臺。尤其以唐宋詩詞為杰出代表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作品,里面蘊含著豐富多元的復合元素,是涵養(yǎng)并滋潤學生智能發(fā)展與人文發(fā)展的良好素材和優(yōu)質(zhì)資源。筆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立足于古詩詞教學角度,試對此作出拋磚引玉之論。
古詩詞文化歷經(jīng)歷史的長期積淀而傳承已久,詞句精煉、結構嚴謹,內(nèi)容豐富、情感豐滿,音律和美、意蘊雋永,堪稱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璀璨明珠。不僅如此,古詩詞的“情、景、義”大都具有時代性特征,由于時空跨越等因素,因此學習起來“稍有周折”。一般情況下,在古詩詞學習之初,我們既要強調(diào)“初讀感知”,又要觸摸并了解它的作者特質(zhì)和創(chuàng)作背景,為進一步深刻體悟“此景此意此情”打下良好基礎。以《春夜喜雨》為例。作者杜甫有“詩圣”之譽,而他的作品又有“詩史”之稱。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筆者告訴學生: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作品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由于陜西旱災嚴重,作者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在兩年來的親身耕種期間切實體會到了“春雨貴如油”,深知農(nóng)耕對春雨的渴盼和珍貴情感。本首律詩就是通過“盼、聽、看、想”,描寫了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無比喜悅之情。這正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步。
“字、詞、句”是古詩文內(nèi)容的基本單元,其中每一個字詞句都是歷經(jīng)“千錘百煉”而來的,精準性和凝練度令人慨嘆,用“少一字欠缺,多一字累贅”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正因為如此,努力搞懂字詞句意,尤其搞懂關鍵性字詞句義,既是品文悟境中無可規(guī)避的前提基礎,又是幫助學生打通古詩詞學習“任督二脈”的關鍵步驟。以《回鄉(xiāng)偶書》為例。在“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只有循古讀“cui”音,才能既押韻又和美;如果按照現(xiàn)代規(guī)則讀“shuai”音,那就大不相同了。再如《山行》,在“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今讀“xie”音而舊讀“xia”音,其道理與上述相同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者歷經(jīng)“來、到、入、過、滿”等,最終才覓得了“綠”字,成就了流傳百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詩句,既寫出了春風的有形有色,又突出了春風的能動特點,可謂實實在在的“一字千金”和“一字難求”!推敲這些字詞句,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古詩詞普遍具有“情深意豐”的特點,尤其編入基礎教材中的“例子”更是經(jīng)典和精髓作品,不僅想象力豐富,而且程度不同地留有“空白”現(xiàn)象。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弄懂古詩詞大意后,還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進一步地體會意境、感悟思想,不僅有利于他們在思維想象中實現(xiàn)“自我內(nèi)化”,而且有利于從潛移默化中汲取智慧元素和精神力量。以《江上漁者》教學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的生動演繹,以此引導小學生開展如下的合理性想象:在波翻浪涌的江面上,有人在一條小船上,一會兒身子左晃,一會兒突然向右傾斜,隨時都有船翻人亡的生命危險……終于捕獲了一條大鱸魚,漁夫不由地眉飛色舞起來,他對著鱸魚又是親又是聞,似乎已經(jīng)品嘗到了唯美肉香的鱸魚??墒遣痪?,他一邊搖了搖頭,一邊嘆著氣把鱸魚放進了船艙……鱸魚雖美,自己卻無福消受?。∪顺Q浴扒橛删吧?、情景交融”,這才是古詩詞學習的“良方妙藥”。
在“多元朗讀、熟讀成誦”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白x學法”自古即有“教育之母、學習之本”之譽,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都是重在強調(diào)“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對于古詩詞教學來說,能夠通過豐富多元的“讀”,讓人切實感悟它的“蕓蕓眾美”,如語言美、音律美、畫面美、形象美等;還能讓人深刻體會它的豐富內(nèi)涵,如“景、情、義”等;更能讓人領略思想品質(zhì)和精神力量。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這是唐代杜甫寫下的一首抒情詩。其中充滿了異常的喜悅和激動情感。朗讀時首尾聯(lián)節(jié)奏要急促些,頸聯(lián)句應相對舒緩些;不僅如此,諸如“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等詞語應當重讀。如此而為,才能讓讀音抑揚頓挫起來,才能通過朗讀產(chǎn)生與作者強烈互動的共鳴感。對于古詩詞學習,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通過范讀、個體讀悟、男女生對讀、小組互讀、集體齊讀等途徑和形式,讓他們在多元化朗讀中“見其義、悟其情、成其誦”,從而自我接受民族優(yōu)秀文化元素的濡染和熏陶。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善于通過古詩詞文化這一民族歷史優(yōu)秀文化的教學和引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