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新作文 執(zhí)行/肖 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手不釋卷”,我們的祖先常這樣鼓勵我們讀書。確實,一卷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估計每個人都會在閱讀中有體會:那是一種遇到喜愛的,與自己心靈相通,又帶給自己智慧和思考的書籍之后的豪情。但很多時候,面對各類人物推薦的名著名篇,面對名列榜首的各類精品書籍,我們幾次三番鼓起勇氣,但沒翻一頁就昏昏欲睡,再次下定決心一字字讀,但還是無奈地讀不下去,最后喊出“臣妾做不到”。但在“做不到”之余,又暗暗心生慚愧:如此經(jīng)典,該有多少精華的思想,無雙的智慧,我竟然無法獲取……
但放棄真的是錯誤的?有什么辦法可以治愈我們的厭讀癥?本期,且聽小編們說,想讀但是讀不下去之后,我們還可以如此選擇——
中文系的必備課程中有一門《外國文學》,其中“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名頭深深地吸引了我。還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百年孤獨》乃是過去五十年來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杰作?!边€有那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溢美之詞更令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為快。
當翻開那神秘的南美洲巨著時,我被奇幻的言語敘述繞暈在了葳蕤的熱帶森林里。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混亂跳躍的時間敘述、原始而陌生的印第安習俗、詭異的宗教、每個人蒼涼凄慘的結(jié)局,加上那來來回回出現(xiàn)的冗長的姓名,看著便莫名“孤獨”起來。
可是,它是皇皇巨著?。∽鳛橹形南祵W生,怎么能不看看《百年孤獨》呢?硬著頭皮,再次翻開,但沒看幾行便又溺亡于熱帶雨林的沼澤中,故事在講什么?到底在講什么?經(jīng)歷了幾次心理掙扎,我默默地敗下陣來。
好吧,我承認我沒有讀外國文學的基因,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扇烁饔挟悾總€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點,何必對所謂經(jīng)典趨之若鶩呢?世人心中的經(jīng)典未必適合你,你心中也可以有自己的經(jīng)典。我喜歡古代文學,喜歡讀《紅樓夢》,小說里人物生活的點點細節(jié)都可考究,句句言辭都可作讖語。林黛玉的《葬花吟》,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血淚怨怒凝聚,是我不變的摯愛。但,又有多少人覺得她矯情呢?
對于一本屢次想讀但讀不下的書,我建議你,拋棄它,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點,讀那些你真正想讀的書。下面給大家列一下那些年小編讀不下去的書,對了,我讀不下去的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追憶似水年華》《呼嘯山莊》《紅與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三國演義》《儒林外史》《時間簡史》。
從小,其實能讀的書并不多,零零散散的,大多是尋章摘句,這兒讀一點,那兒讀一點。大規(guī)模地系統(tǒng)地讀書始于大學期間,也因為那時候有了大塊的時間,而開始的節(jié)點是在高考后。面對兩個多月的悠悠假期,便想著讀讀書,想來想去,高中三年學了好幾篇《史記》里的文章,里面記載的很多東西也都熟知,因為讀過《東周列國志》,但是,居然從來沒有過讀《史記》的想法,吃驚之下決定找來一讀。但是真的開始讀的時候,面對西漢時的文言,面對繁雜的諸侯國歷史演變,不禁感到艱澀不已,除了帝王本紀、諸侯世家、將相列傳等故事性強一些的,很多地方都讀不下去。至于天官書、河渠書、平準書,讀起來更是艱難極了。我?guī)缀跏怯仓^皮堅持讀完的,因為我知道一旦放下,心里總會結(jié)著一個疙瘩,必然還得再讀,而再讀又必然從頭讀,很有可能又讀不下去,陷入死循環(huán)。
印象比較深的讀不下去的書,還有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至今我都想不起來到底是一個什么故事,只記得主角叫托馬斯和特麗莎,托馬斯后來因為反戰(zhàn)去過越南參加請愿團。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記得了。有時想想,自己可能是為了讀完而讀完,如果放下,有一天再拿起來重讀,隨著閱讀經(jīng)驗的增長以及知識的豐富,或許你會更順暢地讀下去。
人不能永遠待在舒適區(qū),閱讀也是一樣,永遠都讀那些淺顯易懂的書,那么你永遠都停留在淺顯的程度。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不是沒有道理的,它所蘊含的思想性以及對人類對世界的態(tài)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雖然我至今還沒有讀《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瓦爾登湖》,但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讀的。不畏懼讀不下去的書,才是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
我曾在很多場合,無數(shù)次說過,我最喜歡的名著是《飄》,沒有之一。郝思嘉的缺點震懾我,郝思嘉的優(yōu)點點醒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越看越愛,越愛越看,無法自拔。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踐行著郝思嘉的精神,受用不盡。
但除了《飄》呢?那么多的精神,那么多的智慧,我為何很少汲取?仔細想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著名的《瓦爾登湖》,梭羅的理想生活,幾番想汲取,幾番拿起又放下。《三國演義》講歷史與戰(zhàn)爭與權(quán)謀,梳理幾遍,拿起一頁翻十多天?!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的故事,看題材就失去了興趣。《百年孤獨》,那個經(jīng)典的開頭之后呢?再也讀不下去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怎么辦?我曾有一段時間,自責不已。但日子照舊,不想讀的還是沒走進我的視野。可是,真的對人生和生活有影響嗎?想了很久,答案是:沒有。理由是:每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不同,所處環(huán)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邏輯思維路徑更不同,這導致我們肯定存在知識盲區(qū),也會自然生發(fā)對一些作品無感的神經(jīng)。
無感,佛家曰無緣,那便找有感的來讀,它們會順應我們生命的泉流,一路順暢地匯入大海,厚積薄發(fā),專業(yè)自成。不在嚴苛的規(guī)定和所謂的推薦里閱讀,而是順應自己,飄啊飄,也會真正滋養(yǎng)自我,潤澤生命。
若說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沒有貫穿始終的情節(jié)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活動為軸心。作者普魯斯特將畢生所學所思,都融匯到這一本書里。作為古典時期的最后一位偉大作家,他繼承了雨果、巴爾扎克們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觀。因此他的書里囊括了美術(shù)、音樂、軍事、詞源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和見解,這也是我們對其望而卻步的原因。
而當一個作家的文學功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著作往往會滲透進哲學。比如說《紅樓夢》,其經(jīng)典名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以及“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些都是曹雪芹對人生、對世界的哲學思考?!蹲窇浰扑耆A》和《紅樓夢》之所以是小說而又不僅僅是小說,也正在此。
有些書看不下去,也許是因為自己的閱歷和環(huán)境,看不下去就放到一邊,等想看的時候再看。很多書是過幾年拿出來再翻翻,忽然就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