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稿本述論

      2018-11-29 09:06周日蓉
      新世紀圖書館 2018年8期

      周日蓉

      摘 要 臺灣漢學研究中心所藏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稿本,為陸氏早年間所撰,其較為完善的體例、豐富的內(nèi)容和精審的考訂,是研究泰州學術的重要資料。同時,陸氏《海陵經(jīng)籍志》,與其所撰的《泰縣著述考》各有所長,為探究陸氏目錄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提供了參照。

      關鍵詞 陸銓 海陵經(jīng)籍志 泰縣著述考

      分類號 G257.2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8.020

      0 引言

      陸銓(1899—1962),字次公,江蘇泰州人。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曾任泰縣縣立圖書館館員、泰州市文化科長、泰州市圖書館館長。其父陸仁壽,字魯言,號鈍園,嗜書成癖,藏書萬余冊,大多得自考棚書市,以及揚州文樞堂、文富堂書店。所收鄉(xiāng)賢著述,歿后展轉(zhuǎn)流入泰州圖書館。收藏清末報刊亦富,晚年家境貧困,所藏大半為京滬書友購去,僅有《東方雜志》 后存泰州圖書館。編有《鈍園藏書目》,藏印有“吳陵陸魯言藏書”朱文方印、“海陵陸氏藏書”朱文方印、“陸氏珍玩”朱文方印、“仁壽圖記”朱文小印、“魯言”朱文小印、“鈍園”白文小印等[1]。陸仁壽亦留心地方文獻的整理,兩修邑志,均任采訪,又輯有《吳陵文獻摭遺》,乃其“生平所閱群書為邑志之遺,裒輯成編,凡見于《退庵筆記》 者不錄”[2]223。

      陸銓承其家學,不僅精于目錄版本之學,亦致力于鄉(xiāng)幫文獻的搜集與整理,著有《泰州公私藏書考略》 《泰州版本考》 《泰縣刊版書錄》 《清代泰縣禁書述要》 《泰縣著述考》 《海陵金石略》 《揚州版本考》《通揚禁書錄》 等書,這些著述大多以稿本行世,流傳有限。近年來,江慶柏主編的《江蘇地方文獻書目》于陸氏各書均有詳細介紹,泰州市政府與鳳凰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泰州文獻》 影印收錄了陸氏的大部分稿本著作,可謂嘉惠學林。

      然而,現(xiàn)存于臺灣漢學研究中心的稿本《海陵經(jīng)籍志》六卷,為陸銓早年間所撰的泰州地方著述目錄,《江蘇地方文獻書目》 《泰州文獻》 均未著錄或收錄。下文就《海陵經(jīng)籍志》 的版本特征、遞藏源流、特點、價值與不足,試加論述。

      1 《海陵經(jīng)籍志》的版本特征及遞藏源流

      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藏《海陵經(jīng)籍志》 六卷,四冊,線裝,紅格稿紙。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五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有“陸氏稿本”四字。版框為17.1×13厘米。正文卷端首行題“海陵經(jīng)籍志卷×”。無序跋文。

      是本卷端次行署“泰州陸銓輯乙丑續(xù)訂”,可知當編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然雖云“續(xù)訂”,實則其并非為陸氏最后之定稿,從其行文特征便可窺見一斑。

      首先,正文行間多有涂乙、校補之處。于內(nèi)容有誤者,陸氏多以直線劃去原文,并于一旁批注,勘其訛誤。于內(nèi)容有缺漏者,則以“ヘ”“\”之類的符號引出,撰寫文字,補其未備。于與內(nèi)容無關者,用“〇”徑直圈去,刪其衍文。于文字誤倒者,則用“乙”字符乙正。

      其次,正文有待補之處。如卷二“傳記類”著錄元徐勉之《保越錄》 一卷,陸氏按語云:“是書首有至正十九年自序。光緒囗囗年歸安陸心源刊入《十萬卷樓叢書》 囗集……”(“囗囗”“囗”原書作空格)。陸心源于光緒八年匯刻《十萬卷樓叢書》 二編,收入《保越錄》 一卷。陸銓撰寫《海陵經(jīng)籍志》 時,蓋未見陸心源所刻之書,故留空格以待補充。又如,卷二“傳記類”,《儲氏族譜》 《高氏家乘》 等族譜類書籍,除書名外,再無只言片語,亦似為待補之條目。

      再次,書眉間偶有批注。陸氏于書眉間的批注,其目的與作用大致有二。一是調(diào)整書籍之入類,糾正入類失誤、細分類目。糾正書籍入類失誤,如卷一“禮類”著錄宋代盛喬《胡先生中庸義》 一卷,陸氏眉批云:“入四書類”。細分類目,如卷三“子部”正文中,陸氏將雜家類、小說類合并為一類,但《蓬山事苑》 《湛淵靜語》 《審濟錄》 等十二余種眉批“說”字,《松巒雜志》 《清波雜志》 《揮麈錄》 等十八余種眉批“小”字,《解經(jīng)評史》 《愿學編》 《二曹堂雜說》等四余種眉批“考”字,可見陸氏對“小說類、雜家類”進一步的細分。二是調(diào)整書籍著錄之次序。如卷四“別集類”依次著錄清代宮洪歷《恕堂詩》 七卷和《甲乙游草》 六卷,兩書相對應的頁眉處分別標有“后”“前”二字。宮洪歷《恕堂詩》 為康熙庚辰(1700年)至甲申(1704年) 年間所作,而《甲乙游草》則為康熙甲戌(1694年) 至己卯(1699年) 年間所撰,因此《甲乙游草》 當著錄在前,《恕堂詩》 當著錄在后。再如,卷六“詞曲類”依次著錄清代程宇光《柏影軒詞集》和程紹裘《煙波漁唱詞》 一卷,兩書相對應的頁眉處分別標有“乙”“甲”二字。程紹裘為程宇光之兄,故程紹裘《煙波漁唱詞》 當著錄在程宇光《柏影軒詞集》 之前。

      最后,書內(nèi)附有少量簽條,其內(nèi)容為陸銓補撰之條目。簽條所粘貼的位置,多在兩條目之間的空隙處。

      綜合以上對行文特征的考察,我們可斷定此本《海陵經(jīng)籍志》為陸氏未竟之稿本。

      此外,是本鈐有“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長方印、“澤存/書庫”朱文方印、“陸/銓”朱文方印??芍嗽?jīng)陳群澤存書庫遞藏?!赌暇纱鏁鴰靾D書目錄·次編》“史部目錄類”著錄云:“《海陵經(jīng)籍志》六卷,泰州陸銓撰,稿本,四冊。”[3]《南京澤存書庫圖書目錄·次編》編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因此《海陵經(jīng)籍志》 入藏澤存書庫,當在此之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澤存書庫藏書移交國立中央圖書館,由屈萬里董理其事。南京解放前夕,國立中央圖書館移書臺灣,其中包括了大量澤存書庫舊藏,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 當亦在此之列。

      2 《海陵經(jīng)籍志》 的特點

      反映泰州一地著述情況的目錄,在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 之前,大體有以下幾種。一是地方志中的藝文志,如道光《泰州志》、民國《續(xù)纂泰州志》 中的《藝文志》,著錄十分簡陋,舛誤、遺漏尚多。二是獨立成書的地方著述目錄,如夏荃《海陵藝文志》 二卷,其書今未見,《泰縣著述考》 卷四稱其“仿《經(jīng)義考》,輯錄邑人著述并采序跋,僅至明代止,疑未完”[2]116。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 雖為未定之稿本,但以其搜羅之廣、體例之完善、內(nèi)容之豐富,相較前人所編泰州地方著述目錄,其價值顯而易見。

      2.1 搜羅廣泛,征引豐富

      宋代目錄學家鄭樵在《通志·校讎略》中指出,編制目錄要“紀百代之有無”“廣古今而無遺”[4]1806,其目的在于通過編排歷代典籍,以見學術之源流。專記一地著述的地方著述目錄,反映了一地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狀況,一部地方著述目錄搜羅是否詳備,是否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地學術之發(fā)展,也是評價其價值如何的標準之一。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著錄自唐至清泰州鄉(xiāng)賢著述共三百六十余種,民國《續(xù)纂泰州志·藝文志一》補道光志之未備,著錄自宋至清泰州鄉(xiāng)賢及流寓人士著述共三百二十余種。《海陵經(jīng)籍志》則在前賢的基礎上,又于歷代典籍中廣泛搜羅,補兩志之缺漏,共著錄泰州鄉(xiāng)賢著述一千一百余種。

      《海陵經(jīng)籍志》 的收書數(shù)量得以極大擴充,這離不開陸銓對各類資料的旁搜博采、勾稽爬梳。除了道光《泰州志》、民國《續(xù)纂泰州志》 外,陸氏還廣泛搜集了其他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書目。陸銓編撰《海陵經(jīng)籍志》 大量征引前人書目,私家書目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葉盛《箓竹堂書目》、陳第《世善堂書目》、錢謙益《絳云樓書目》、錢曾《述古堂書目》、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等,官修書目如《四庫全書總目》等,史志目錄如《宋史藝文志》 《明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 等,補史志目錄如《元史藝文志補》 《遼金元藝文志》 等,專科目錄如朱彝尊《經(jīng)義考》 等。

      二是文集。古人別集中多有為他人撰寫墓志、行狀、書序之作,這些文章為考證一人生平及著述提供了重要線索。陸銓在編撰《海陵經(jīng)籍志》 時,就利用了一些前人文集,如依據(jù)焦循《雕菰樓集》 卷十六《鈔依歸草序》 的內(nèi)容著錄了張符驤《依歸草文抄》,又據(jù)宗元鼎《宗定九新柳集》 所載《青蓮集序》考證注明了方苞《青蓮集》 為“寫本,百葉”等版本信息。同時,匯集一地人士著作的地方詩文總集,如《江蘇詩征》 《海陵文征》 等等,也為陸銓編撰《海陵經(jīng)籍志》 時所取資。

      三是專門性叢書。陸銓利用《道藏》 《續(xù)藏經(jīng)》 搜羅釋、道書籍,還利用了《辟蠢山房叢書》 《海陵叢刻》 等郡邑叢書。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 在論及郡邑叢書與地方著述目的關系時云:“各地所刊叢書亦多有為一方為范圍……,其總目無殊于地方著作目錄?!盵5]可見陸氏“即類以求”的搜求意識。

      四是方志、家乘。除了道光《泰州志》、民國《續(xù)纂泰州志》 外,陸銓還采用了《江南通志》 《揚州府志》 《東臺縣志》 《儀征縣志》 等其他方志,以及《周氏家乘》 《王氏家乘》 等家譜文獻,作為著錄書籍之來源和考證作者生平行實之依據(jù)。

      此外,陸銓還利用了一些專門記載地方史料的筆記、詩話。筆記如王孫驂《蕊亭隨筆》 八集中有數(shù)則有關于梓里聞見,夏荃《退庵筆記》 所錄泰州文獻多州志失載者;詩話如姜鳳喈《桐軒詩話》 乃“集論邑人遺詩逸句而成”等等。

      2.2 編排有序,體例完善

      古人編纂書目多注重分類,有的甚至撰有解題?!胺蚰夸泴W分類之目的,正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同類之書,所以須按時代排列者,正欲‘考鏡源流。編目之法,所以詳列各書梗概者,正欲‘辨章學術。”[5]7因此,判斷一部書目的學術價值,也要從其編排、體例等方面加以考察。

      編排方面,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依《蘇州府志》 例,以書從人,以科分世,次為先后。民國《續(xù)纂泰州志·藝文志一》所收書以明清兩朝著述為主(宋元只著錄周煇、馬玉麟二家),雖不標四部之名,實則大體上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編排,但稍顯混亂。陸銓《海陵經(jīng)籍志》則按四部分類,卷一為經(jīng)部,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五經(jīng)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卷二為史部,分正史、編年、別史、雜史、奏議、傳記(專記一人之事、記眾人合編者、族譜)、地理(一邑一鎮(zhèn)之志,水利之事,游記、邊疆之類)、政書、目錄、史評十類。卷三為子部,分儒家、法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家小說、類書、釋家、道家十一類。卷四至卷六為集部,分別集(附閨秀、方外、流寓)、總集(選邑人之詩文、邑人選輯歷代名家詩文)、詩文評、詞曲(詞集、詞選、南北曲)、雜著五類。陸氏的這一分類法雖大體承襲傳統(tǒng)四部分類法,但亦有創(chuàng)新,如集部雜著類,自注云:“凡屬邑人箋注名家詩文者及評點、編訂者,皆非邑人所撰,另別為一類?!惫{注、評點及編訂文獻雖非為鄉(xiāng)賢所撰,但往往反映了其學術觀點與取向,雜著類的設立,無疑體現(xiàn)了陸氏獨到的學術眼光。

      體例方面,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民國《續(xù)纂泰州志·藝文志一》 均為簡目,僅著錄書名、卷數(shù)及作者,十分簡略。相較而言,《海陵經(jīng)籍志》的體例則更為完善,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著錄項的完善?!逗A杲?jīng)籍志》 先著錄書名和卷數(shù),并在卷數(shù)下注明文獻出處,或標注版本(如刊本、稿本、抄本等);次著錄時代和作者姓名,凡屬流寓人士者,均在其姓名前冠以“流寓”二字,以示區(qū)別。凡于書名、卷數(shù)、作者有疑者,必引據(jù)辯證而注明之。二是除少數(shù)條目外,大部分書均撰有提要或按語。這些解題或按語詳細地介紹和考訂了作者生平、原書的內(nèi)容和價值、版本源流。三是有的條目還輯錄前人書目和序跋,其中前人書目以《直齋書錄解題》和《四庫全書總目》 為多。此外,從書寫格式上看,書名項頂格書寫,卷數(shù)及作者項直續(xù)其行,作者生平與輯錄材料較書名項低兩格,按語部分則較書名項低三格,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2.3 按語詳實,考辨精審

      按語作為補充說明某一問題及相關材料的著述形式,一直為目錄學家們所推崇,用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云:“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辯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著己意附其后焉?!盵6]又《四庫全書總目》 卷首《凡例》 云:“如其義有未盡,例有未該,則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條之下,附注案語,以明通變之由?!盵7]可見按語的作用與價值?!逗A杲?jīng)籍志》 的按語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以小注的形式附注于正文,二是從格式上看,按語部分較書名項低三格,有直接以“按”字領起,有的則不標“按”字。從內(nèi)容上看,《海陵經(jīng)籍志》 按語的價值與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訂正前人著錄之失誤,二是補充說明作者生平、書籍的流傳情況等等。

      《海陵經(jīng)籍志》 在援引前人文獻時,除了將其作為考訂的依據(jù)外,于前人記載中的書名、卷數(shù)及作者等方面的疏漏、錯誤之處,也常能在按語中加以辨正。如,卷一“經(jīng)部春秋類”著錄清代陳厚耀《春秋長歷》 十卷,陸氏按語云:“《州志》 誤作‘長術”。指出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 將書名誤作《春秋長術》。又如,卷三“史部地理類”著錄章文斗《泰州志》十二卷,陸氏按語云:“《州志》 作‘州人章舉,誤矣。一名《甲辰志》,一名《萬歷志》”。指出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 著錄作者之失,并說明了同書異名的情況。又如,卷三“子部天文算法類”著錄陳厚耀《表根》 一卷,陸氏按語云:“厚耀天文算法之書,當未付梓(見沈龍翔《發(fā)幽錄》) 。道光《州志》 載《幾何原本》 六卷,系西洋歐幾里得撰,厚耀曾得賜書耳,非其自撰,故不收載”。說明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 誤收他人之作。再如,卷四“集部別集類”,著錄宋代周麟之《海陵集》 二十三卷《外集》 一卷,陸氏按語云:“《書錄解題》、焦竑《經(jīng)籍志》 皆云三十二卷,今據(jù)傳本及諸家書目均作二十三卷,必是‘二‘三兩字倒寫之訛。道光《州志》 仍沿舊訛,作三十二卷,故未經(jīng)考證也”。不僅指出《直齋書錄解題》 《國史經(jīng)籍志》 著錄卷數(shù)之誤,并且批評道光《泰州志·藝文志一》不經(jīng)考證而沿襲舊訛之失。

      同時,《海陵經(jīng)籍志》 中的按語,于作者生平、原書流傳情況也多有補充說明。如卷一“經(jīng)部孝經(jīng)類”著錄明代熊兆《孝經(jīng)集講》 一卷,陸氏按語云:“熊兆字號、事跡俟。凡社學有四,曰端本,曰慎初,曰立誠,曰養(yǎng)正。嘉靖間,州牧王公佐創(chuàng)設,聘王心齋先生為師,端本為一社。蓋熊兆為教讀,必在心齋之后矣”。熊兆事跡無考,《四庫全書總目》 云:“原本首題‘直隸揚州府泰州端本社學教讀后學草茅臣熊兆集講?!标懯贤ㄟ^“端本社學”的設立時間,補充說明熊兆所處之年代。又如,卷二“史部奏議類”著錄宋代王覿《王明叟奏議》 二卷,陸氏按語云:“是書久佚,唯見《菉竹堂書目》 著錄。又宋刻《國朝諸臣奏議》 中,收明叟奏議十馀篇”。根據(jù)《國朝諸臣奏議》說明王覿所撰奏議的留存情況。再如,卷一“經(jīng)部春秋類”著錄陳厚耀《春秋氏族譜》 一卷,陸氏按語云:“是書首有自序(載《文征》),序稱成于康熙丁酉,凡七易稿而后訂。卷尾雍正己巳王晉原跋。此初刻于雍正三年,板久失矣,而印本罕見。繼刻于乾隆戊戌,寶應湯荊垣重刊,首有吳玨序,校之初刻,刪去厚耀自序并晉原跋。又‘吳公子‘吳雜姓二條,‘越大夫一條,‘小國諸侯及‘諸臣二條,俱經(jīng)刪去(初疑缺失,后見數(shù)本皆如此,始知刪去)。三刻于嘉慶癸酉,溧水張道緒重輯,袖珍刊本,專為場屋之便,改譜易圖。首有張序及凡例,較初刻相合,惟失去原序跋,視湯刻稍為完善。四刻于光緒十二年,邵武徐幹刊入《叢刻》初集,其祖本取用湯刻,又去吳玨序,首增《四庫提要》,亦不完善矣。又當涂朱煌刊本(見《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今未得見”。不僅客觀記載其所見的版本,辨其源流,更注意比較其異同,并評價其優(yōu)劣。

      總之,《海陵經(jīng)籍志》 有序的分類體系,完善的著錄體例,豐富的解題內(nèi)容、輯錄材料及按語,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為考察泰州一地學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3 《海陵經(jīng)籍志》 的不足及價值

      《海陵經(jīng)籍志》 為陸銓未竟之稿本,在具體編纂過程中,雖然體例完善、內(nèi)容豐富,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海陵經(jīng)籍志》 在著錄一書的書名、卷數(shù)和作者時,時有錯誤,多有疏忽。書名錯誤的如卷五別集類著錄周虹《天香初集》 四卷,書名實當作《天橋初集》,周虹字天橋,蓋取其字為集名。卷數(shù)錯誤的如卷六“詩文評類”著錄常增《高庵詩話》 四卷,該書今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實只三卷。作者錯誤的如卷一“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卷三“子部雜家小說類”分別著錄《嘉言懿行錄》 《三馀筆記》,作者均作陳文梁,但據(jù)民國《續(xù)纂泰州志》 卷二十五《人物文苑》“陳文鐸”條云:“輯有《嘉言懿行錄》 二卷,又仿《池上草堂筆記》 例,著《三馀筆記》 百馀則”[8]可知此二書作者當為陳文鐸。

      其次,陸銓雖然在頁眉處通過“標注”的形式,對原稿書籍入類的失誤做了訂正,但還有疏漏之處。如陳文鐸《嘉言懿行錄》 二卷。據(jù)書名及民國《續(xù)纂泰州志·人物文苑》,此書內(nèi)容或輯史傳、雜著中之嘉言懿行以供后人效法,故此書當入子部雜家類為適。又如卷一“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著錄黃梯云《葩經(jīng)集解》 一書。“葩經(jīng)”一詞,源于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焙笠蚍Q《詩經(jīng)》 為“葩經(jīng)”,故此書當入“經(jīng)部詩類”。再如卷二“史部傳記類”之“專記一人之事”小類,著錄《兩浙名宦錄》 《袁氏四公傳》 二書。《兩浙名宦錄》 乃陳應芳記其高祖陳祿、曾伯祖陳相之事,又《袁氏四公傳》 乃述袁彬、子世科、從子巍、孫懋貞之事,故兩書均當入“記眾人合編者”小類為是。

      再次,《海陵經(jīng)籍志》 還存在重復著錄的現(xiàn)象。如,明張以寧撰門人石光霽編《翠屏集》 四卷,既見于卷四別集類,又見于卷六雜著類,乃重復著錄。張以寧為福建古田(今寧德)人,石光霽為泰州人,因此《翠屏集》“屬邑人編訂者”之例,故據(jù)陸氏“雜著類”自注,此書當入“雜著類”。

      此外,《海陵經(jīng)籍志》 有不少失收、漏收之作。如嘉慶、道光年間學者夏荃的著述,《海陵經(jīng)籍志》 著錄有《辟蠢山房藏書目》 《退庵筆記》 《退庵錢譜》 《海陵文征》 《海陵詩征》 等十余種,而《海陵藝文志》《退庵文鈔》 《文征芟馀》 等書則未見著錄。與夏荃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田寶成,《海陵經(jīng)籍志》 著錄其著述有《小學駢支》 《少泉詩鈔》 二種,而未著錄《少泉賦鈔》 《角山樓增補類腋》 《賦鯖初集》 等書。

      《海陵經(jīng)籍志》 中所漏收、失收的著作,在陸銓所編的另一部泰州地方著述目錄《泰縣著述考》中得到了補充。

      《泰縣著述考》八卷,據(jù)卷末陸銓書自署“戊戌春病后自感,年六十,書于大林之居”,可知是書當編定于1958年。與《海陵經(jīng)籍志》 按四部分類不同,《泰縣著述考》 全書“仿辭典例,以著述人姓氏為綱,書名為目,依次匯輯成篇籍”,并“以姓氏筆畫多寡為先后,以起筆丶一丨乛丿ㄥ為順序,每姓再以年代為序”[2]577-578。全書八卷,卷一至卷七按姓氏排列,先列作者姓名,并詳記其年代、爵里及生平。次著錄書名及卷數(shù)、冊數(shù),下注存、佚、未見、輯本、殘本以別之,并注明歷代著錄情況。亡佚之書,考證其亡佚時間,必引據(jù)注明之?,F(xiàn)存之書,皆注明版本情況,間附《四庫提要》 或原書序跋。卷八則為不著錄編撰姓名、邑志(附邑人纂修外邑志)、輿圖、族譜,附錄訂誤。凡本邑著述家及流寓人士所撰著述一并收錄。

      除了體例不同外,《泰縣著述考》 在收書數(shù)量上也遠勝于《海陵經(jīng)籍志》。《海陵經(jīng)籍志》 著錄泰州鄉(xiāng)賢及流寓人士著述一千一百余種,《泰縣著述考》 則著錄鄉(xiāng)賢及流寓人士著述二千余種,這種數(shù)量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于《海陵經(jīng)籍志》 中已著錄的作者,《泰縣著述考》 對其著述多有補充。如上述夏荃《海陵藝文志》 《退庵文鈔》 《文征芟馀》 等著作,《海陵經(jīng)籍志》 均未見著錄,而《泰縣著述考》 一并收錄。田寶成《少泉賦鈔》 《角山樓增補類腋》 《賦鯖初集》 等著作,亦見于《泰縣著述考》 而不見于《海陵經(jīng)籍志》。

      第二,著者姓名見于《泰縣著述考》,而不見于《海陵經(jīng)籍志》 者,計有三百余家。這一差異,其原因在于,《海陵經(jīng)籍志》 以清代為限,依傳統(tǒng)藝文志慣例,不著錄生存者著述,《泰縣著述考》 則除了補充《海陵經(jīng)籍志》 中漏收的清代以前著述外,又兼及民國,于生存者著述亦廣為搜羅,如《泰縣著述考》 卷五著錄了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重訂舊劇七十種》 等二十余種著作。

      盡管《泰縣著述考》 在收書數(shù)量上要較《海陵經(jīng)籍志》 為多,但我們依舊不能忽視《海陵經(jīng)籍志》的作用與價值。首先,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分類,“類例既分,學術自明”,因此從編排體例上看,相較《泰縣著述考》 以姓氏為序的編排方法,《海陵經(jīng)籍志》 按四部分類編排能更好地反映出泰州一地的學術源流,便于后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其次,從輯錄材料、征引文獻以及介紹作者、書的內(nèi)容等方面看,《海陵經(jīng)籍志》 與《泰縣著述考》 多有相同之處,可見《海陵經(jīng)籍志》 為《泰縣著述考》 的編撰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中也可探究《泰縣著述考》 的成書經(jīng)過以及陸銓目錄學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再次,從所附按語來看,《海陵經(jīng)籍志》 與《泰縣著述考》互有詳略,互為補充。如宮偉镠《春雨草堂集》三十四卷,《海陵經(jīng)籍志》 卷四詳列全書篇目,比《泰縣著述考》 更能使讀者直觀地了解內(nèi)容。再如,《海陵經(jīng)籍志》 與《泰縣著述考》 于王艮《心齋全集》 一書的版本均有詳細著錄,而《海陵經(jīng)籍志》 卷四更是輯錄了各本《心齋全集》 ??咝帐?,為考訂《心齋全集》 的版本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

      總而言之,《海陵經(jīng)籍志》 與《泰州著述考》 共同構(gòu)建了一部泰州文化史,是考察泰州邑人(包括流寓人士) 著作及泰州文化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也是探究陸銓目錄學思想發(fā)展軌跡的重要資料。

      绥德县| 宜宾市| 调兵山市| 湖南省| 玉屏| 开阳县| 宁河县| 商洛市| 定襄县| 肃宁县| 东辽县| 乐东| 且末县| 永和县| 绍兴县| 湖州市| 吉林市| 秭归县| 永平县| 家居| 湖口县| 岢岚县| 英吉沙县| 大悟县| 大足县| 昌黎县| 仁布县| 内黄县| 连城县| 秦皇岛市| 湖北省| 宣汉县| 叙永县| 江门市| 穆棱市| 斗六市| 开封市| 介休市| 岑巩县| 青阳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