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左麗云
在省課程游戲化推進實施的背景下,朝陽樓幼兒園結合鎮(zhèn)江本土文化對現有資源開發(fā)并利用,將民間文化與幼兒園綜合活動有效融合。
民間故事《水漫金山》中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都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成性主題《水漫金山》活動開展過程中,我聯想到民間藝術活動《舞龍》,不僅可以滿足幼兒游戲興趣,還可以拓展幼兒運動綜合能力。于是,結合了大班幼兒的特點,民間游戲《舞龍樂》應運而生,意在促進大班幼兒自主游戲經驗與運動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基于游戲的經驗和興趣,幼兒對游戲材料、規(guī)則、內容的自主選擇和探索。
根據幼兒運動能力水平,上肢上舉的耐力和動作協(xié)調性、靈活性發(fā)展。
記錄一
戶外活動時突然下起了雨,小保拿起了半截橫幅頂在頭上,邊跑邊喊:“下雨啦,躲雨啦!”其他的小朋友見狀也都將橫幅舉在頭頂上,小帥說:“龍王來啦,龍王來布雨啦!”其他小朋友應和著:“水漫金山啦!”他們頂著橫幅隨意地奔跑。旁邊玩其他游戲的小朋友看到后,跑來問:“你們是在舞龍嗎?”跑著的孩子們回應道:“對呀,我們舞龍啦!”
觀察分析:
游戲中每一次探索都會讓幼兒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這個偶發(fā)的游戲,不僅滿足了他們走、跑、上舉的綜合運動發(fā)展需要,同時也有對主題活動經驗遷移和情感上滿足的體現。觀察中我發(fā)現幼兒在游戲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游戲活動無目的性,材料操作性不強。
2.活動內容較單一,形式缺乏層次性。
3.缺少合作意識,多數幼兒自顧自地跑,缺少協(xié)調配合。
指導策略:
引導幼兒發(fā)現龍身很長,需要增加舞龍的人數,并且加強相互之間的配合。
記錄二
第二天的戶外活動時間,幼兒在操場上自由分組,自由結伴。他們已經能夠有序地舞出“整條龍”的樣兒,但是存在動作幅度過小,秩序混亂的問題。
觀察分析:
1.“龍身”中幼兒人數太多,導致整條“龍”動作難以協(xié)調。
2.游戲材料是整條連在一起的橫幅,導致幼兒的活動空間受限,影響動作的發(fā)揮。
3.幼兒合作意識不強,動作上難以相互協(xié)調配合。
4.游戲材料單一,玩法單調,幼兒興趣不高。
指導策略:
及時和幼兒對在游戲過程中發(fā)生的問題進行討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排隊:幼兒按個頭高矮排在“龍身”里玩。
2.協(xié)調動作:讓幼兒觀看《舞龍》的表演視頻,并學習模仿舞龍的動作。通過學習,增強他們的動作協(xié)調配合感。
3.材料調整:針對影響動作發(fā)揮再次引導幼兒進行了討論。有位幼兒建議用奶奶跳廣場舞的扇子舞龍。這一想法再次激發(fā)了幼兒嘗試探索游戲的興趣。富有民間藝術氣息的彩綢扇,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
記錄三
幼兒自由組合嘗試用扇子進行舞龍,隨著扇子的加入,幼兒們在舞龍時動作更加靈活自如了,節(jié)奏更加協(xié)調配合了。挑戰(zhàn)游戲難度的時候到了:“怎么樣讓龍身變得更長更大?”幼兒們提出可以一組接一組接龍跑,由小帥帶隊的五個孩子跑在以豪豪為龍頭的這一隊的后面,這樣一條長長的龍隊在操場上舞動起來了。游戲結束后小俊意猶未盡地對老師說:“我們明天還要讓龍變得更長!”
觀察分析:
幼兒嘗試把扇子當成“龍鱗”,新的材料激發(fā)了他們的游戲興趣,幼兒在體驗新的游戲玩法中獲得了滿足和發(fā)展。游戲中幼兒提出了新的游戲規(guī)則,動作的發(fā)展和合作意識都得到了提高。
指導策略:
“舞龍”游戲中,幼兒自我探索、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積極性很高,如何將游戲變得更有趣,更有挑戰(zhàn)性?從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出發(fā)進行反思:
1.形式調整:增加音樂律動,隨著音樂節(jié)拍進行“舞龍”,有助于走出一定的隊形。
2.材料調整:增加障礙物,讓幼兒的動作更規(guī)范,合作更緊密。
3.玩法調整:站在起點處,進行舞龍比賽。
4.游戲融入韻律操:把游戲融入了大班民間韻律晨操,他們已經能跑出花樣的隊形。
幼兒學習經驗的獲得,需要教師把握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激發(fā)興趣,因勢利導,提供材料,讓幼兒多感官參與,在“學”和“玩”的過程中,豐富認知,獲得情感的滿足和能力發(fā)展。師生共同探索出成果的豐富課程內容,應該就是課程游戲化推進發(fā)展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