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存和
1887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提議清廷進行教育改革,李鴻章問:何時有收益呢?李提摩太答:大概20年后吧!李答:等不及!
有人說教育像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的見效難免慢些。孟子筆下的那個宋國人想來得快些,于是不辭辛勞地把莊稼從田里拔起來,想幫助它們生長,結果卻事與愿違。為什么?很簡單,違背了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兩會再次為學生課業(yè)負擔這一焦點問題所引爆。其實,課業(yè)負擔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社會問題,既折射了家長望子成龍的觀念與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稀缺之間的碰撞,也反映了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師生的弊端,甚至某些社會培訓機構為求自身利益,也起了極壞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它是家長、老師和社會浮躁、功利、焦慮心態(tài)在孩子們身上的聚焦,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種積弊。
不妨捫心追問,那些為眾多家長所熱衷的成年累月的補課,那么多讓師生疲憊不堪的“快節(jié)奏大容量”的課堂,還有在所謂“舉三反一”口號導引下的題海戰(zhàn)術,對孩子現(xiàn)實成績提升和未來發(fā)展起了怎樣的作用?我們看到的是絕少有學生因此而獲得成績的進步,大多數(shù)依然如故,還有相當一部分成績不進反退。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方式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興趣,影響他們正常的心智發(fā)展,導致不少孩子將學習視為畏途,產(chǎn)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和棄學行為。
急功近利,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拼命加壓,只能窒息孩子們的成長。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回歸有溫度的教育理性,才能真正地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
回歸有溫度的理性要從學生立場出發(fā)。這就要求我們了解教育對象。以初中為例,現(xiàn)在“00后”的第二波孩子即將畢業(yè),他們有著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浮躁與叛逆,又因從小接受的心靈雞湯式的過度教育,不少孩子小處精明,大處糊涂。他們伴隨智能手機長大,有著觀看動漫和讀圖的習慣,淺表式、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既使他們視野相對開闊,情智超前發(fā)展,也導致思維平直缺乏深度,理解力和記憶力亟待加強。以此出發(fā),我們的教育才能對路。
回歸有溫度的理性還需要適合的教育內(nèi)容和形式??鬃犹岢龅摹芭e一反三”墮落成當下機械訓練大行其道的“舉三反一”,根本原因在于認知和運用過程中理解的元素被抽離,所以我們的課堂要特別關注學生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建構與運用能力,把脈學生學習的真正困難所在,精準定位教學重點和難點。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精心鋪設課堂興趣點,給學生思考、質(zhì)疑的空間,形成民主、和諧、美好的師生對話場域。要自如地結合云平臺和多媒體手段,給學生認知的現(xiàn)場感與交互感,形成學生表達和展示的良好習慣與能力,讓課堂因為學生的精彩而卓有成效。
回歸有溫度的理性也需要給學生以期待與包容。那個不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也許只是沒有找到學習的門徑,他還沉睡著。他不是壞孩子,只是他需要喚醒。我們不妨以牽著蝸牛散步的心態(tài),小心翼翼又是滿懷期望與歡喜地等著他。他背負那么大的“殼”已經(jīng)夠累了,我們要讓他內(nèi)心輕松些。漸漸地,我們放手,他也能自己慢慢地走著,不好嗎?學習的基礎在于積累,積累需要時間,最早出發(fā)的不一定走到遠方,走得遠的是那些長期堅持的人!
教育是不可以過于功利的,真的可以等上十年二十年。到那時,即使我們老了,心情依然美麗,因為有此刻我們帶著溫度的理性的教育與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