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媛
由于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只能掌握初淺的知識技能。因此,教師首先要確定幼兒原有的基礎(chǔ),然后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nèi)容開展活動。比如,在墻上布置一些幼兒感興趣且能夠理解的科學活動,在走廊上設(shè)計一些管道、齒輪、磁性板等。這種隨意、開放性的布置,讓幼兒置身于科學教育的環(huán)境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科學教育,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另外,可以開設(shè)科學發(fā)現(xiàn)室、科普室和戶外科學活動,以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
以前教師在實驗前,會將實驗步驟用照片或圖示的方式陳列在墻面或立體臺歷上,為幼兒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如今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要開始反思:要不要給幼兒提供這樣的支持?是不是可以只提供材料?其實,怎樣開展實驗以及實驗步驟是怎樣的,還要考慮幼兒的年齡段。小班幼兒還處于嘗試的探索階段,提供詳細的實驗步驟可以規(guī)范幼兒的操作,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而中班幼兒只需要提供簡單的操作步驟圖,他們便可以獨自完成操作,也能夠做簡單的記錄了;大班幼兒就不需要再提供實驗步驟圖了,他們不但可以自主完成實驗操作和實驗記錄,還可以進行簡單的總結(jié)。
科學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事物的特性,而建構(gòu)材料都具有確定的特性,如:大小、形狀、重量、體積、觸感等等,這些特性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所以,教師要拓展材料的選擇范圍。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材料的準備是探究實踐的前提,而材料本身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首先,教師要觀察生活,關(guān)注生活中豐富的材料構(gòu)成,收集、分類各種低結(jié)構(gòu)材料。其次,要突出探究材料的趣味性情境。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通常采用主題式活動來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選擇與投放的材料要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熱情,要考慮:這是不是幼兒喜歡的材料?能不能帶動幼兒去探究?再次,選擇探究材料要遵循幼兒的認知層次性。即便是在同一個探究主題活動中,不同幼兒因個體差異,在對材料的使用及動手實踐中,也會存在不同的問題。最后,要圍繞活動主題來優(yōu)化可探究性的材料??茖W探究活動的主旨是進行探究,而對于不同的材料,其可探究性存在差異。對于有探究性質(zhì)的活動,幼兒才會非常感興趣。
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直觀、形象的。為此,在開展科學活動時要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材要適宜,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適合他們年齡段的且貼近幼兒生活經(jīng)驗的題材;組織要有情境,運用形象生動的游戲情景,設(shè)置直觀、形象的情境,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新知識、新本領(lǐng);材料要適宜,選擇的材料要安全且可操作性強,便于幼兒展開具體操作。
我們提供的實驗材料是口香糖瓶子、塑料插塑粒和泡沫粒,引導幼兒感知瓶子里所放物體的數(shù)量、質(zhì)地與產(chǎn)生聲音的關(guān)系,讓幼兒用小耳朵仔細分辨聲音的輕與響。在教學活動的基礎(chǔ)上,我們又增添礦泉水瓶子、卡紙屑、回形針、小紐扣、木珠、黃豆、米粒等實驗材料,同時為了增加趣味性和操作性,還提供了漏斗和小勺,幼兒使用工具將物體裝進瓶子里,然后蓋緊瓶蓋,用力搖晃傾聽聲音。
我們選擇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植物樹葉,如:梧桐、廣玉蘭、銀杏、楓樹、桂花、香樟,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樹葉的異同,知道樹葉由葉柄、葉脈、葉肉構(gòu)成。然后,將探究的重點放在“葉脈”上,提供更多種類的樹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每一片樹葉的葉脈,并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用筆記錄在白紙上,這就是一個嚴謹?shù)目茖W觀察和記錄過程。
我們在提供了松緊帶、電話線、海綿塊、彈力布、彈力球、彈簧秤、拉力器等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探索,了解具有彈性的物品的基本特性,會區(qū)分有彈性和沒有彈性的物體。然后,提供三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制作彈性玩具:(1)彈簧娃娃:毛根條、細塑料管、橡皮泥、卡紙、筆、剪刀。(2)彈力玩具:皮筋、有洞的塑料玩具。(3)紙彈簧:海報紙、剪刀。進入?yún)^(qū)域后,教師無需指導,幼兒只要仔細觀察實物范例就可以獨立完成制作,并在制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究感知彈性的秘密。
幼兒科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是他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幼兒在探究和使用材料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