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維柯
成語“刻畫無鹽,唐突西施”,從結(jié)構(gòu)上看,屬于兩個動賓短語構(gòu)成的并列復(fù)合短語;從修辭學(xué)上看,這里使用了類比,意為拿著我跟有成就的人做比較宛若拿無鹽跟西施比,那是冒犯人家西施,是對人家的大不敬。多用作公共場合下的謙詞。
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見陌生成語,往往將其各成分意義進行簡單相加,隨即望文生義起來。所以,竟有人對“刻畫無鹽,唐突西施”做出這樣笑話般的理解:刻畫得沒滋沒味,橫沖直撞地描寫人家西施,西施也變得很丑了;這里形容描寫呆板,語言不生動。這種理解誤區(qū)在于:將無鹽(人名),理解成“沒有食用鹽”;將唐突(冒犯)理解成“橫沖直撞”,如此以訛譯訛,不鬧成笑話才怪呢。
縱觀中國歷史,稱得上“謙遜達人”的非東晉周顗(字伯仁)莫屬?!稌x書·周顗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庾亮嘗謂顗曰:‘諸人咸以君方樂廣。’顗曰:‘何乃刻畫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唐突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也。’”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某一天,明穆皇后之兄、輔政大臣庾亮和周顗清談,談著談著,話題就到了“清談領(lǐng)袖”“中朝名士”樂廣身上。庾亮說:“人們都認為,你的雅望可與樂廣相比。”聽此言,周顗自謙道:“這就像拿著丑女無鹽跟美女西施比,太冒犯人家西施了!”
“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許是周顗在頂頭上司庾亮面前的謙謹之言和戲謔之語,孰料此語竟流傳千古,成了極富有生命力的固定謙辭。當(dāng)別人把自己跟某某有大成就者相比時,不妨來上一句:這豈不是“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想想看,還真的比“羞煞我也”來得典雅而得體。
伴隨“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漸漸成為約定俗成的謙語,東晉名士周伯仁“謙遜達人”的形象也就深深烙在了人們心中,成了后世謙遜者效仿的楷模。
當(dāng)然,謙遜是一個人的美德,但什么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自己明明是眾人中的佼佼者,卻極力推說自己不如某某人;別人說你已達到某某人高度,請你談?wù)劤晒?jīng)驗,你卻拼命說自己沒什么好談的,難免會讓人誤解為驕傲或虛偽做作。
就拿創(chuàng)造此成語的周顗來說,最后就壞在了“誤解”之上。史書上講,周顗,善飲酒,任仆射之時,酒醒時不多,人稱“三日仆射”。喜與人斗酒,曾致對手死亡。王敦叛亂,有人勸元帝滅王氏一族。司空王導(dǎo)請求周顗在皇帝面前說情,周顗沒有答應(yīng),反說“必殺逆賊”,其實他暗地里已向元帝進言:王導(dǎo)忠君愛國,不可殺!后來,王敦叛軍入建康,周顗被逮。王敦問王導(dǎo)周顗的殺留問題,王導(dǎo)痛恨周顗,沒說什么話,周顗自然就被殺了。后來王導(dǎo)瀏覽宮中奏折,知道了內(nèi)情,不禁愧嘆: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具體語境,靈活地使用各類謙辭和敬辭,既讓交流順暢自如,又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此乃交流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