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好波
(民樂縣第三中學,甘肅張掖 734500)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上,通常教師提問時,很多學生就低下頭,害怕被教師叫起來回答問題。回答問題都如此害怕,更談不上主動提問了。另外,很多教師為了把教學工作完成得更好,在備課時十分用心,想在課堂上盡量將該節(jié)課相關的知識點講透徹,讓學生聽得明白,減少學生的學習困惑。當然,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的話,如果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都講解得非常清楚,那么學生就不存在疑問,自然就無法主動提出問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是不好的,反而讓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有意識地減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此一來,學生自覺進行獨立思考,從而發(fā)現并主動提出問題。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使用數學的次數減少,許多數學知識都會被淡忘,但恰恰讓學生記憶深刻的就是自己提問過的內容、定理或公式。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尤其重要。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比較敏感且自尊心較強。學生不敢主動提出問題,是心里存著一些顧慮,害怕會得到不好的結果。總的來說,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有三怕:一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受到教師的批評和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在其他同學看來根本算不上問題,成為別人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被人瞧不起。由此可見,最大的障礙是學生的心理擔憂,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同時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其實,在學生主動提問的三怕中,學生最怕的就是教師。緊張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而不敢向教師請教,這樣一來,教師就無法做好“授業(yè)解惑”的工作。
首先,教師可以主動轉變角色定位,課堂上多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多笑,用笑容展現自己的親和力,在學生回答問題遲疑的時候,及時給予眼神或語言上的鼓勵。每次講完課時,要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提問,對于大膽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不存在絕對的權威,只要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即使和老師的思路不一致,也可以大膽提出,共同探討其中的對錯。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個別談話、集體討論、課外活動等形式創(chuàng)設一個心理相容的學生集體,使得集體中各個成員之間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和睦相處。一旦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便可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和勇氣。對于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立馬給予判斷,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分析中得出答案,這樣學生也會逐漸具備對問題判斷的能力。初中數學的學習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是很困難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幫助和適時的指導。教師常以微笑對待學生,在他們感到困倦的時候還可以給他們講講笑話或進行談笑,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時刻保持一種放松而不懈怠的學習狀態(tài),從心理上給他們以一個主動提問的必要前提。
我們常說為人師表,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那么在知識學習的領域中,也必定存在著許多值得學生去學習的人物榜樣。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地向學生敘說一些古今中外著名專家、學者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從這些人物榜樣的身上,可以得出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愛提問、愛思考的人。如果他們不主動提出問題,又怎么能得出新的知識理論和發(fā)現呢?教師通過榜樣人物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讓學生明白,主動提出問題對知識的增長、學習的進步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
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有時候也需要一些靈感,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的刺激。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當時所處環(huán)境或情境的一種思考和疑惑。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更好的問題“靈感”,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感興趣的圖形等著手。在初中數學課堂上,與陌生的數學知識相比,學生對熟悉的事物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事物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提問意識。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之前,由于乘方這個概念對于初中生來說有點抽象,直接引出這個概念,學生很難接受和理解,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數的乘方。乘方和生活中拉面的制作過程道理是相似的。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都吃過拉面嗎?其實,細長的拉面的制作過程,正是對折、拉伸步驟的多次重復。假如拉面師傅每次拉伸面條的長度為0.8米,三次對折后的長度是0.8×2×2×2=6.4(米),那么他拉12次后得到的面條總長度是多少?學生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長度有3276.8米”時,學生都覺得很驚訝,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拉面的最終長度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時教師便能順理成章地引出該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有理數的乘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題多解”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良好材料。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很多題目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只要知道一種解答方法,不需要對同樣的問題進行再次研究。而這種思想,恰恰抑制了學生對知識的生疑心理,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題多解”的訓練正好能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心,引導學生立體提問。“一題多解”并不是要求學生對每道題都想出一種以上的解法,“一題多解”主要是為了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從而尋找出多種解答的方法,這對學生以后進入社會也是有著很大的幫助。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多邊形的內角和”時,一般常規(guī)的公式推導思路:取多邊形上任意一個頂點,連接除相鄰的兩點,則多邊形的內角和可轉化為三角形內角和,然后數一數分成的三角形的個數,把三角形的內角和相加,就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然后找出邊數與分成三角形個數之間的關系:個數=邊數-2,即(n-2);最后歸納出內角和的公式(n-2)×180°。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心,可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提示,討論出兩種不同的方案:中心分割法和邊上任意一點分割法,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大組,進行兩個方向的研究。如此一來,學生便可在小組討論中提出不同猜想和問題。等到學生討論完畢,再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歸納:中心分割法、邊上任意一點分割法,與原來頂點分割法之間有著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奧秘,才能吸引他們更深入地探究和學習,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通過長期的引導,增強學生提問意識,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1]徐華.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80-81.
[2]馬麗莎.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4).
[3]趙銀珍.論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26(26):37.
[4]閔紅霞.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