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倩,張清東,茍俊莉,張 魏,李文夢
(西南科技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研究意義】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指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qū)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 %以內(nèi),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而現(xiàn)階段黑臭水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1-3]。曝氣增氧因其投資少、見效快、占地面積小等優(yōu)點被廣泛的運用于國內(nèi)外黑臭水體治理中[4-5]。因此,探討最佳曝氣量和曝氣時間對治理黑臭水體具有指導意義。【前人研究進展】王美麗等[6]研究了曝氣對黑臭河道污染物釋放的影響,研究表明曝氣加速了底泥污染物釋放,隨著水體中DO量增加,水體污染物濃度快速下降。M Kim等[7]研究了不同曝氣深度對底泥產(chǎn)生擾動程度不同,但未探討曝氣對底泥修復效果。在黑臭水體治理中,關(guān)于曝氣量和曝氣時間對黑臭水體底泥處理效果的影響報道較少?!颈狙芯壳腥朦c】本研究建立一個底部曝氣系統(tǒng),以曝氣量和曝氣時間為變量,以COD、NH3-N、TN、TP以及底泥有機質(zhì)、生物降解能力、底泥厚度作為監(jiān)測指標,探究曝氣對黑臭水體處理效果。【擬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為此,試驗主要考察靜置和底部曝氣過程中底泥與上覆水的理化性質(zhì)及系統(tǒng)穩(wěn)定性,以期為曝氣實際應用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1.1.1 水樣采集 水樣采自西南科技大學東區(qū)護校河(104°69′E,31°54′N),采集方式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監(jiān)測技術(shù)規(guī)范(HJ/T 91-2002)要求執(zhí)行。采集后的水樣經(jīng)過濾,濾去藻類等浮游生物,減少對試驗的影響。
表1 試驗底泥及上覆水理化性
1.1.2 底泥采集 采用柱狀采樣器采集西南科技大學東區(qū)護校河(104°69′E,31°54′N)河床表層10 cm左右厚度的底泥,去除其中石塊、動植物殘體、塑料等雜物,混合均勻,濾去水分,裝入黑色塑料袋中。
如圖1所示,反應裝置為自制透明有機玻璃柱(高×直徑:35 cm×20 cm)。圓筒底部鋪設(shè)厚度10 cm底泥,用虹吸法注入深度為20 cm上覆水,盡量避免底泥的擾動。底部曝氣將曝氣頭安置其底泥中間,使底泥充分懸浮。自底部開始每隔5 cm開孔(孔徑1 cm),小孔裝有門閥供取樣使用。
1.3.1 曝氣量試驗 試驗設(shè)5組,1組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處理;2~5組分別以0.5、1、2、4 L/min曝氣,在曝氣6 h條件下運行,曝氣結(jié)束前5 min取底泥與上覆水進行測定分析。
1.3.2 曝氣時間試驗 試驗設(shè)5組,A組為對照,不進行任何處理,B-E組以最佳曝氣量,分別曝氣3、6、9、12 h曝氣處理。每天曝氣結(jié)束前5 min取樣測定上覆水與底泥污染物含量。實驗過程中由于蒸發(fā)和取樣需及時補充上覆水,補充用水采自同一采樣地。
1.4.1 水樣測定方法 COD: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NH3-N: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TN: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TP:鉬酸銨分光光度法。
圖1 試驗裝置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device
1.4.2 底泥測定方法 底泥有機質(zhì)的測定參考土壤有機質(zhì)的檢測方法[8],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分光光度法測定有機碳含量后,再乘以“Van Bemmelen因數(shù)”1.724計算得出有機質(zhì)的含量;削減效果(削減厚度):測量法;生物降解能力G值[9]:取0.2 g底泥加入250 mL三角瓶中,再加入100 mL煮沸10 min的河水,置于恒溫振蕩培養(yǎng)箱振蕩6 h后,取30 mL水樣靜置30 min,檢測振蕩前后COD值,并計算生物降解能力G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G——生物降解能力kg/(kg·h);C1,C2——試驗前后水體COD值,mg/L;V——河水體積,100 mL;q——底泥干重,0.2 g;t——振蕩時間,6 h。
2.1.1 曝氣量對上覆水中污染物處理效果 COD反應了水體中受還原性物質(zhì)污染的程度[10]。COD的去除主要是通過溶解氧(DO)與H2S、FeS、NH3等還原物質(zhì)之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來完成。圖2可得,0.5、1、2、4 L/min對COD去除率分別為24.96 %、32.73 %、51.68 %、42.52 %。試驗表明,水體DO水平較高時,更易氧化H2S、FeS、NH3等還原性污染物質(zhì),但DO過高時,會導致不能完全形成好氧-缺氧交替變化的環(huán)境,從而影響COD的去除效果。
水體中存在的大量N、P營養(yǎng)鹽是造成富營養(yǎng)化的重要原因,利用曝氣技術(shù)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N、P含量。從圖2可看出,曝氣對NH3-N、TN和TP均有去除效果,總體去除率依次為:2 L/min >4 L/min >1 L/min >0.5 L/min。可能去除效果與曝氣強度所產(chǎn)生氣泡數(shù)量有關(guān),氣泡數(shù)量越多,氣泡易聚并形成體積較大氣泡,較大氣泡所受浮力大,上升速度快,HRT短,不利于長時間保持水體中DO含量,以致對污染物去除率低;而低強度曝氣產(chǎn)生的氣泡數(shù)量少,與氣液相界面接觸的面積小,不利于氧傳遞,從而對NH3-N、TN和TP降解緩慢。
圖2 不同底部曝氣量對上覆水污染物去除率Fig.2 Removal rate of overlying water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2.1.2 曝氣量對底泥中污染物處理效果 如圖3所示,0.5、1、2、4 L/min對有機質(zhì)和底泥厚度的削減量分別為23.96 %、30.41 %、44.51 %、31.48 %和17.9 %、21.2 %、37.7 %、34.6 %,可見2 L/min的曝氣強度對有機質(zhì)和底泥厚度降解效果最好。原因可能是曝氣強度越強,底泥擾動越劇烈,會使底泥與上覆水混合,混合后泥水混合物會再次沉降,這個過程中含水率有所下降,而底泥含水率低不利于氧的傳遞,因此2 L/min比4 L/min對有機質(zhì)和底泥厚度削減效果更好;曝氣強度越弱,對底泥的攪動作用越不明顯,使少量有機質(zhì)和底泥污染物釋放到上覆水中,從而影響黑臭底泥的降解效果。經(jīng)曝氣2 L/min處理后的黑臭底泥由黑色變?yōu)楹稚?,氣味由強轉(zhuǎn)變?yōu)槊黠@,水體透明度較處理前有所提高。
2.1.3 曝氣量對生物降解能力的影響 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G值)可作為評定底泥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標,是對上覆水凈化能力的直接反應[11]。不同DO量對底泥活性恢復、提高降解能力的影響截然不同,致使底泥G值的增長幅度不同。如圖4所示,0.5、1、2、4 L/min的G值依次增長116.67 %、170.83 %、350 %、287.5 %,表明曝氣量為2 L/min時G值增長最快。
圖3 不同底部曝氣量對底泥污染物削減量Fig.3 Reduction of sediment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圖4 不同底部曝氣量對生物降解能力增長率的影響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on biodegradability rate
2.2.1 曝氣時間對上覆水中污染物處理效果 如圖5所示,曝氣3、6、9、12 h對上覆水中COD和TP去除率分別為31.27 %、48.93 %、55.81 %、42.7 %和26.6 %、50 %、67.02 %、38.3 %。曝氣產(chǎn)生氣泡中的氧通過氣-液傳質(zhì)進入水體,使底泥與上覆水中DO含量升高,好氧微生物活性增強,但不同曝氣時間所產(chǎn)生的DO量不同,好氧微生物活性不一,從而對上覆水中COD和TP的凈化效果不同。曝氣9 h后COD和TP達到了《地表水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Ⅳ類標準。
圖5 不同底部曝氣時間對上覆水污染物去除率Fig.5 Reduction of overlying water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periods
圖6 不同底部曝氣時間對底泥污染物削減量Fig.6 Removal rate of sediment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periods
2.2.2 曝氣時間對底泥中污染物處理效果 從圖6顯示,不同曝氣時間對底泥污染物削減量的影響。3、6、9、12 h對有機質(zhì)和底泥厚度的削減量為:29.51 %、43.94 %、48.75 %、33.12 %和27.4 %、36.6 %、47.9 %、36 %。從削減量看,曝氣9 h對底泥有機質(zhì)分解效果最好。可能是由于當DO水平較高時,在好氧菌的作用下有機質(zhì)會快速降解;而DO含量低時,部分有機物也會得到降解,只是降解速度較慢。試驗結(jié)束后,經(jīng)曝氣9 h的水體黑臭現(xiàn)象有所改善,底泥由黑色變?yōu)榛疑?,水體透明度提高,氣味由強轉(zhuǎn)變?yōu)槿酢?/p>
2.2.3 曝氣時間對生物降解能力的影響 如圖7所示,3、6、9、12 h的G值增長率為228.57 %、319.05 %、452.38 %、357.14 %,其中,曝氣9 h時,G值提高了5.52倍,微生物G值恢復最快,反映出底部曝氣這一曝氣時間時,微生物更適宜在黑臭水體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如前所述,不同DO量對底泥活性恢復、提高降解能力的影響不同,從而影響去除率。在底泥生物修復試驗中,底部曝氣的最佳曝氣時間為9 h,對生物氧化污染底泥、增強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能力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圖7 不同底部曝氣時間對生物降解能力增長率的影響Fig.7 Effect of biodegradability rate with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periods
圖8 不同底部曝氣量中污染物穩(wěn)定的天數(shù)Fig.8 Days of pollutant stabilization in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2.3.1 曝氣量穩(wěn)定性分析 在系統(tǒng)運行38 d后,各曝氣量組污染物濃度均趨于穩(wěn)定。從圖8可以看出,污染物穩(wěn)定天數(shù)長短為:2 L/min<4 L/min<1 L/min<0.5 L/min,2 L/min曝氣條件下COD、NH3-N、TN、TP以及生物降解能力、有機質(zhì)、底泥厚度穩(wěn)定天數(shù)分別為19、23、24、21、17、26、28 d。4 L/min的COD達到穩(wěn)定天數(shù)比2 L/min短,可能是4 L/min的DO量大于2 L/min,最先充分氧化H2S、FeS、NH3等還原性污染物質(zhì)。且如圖2所示,經(jīng)2 L/min曝氣后,雖NH3-N去除率低于4 L/min,但總體污染物去除率最高,表明2 L/min的曝氣量對污染物降解效果最佳且運行天數(shù)最短。
2.3.2 曝氣時間穩(wěn)定性分析 由圖9顯示,在最佳曝氣量下,不同曝氣時間污染物穩(wěn)定所需天數(shù)。系統(tǒng)34 d后穩(wěn)定,曝氣9 h除TP穩(wěn)定天數(shù)高于12 h外,其余污染物穩(wěn)定天數(shù)均低于其他曝氣時間組??赡苁怯捎诘啄嘀械腜釋放主要受到DO、溫度和水擾動的影響,而曝氣12 h的DO量大于其他曝氣組,使底泥中P最先釋放到上覆水中,故此TP達到穩(wěn)定天數(shù)最短。
通過曝氣量和曝氣時間對黑臭水體污染物降解效果可知,4種曝氣量和曝氣時間均能降低污染物含量,改善水質(zhì)。但是,不同曝氣強度對上覆水污染物去除率及底泥削減量的影響差異大,試驗結(jié)果得出曝氣量為2 L/min對上覆水COD、NH3-N、TN、TP及底泥有機質(zhì)、底泥厚度的修復效果最佳,G值增長率最大,試驗共運行28 d后穩(wěn)定,證明了2 L/min的曝氣強度處理黑臭水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DO是反映水環(huán)境狀況的重要指標,可通過提高DO濃度,達到消除黑臭。但DO濃度過高,運行成本高;DO濃度低,達不到消除黑臭的目的。試驗中,曝氣9 h產(chǎn)生的DO濃度對黑臭水體降解效果較好,且運行24 d后污染物達到穩(wěn)定,加快了修復進度。
圖9 不同底部曝氣時間中污染物穩(wěn)定的天數(shù)Fig.9 Day of pollutant stabilization in different bottom aeration periods
研究結(jié)果表明,曝氣量為2 L/min、曝氣時間為9 h時,對黑臭水體處理效果最佳。上覆水中COD、NH3-N、TN及TP去除率分別達55.81 %、61.99 %、48.42 %、67.02 %,底泥有機質(zhì)及底泥厚度削減量依次為48.75 %和47.9 %,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到1.16 g/kg·h,試驗運行24 d后趨于穩(wěn)定。經(jīng)曝氣處理后的COD和TP可達到《地表水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Ⅳ類標準,但單一底部曝氣法難以使各項指標達標,因此在實際工程運用中,底部曝氣方式也可與其他修復方法聯(lián)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