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第二小學 周志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p>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核心。閱讀教學應致力于為兒童的學習需要、成長需要服務。語文教師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傳授學生閱讀知識,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種心智技能,是心理的聯(lián)結。當代語用學認為:閱讀是一種語境還原;表達是由語境到言語,閱讀是由言語到語境。閱讀的直接對象是言語,實際上指向語境的意義;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由言語到語境、透過言語尋找語境直覺的過程,是解讀作者意圖的過程。讀文章,更要讀到文章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義,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發(fā)出的信息。
語文學科價值在于以閱讀理解為核心的知識積淀、能力培養(yǎng)、習慣形成,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處于素養(yǎng)核心的閱讀理解應有三個層次:一是字面理解層,即讀者僅僅理解言語作品的字面意義,如了解文章大意、細節(jié)、事件發(fā)生順序、地點、人物特征和因果關系等;二是推論理解層,即讀者根據(jù)文章的結構和自己的背景知識,從字里行間推測詞義、文章目的、作者意圖等;三是評價理解層,即讀者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知識和語言能力,分析評價文章。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這三大層次互相交織,互相依歸,沒有鮮明的界線。
兒童是誰?在教育史上,人們把兒童理解成自然人、生活人、探究者、社會人、藝術之子、天然的詩人、歷史的孩子等。幾乎每一種理解都是一把鑰匙,都能打開神秘的兒童世界。實踐其中任何一種理解,就意味著兒童發(fā)展的一種可能性,但同時也降低了兒童發(fā)展的另一種可能性。蘇霍姆林斯基呼吁“培養(yǎng)完整的人”,所以,兒童教育應該把兒童培養(yǎng)成完整的人。
完整兒童的發(fā)展具有這樣的三個內(nèi)在需求:一是人人都有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審美需求等;二是兒童的天性,如好奇、活潑、好動、想象等;三是精神追求,如在文本、教師影響下產(chǎn)生的疑惑、移情、價值沖突等。正確認識兒童,從而為構建兒童為本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兒童閱讀教學”就是“以兒童為本”的閱讀教學,它從兒童學習閱讀的需要出發(fā),不斷喚醒、滿足、轉化兒童的學習需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實踐方式,引發(fā)兒童好奇心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從而實現(xiàn)兒童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
兒童閱讀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尊重上:一是尊重主體,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才能享受學習的樂趣;二是尊重主動,課堂活動要引導兒童積極參與,學生的能力才能在活動中得以提高;三是尊重多樣,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他們對知識都有自己的個性理解。我們要尊重并張揚學生的個性,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從兒童中來,就是教師的預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準確反映兒童的學習需求,密切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學情,隨時去調整“預設”,真正做到因學設教,順學而導。到學科中去,就是教學的內(nèi)容要從學科角度出發(fā),因時因地選擇具有生長力的核心知識和核心能力構建兒童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就是文本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閱讀能力必須憑借文本這個中介物,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把握好閱讀教學的價值,構建以“語用”為核心的言語訓練場,讓兒童在言語實踐中學會言語。
1.梳理學科知識,確立學習目標
一個文本的教學價值往往是很豐富的。但是,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教學設計的單位時間里,我們既不能文本有什么價值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因此,文本解讀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必須根據(jù)教學的整體需要以及該文本在整個教材價值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從諸多的教學價值中選擇核心價值點進行教學目標定位。這樣,就能發(fā)掘課文隱含的重要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兒童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2.勾連意旨與形式,實現(xiàn)文本感悟
閱讀教學應以語言應用為主線,促進對文本內(nèi)容、情節(jié)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師應強化兒童對語言的表達特點及語言對思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力的認識,引導他們學習文本語言表達的方式,為兒童的言語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著力言語應用,提升言語智慧
文本的語言是兒童感悟積累的原始資料庫,言語的應用則是兒童運用資料庫的材料進行交際、實踐的過程,是“活化”的過程。
1.讓學引思,讓兒童在自主學習中實現(xiàn)量的積累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是說,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凡是學生能做的,教師絕不能代勞;凡是學生做起來有困難的,教師也只能點撥,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設計合作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交流文本,獲得思維啟迪,發(fā)展語言能力。
2.尊重多樣,讓兒童在個性學習中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學生來自不同的環(huán)境,他們的個性不同,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水平也不盡相同。作為教師并不要精心打造自認為充實的課堂教學,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創(chuàng)設的自然環(huán)境中營造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文化氛圍中得到釋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奮發(fā)進取的氛圍中展現(xiàn)生命的活力。在探究問題設計上,教師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學習場。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只要立足語文學科價值,遵循以兒童為本位,依據(jù)“從學科中來到學科中去”“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構建“讓兒童圍繞學科價值去做”的生本課堂、學科課堂,就一定能實現(xiàn)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