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市新昌縣南瑞實驗學校 章恒潔
寫作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將生活真實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來,使得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度提升,并在習作訓練中不斷積累習作素材。因此,語文教師在展開寫作教學時,應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積累習作素材,解決“無話可說”這一問題。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小學階段,寫作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將自己的所聞、所見及所感用作文的形式展示出來,將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素材積累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習作素材。教師要教學生如何對生活進行觀察,掌握積累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學會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選擇有意義的內容進行寫作。
引導學生掌握習作素材積累方法可以先從學生的觀察入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yǎng),如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觀察;組織一些社會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
教師還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不斷積累習作素材。為避免學生寫日記時會覺得無從下手,教師可在要求寫日記的時候,給予學生一些暗示或主題。筆者根據(jù)日常教學經驗整理出了九個日記主題:1.觀察類日記,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來進行寫作,如植物的生長變化等;2.筆記類日記,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看到的好詞、好句和好段,并將自己的體會寫出來;3.記事類日記,讓學生對自己日常生活中事件發(fā)生的具體過程寫下來;4.活動類日記,讓學生將班級、學校、家庭及社會等活動作為描述對象,將活動內容和感受用日記形式表達出來;5.評論類日記,讓學生在日記中寫下對課文人物、生活中的人和事及社會事件等的看法;6.志向類日記,用日記將自己的理想、愿望寫出來;7.書信類日記,可以在日記中寫下想與家人、老師等進行交流的內容;8.創(chuàng)作類日記,讓學生以寓言、童話等作為范文,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等;9.續(xù)寫類日記,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片或閱讀課文后,發(fā)揮想象力,對課文或動畫片進行續(xù)寫。
唐朝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拓展閱讀范圍,是提高學生習作素材儲存量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的活動范圍及生活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單靠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進行素材積累是不足的,還得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廣泛閱讀書籍。
首先,除了要求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以外,還可組織學生自由購買或以班級為單位購買一些課外讀物,如《百家作指導》《故事大會》等;開放圖書館,鼓勵學生到圖書館進行閱讀或借書進行閱讀;組織學生建立閱讀興趣小組,讓學生進行閱讀交流等,通過間接的途徑對生活進行了解,從而獲取更多的生活素材。
其次,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并提出一些閱讀要求。如學生閱讀內容比較豐富多彩的書籍時,可先整體對書籍閱覽一遍,然后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或重要的部分進行精讀;學生閱讀故事性較強的書籍時,可以采用跳讀法或速讀法進行閱讀,對書籍的基本內容掌握后,再選取部分精彩的段落進行精讀;學生在閱讀《百家作指導》類型的書籍時,應選擇主要內容進行閱讀,重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和選材方式,對書中一些精彩的開頭、結尾及詞句進行摘錄,于閱讀時做到眼到、心到和手到,養(yǎng)成一邊閱讀一邊動筆的良好閱讀習慣。
應鼓勵學生堅持閱讀,通過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存量,以便在進行寫作時,有“東西”可寫。習作素材不是一天就可以積累起來的,需要學生不斷堅持。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其對寫作的價值,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并能夠堅持不懈。
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學生已經積累很多的習作素材,但有些素材可能會比較平淡,在寫作時不能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對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學會潤色文章,使文章生動形象。如何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出來呢?筆者通過日常教學的方式進行激發(fā),如在進行《九寨溝》這一課教學時,文中用到了很多的擬人、擬物的手法進行寫作,對文章進行潤色,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手法進行掌握,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聯(lián)想,讓學生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或是在進行寫作時命題一些對想象力要求較高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如《二十年后的我》等,或是讓學生編寫故事等,將學生的想象力發(fā)揮出來,從而在寫其他類型文章時,能夠運用想象力來豐富習作素材。
小學階段的作文基本是以生活為主題的寫作類型,因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都是貼近生活和反映實際生活的。但當學生在對一些不常見的命題展開寫作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不知道選用什么材料進行寫作的情況,使學生對一些命題產生畏懼感。針對這一現(xiàn)象,課改對小學階段作文命題的要求上,提出了避免成人化這一要求。因此,教師可依據(jù)此優(yōu)化作文命題,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選用習作素材。
例如,在進行“一件難忘的事”寫作教學時,教師可將這一全命題轉換為半命題作文,可改為“一件讓我……的事”,并給出一些范圍讓學生進行參考,如高興、難過、后悔等,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和結合自己所積累的習作素材進行選題,使學生的選材難度降低,學生寫作更加順利。還可以向學生解釋全命題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命題的意思后進行寫作,如在讓學生寫“一件有意義的事”作文時,重點解釋有意義的意思,并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有意義,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擬題目進行寫作。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習作素材基本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鼓勵學生閱讀,積累習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將習作素材進行豐富,對文章進行潤色;指導學生選用素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素材運用能力,讓學生寫作時不斷涌現(xiàn)出靈感,真正變得“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