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尚梅
文言文斷句,要根據(jù)語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對提供考查的語段進(jìn)行語意和語氣上的停頓。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因此,文言文斷句在高考中成為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種常見題型,近幾年來更是年年必考。
文言文斷句常見的考查方式有兩種:一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給指定句子或段落斷句。近幾年全國卷都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浙江卷和江蘇卷則是以直接給指定句子或段落斷句的題型考查。若是選擇題,其錯誤之處一般為兩到三處,錯誤點一般有:對于關(guān)鍵詞(實詞、虛詞)的理解失誤,該斷句而未斷的;相對應(yīng)的句式需斷句而沒有斷的;因?qū)渥咏Y(jié)構(gòu)成分理解有誤,該斷而未斷的;對于某些語言標(biāo)志作用理解失誤,使得該斷句而未斷的;等等。
面對文言文斷句,總有些同學(xué)不知從何入手,然后就隨便揣測,胡亂斷句。其實,如果與文言文的其他題型相比較,文言文斷句是文言文閱讀里較為簡單的一道題,如果在這一題上拿滿分,就可以提高文言文分?jǐn)?shù),甚至可以拉開與其他考生的距離。
那么,怎樣才能拿到斷句題滿分呢?我們可以考慮以下這幾種方法:
一、根據(jù)文意來斷句
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fù)研讀,了解文意,分析情節(jié)。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把自己能夠確定的地方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斷完之后再通讀全文,進(jìn)行檢查,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認(rèn)真思考,在適當(dāng)?shù)牡胤綌嗑洹?/p>
【示例】用“/”給下面的文言文語段斷句。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解析】通過對上文的通讀,我們就能了解大概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問宋弘,了解男方的態(tài)度?;玖私馕亩蔚拇笠庵?,便可按照從大到小,逐層、逐句標(biāo)點。
【答案】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二、根據(jù)語法來斷句
同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一樣,古文中的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代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名詞作主語,??稍谇皵嚅_;作賓語,常可在后斷開。謂語多是動詞,主語、謂語與賓語是句子的主干,而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謂語動詞,分析動詞與它前后詞語之間的關(guān)系,就能正確斷句。作謂語帶賓語,一般其后不斷開;若不帶賓語,其后??蓴嚅_。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常見可做主語的有:(1)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下官”“竊”“愚”“賤妾”“婢子”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耍唇裰^第一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才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盎颉毕喈?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dāng)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dāng)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2)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3)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4)方位詞——文言文中常見的方位詞有“東”“西”“南”“北”“上”“下”“內(nèi)”“外”“左”“右”“前”“后”等。方位詞在文言文中常常連用或?qū)τ?,?dāng)它們領(lǐng)起句子時,可用為幫助斷句的標(biāo)志。如《過秦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本渲小澳稀薄拔鳌薄皷|”“北”各領(lǐng)起一個句子。
【示例】用“/”給下面的文言文語段斷句。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鴻門宴》)
【解析】斷句時,首先疏通文意,再關(guān)注陳述對象的變化,抓住名詞,如本語段中的“沛公、張良、范增、項王”,據(jù)此可斷開一些句子;還要關(guān)注動詞的變換,如“坐、侍、目、舉”等,據(jù)此判斷與其關(guān)聯(lián)的主語、賓語,從而斷句。
【答案】 沛公北向坐 / 張良西向侍 / 范增數(shù)目項王 /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項王默然不應(yīng)
三、根據(jù)虛詞來斷句
借助虛詞斷句時,要注意以下幾類虛詞:
①句尾詞?!耙病⒁?、焉、耳、耶、與(歟)、邪(耶)、哉、夫”等后可斷句。
②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嗚呼、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③句首時間詞。如“頃之、俄頃、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俄、有間”等前可斷句。
④疑問語氣詞?!昂?、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⑤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半m、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⑥其他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示例】用“/”給下面的文言文語段斷句。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解析】句首虛詞:夫、則、則、而、而、故;句末虛詞:焉、也。這一段標(biāo)點,可依據(jù)以上虛詞斷開。
【答案】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四、根據(jù)對話來斷句
對話、引文是古文斷句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謂”“道”等為標(biāo)志,找到說話人,一般前后都需斷句,還要注意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雖然在高考卷中憑對話斷句的例子并不多,但關(guān)鍵的時候還是能起到幫助作用的。
注意兩點: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的情況,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
【示例】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答案】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五、根據(jù)句式來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固定句式等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口。
判斷句式:……也;……者 ……也; …… 者也;非……則……;非……必……。
反問句式:不亦 …… 乎、何…… 之有、安……哉(也)、孰與…… 乎、豈…… 哉、奈何 ……乎。
固定結(jié)構(gòu):如……何?孰若…… ?奈…… 何?得無…… 乎,無乃 …… 乎,況 …… 乎,何以…… 為?
固定詞組:“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 “何以”“于是”“然則”。
【示例】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鴻門宴》)
【答案】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
六、根據(jù)修辭來斷句
文言文是很講究修辭技巧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1)比喻斷句 比喻詞往往是比喻句的重要標(biāo)志。斷句時,先判斷出比喻詞,然后找出與之相關(guān)的前后句子。例如《呂氏春秋·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藥,病萬變,藥亦萬變?!本渲小捌┲?,”領(lǐng)起比喻句“譬之若良藥”,是鮮明的比喻句標(biāo)志。
(2)對比斷句 對比論述多出現(xiàn)在古代論說文中,根據(jù)對比句的起止可以斷句。例如《勸學(xué)》“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頂真斷句 頂真也叫“聯(lián)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一句開頭的詞語(這個詞語一般是名詞或代詞),首尾蟬聯(lián)的修辭手法。根據(jù)這種特點,斷句時要在蟬聯(lián)的相同詞語間斷開。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重復(fù)斷句 文言文中重復(fù)的修辭手法有詞語重復(fù)、短語和句子重復(fù)以及句式重復(fù)幾種情況,這是斷句的標(biāo)志之一。斷句時,先找到重復(fù)的部分,然后找到前后與之相關(guān)的詞語或句子,斷出完整的句子。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5)排比斷句 排比句有幾個特點:句子結(jié)構(gòu)相同;每句字?jǐn)?shù)大體相等;常使用一些相同的虛詞或重復(fù)的詞語。依照這些特點可以斷句。如《孟子·公孫丑上》:“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睌喑雠疟染浜?,可以再在每句內(nèi)細(xì)斷。
(6)對偶斷句 古文中對偶句使用很多,而且用法靈活。往往重復(fù)使用幾個虛詞,內(nèi)容相對,甚至詞語相對。斷句時,可以先把對偶句標(biāo)出來,再去尋求其他句子的起止。如《勸學(xué)》:“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贝司渲邢葮?biāo)出對偶句,然后再根據(jù)“者”“也”“矣”等標(biāo)志細(xì)斷。
【示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答案】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七、根據(jù)總分來斷句
依據(jù)總分關(guān)系或分總關(guān)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jìn)行斷句。
【示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
【答案】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八、根據(jù)常識來斷句
正確斷句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職、科舉、宗法、稱謂、避諱等,若出現(xiàn)人名、字號、時間、地點、年號、官職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專用詞,可借助這些專用詞進(jìn)行斷句,斷句時不要把它們斷開了。
例如:楚熊通怒曰/……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史記·楚世家》)其中“乃自立為武王”為錯誤的斷句?!拔渫酢蹦耸侵u號,古代帝王諸侯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叫做謚或謚號。帶褒義的有“文”、“武”等,帶貶義的有“厲”、“幽”等。熊通不是自封為武王,是死后才被尊稱為“武王”的。所以“乃自立”后邊應(yīng)該斷開,即“乃自立/為武王”。
另外,題目做完后,還應(yīng)該做一些檢查,通讀一遍,看看斷句后的字句意思是否講得通,內(nèi)容是否合理,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斷錯。
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斷句應(yīng)該是“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
當(dāng)然,上述這些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yīng)該綜合運用,多管齊下,才能奏效。接下來我們以今年的高考題為例,運用以上技巧去斷句。
【例1】(2018年全國Ⅰ卷)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解析】把斷句的這句話放進(jìn)文章整體理解,綜合技巧,用排除法來做,最后確定選項后,需要通讀,驗證。首先找出四個選項的第一個不同點為“芝坐爽/下獄”或者“芝坐爽下獄”,然后對其進(jìn)行分析,“芝坐爽下獄”,由“坐”字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連坐”“被牽連”,魯芝因為曹爽被牽連而下獄,句意完整,之間不用斷開,排除AD;接著看第二個不同點“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或“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口不訟直”和“志不茍免”句式對稱,排除B,故選C。另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爽”“芝”“宣帝”這幾個名詞作主語,前面要斷開,“之”作“嘉”的賓語,其后面要斷開。“遂”“而”作句中的連詞,前面要斷開,“俄而”是表時間的,前面要斷開。
【答案】C 。
【譯文】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沒有聽取魯芝的意見,于是束手就擒。魯芝也因為曹爽被牽連而下獄,判處死刑,但他始終凜然不阿,始終不改堅貞的氣節(jié)。宣帝嘉獎他,于是赦免了他而并沒有誅殺他。不久,起用為并州刺史。
【例2】(2018年全國Ⅱ卷)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B.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C.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D.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解析】把斷句的這句話放進(jìn)文章整體理解,綜合技巧,用排除法來做,最后確定選項后,需要通讀,驗證。首先找出四個選項的第一個不同點為“渙少好俠/尚氣力”或“渙少/好俠尚氣力”,“好俠”是“渙” 的謂語,不能斷開,排除CD,接著看第二個不同點“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或“/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我們可以看到“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句式相同,不能從中間斷開,排除A,故選B。此外,“廣漢郪人也”為判斷句,在“也”字后要斷開?!案浮薄皽o”作主語,前要斷開?!吧袣饬Α薄岸厝鍖W(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舉大義”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句式一致,在適當(dāng)位置要斷開?!巴怼北頃r間,在前面要斷開。
【答案】B。
【譯文】王渙字稚子,是廣漢郪縣人。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王渙年少時喜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崇尚力氣和武藝,與強悍輕捷的少年交往頻繁。后來才改變了自己的志向,鉆研儒學(xué),學(xué)習(xí)《尚書》,研讀律令,大體明曉了這些書典的主要旨義。
【例3】(2018年全國Ⅲ卷)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B.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C.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D.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解析】把斷句的這句話放進(jìn)文章整體理解,綜合技巧,用排除法來做,最后確定選項后,需要通讀,驗證。首先找出四個選項的第一個不同點為“以父仲淹蔭”或“以父仲淹/蔭”,由句子的意思可以推斷,“以父仲淹蔭”,是因父親范仲淹的恩蔭,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接著看第二個不同點“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或“永昭陵建/京西轉(zhuǎn)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永昭陵”是指皇帝的墳?zāi)?,“建”是指“興建”,“永昭陵建”句意已經(jīng)完整,后面可以斷開?!熬┪鬓D(zhuǎn)運使”是官名,不能作“建”的賓語,只能作下句的主語,要在其前面斷開,故選D。此外,“永安縣”是官職名稱,在它后面要斷開?!蔼殹笔恰爸挥小保呛D(zhuǎn)折意味的連詞,在其前面要斷開。
【答案】D。
【譯文】范純禮字彝叟,因父親范仲淹的恩蔭,擔(dān)任陵臺令和永安縣令。永昭陵興建,京西轉(zhuǎn)運使把木材、石料、磚和工匠役徒攤派給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
從以上高考題來看,斷句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你掌握了技巧,高考斷句不再難。接下來請試試用這些技巧去做做今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題。
【學(xué)以致用】
1.(2018年天津卷)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 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B. 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C. 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D. 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2.(2018年浙江卷)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洹?/p>
世 人 見 太 初 官 職 不 能 動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訐 有 疵 病 者 所 惡 聞 雖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棄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兩 卷
3.(2018年江蘇卷)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jǐn)嗑?。(?處)
海 秋 心 跡 盡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
【學(xué)以致用】參考答案:
1.(2018年天津卷)【答案】A。
【解析】“汀風(fēng)春”“溪月秋”“賓友集”都是主謂式結(jié)構(gòu),“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是對稱句式,后面的“舟棹徐動觴詠半酣”也可從主謂式句式上來判斷,應(yīng)該是“舟棹徐動/觴詠半酣”,所以選A。
【譯文】每到春風(fēng)吹綠汀洲,秋月映照溪水,鮮花盛開、百鳥歌唱的早晨,蓮花吐艷、流水飄香的傍晚,賓客朋友聚集,歌聲樂聲響起,船槳慢慢劃動,飲酒詠詩接近興奮時,飄飄忽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2.(2018年浙江卷)【解析】考生首先要結(jié)合上下文,疏通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標(biāo)志,如句式特點等,也可以根據(jù)句子的主謂賓來加以斷句。還可以根據(jù)標(biāo)志性副詞斷開,如“又”表并列,“雖”表假設(shè),“故”表結(jié)論,要在它們的前面斷句?!岸嘀赣摗笔恰捌湮摹钡闹^語,“有疵病者”作下句的主語,在“多指訐”和“有疵病者”中間斷開?!捌湮摹笔恰暗谩钡馁e語,在其后面斷開?!坝唷弊髦髡Z,在其前面斷開。
【答案】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
【譯文】當(dāng)世的人看顏太初的官職不能撼動別人,文章又多愛指摘攻訐,那些有缺點毛病的人就很厭惡看他的言論,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視,所以丟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兩卷顏太初的書。
3.(2018年江蘇卷)【解析】“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這段話是說作者的全部心靈與人格都真實無飾地表現(xiàn)于詩中,從而達(dá)到詩如其人,人詩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詞、代詞,如“海秋”“心跡”“是”,然后利用語法關(guān)系以及對稱的句式進(jìn)行斷句,這一文段其實是一個總分句,第一句先總說“海秋心跡盡在是”,后面列舉幾種情況,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這幾個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斷起來就極為簡單。
【答案】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競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譯文】湯海秋內(nèi)心的真實情況都在這詩集中,想說的話、不想說最終不能說的話、不想說最終沒有說的話以及本不說請求其說的話等都在這詩中。
責(zé)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