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考情梳理
根據(jù)近年來高考試題分析,對文言語句的理解和翻譯能力的考查,主要命題形式為主觀題。考查方式為給出出自文中的幾個句子,要求考生將其翻譯成規(guī)范明白的現(xiàn)代漢語。語句的長度大多在24—30字之間。從語句類型上看,用以考查的句子主要為陳述句,或用客觀敘述的方式交代人物的事跡,或用對話的形式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質(zhì)等,多為中等難度。所選的句子里往往有幾個對整個句意理解有影響的實詞、虛詞,特別是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等,有時也會涉及到某種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考的有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省略句等,這些都是主要采分點。翻譯句子一般要求直譯,特殊情況下實在不便直譯的可適當(dāng)意譯。此題的評分依據(jù)大致是:每句中關(guān)鍵的實詞虛詞占3分左右,句意通順(包括特殊句式的翻譯)占2分左右。
★真題示例
例1.(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魯芝字世英,扶風(fēng)■人也。世有名德,為西州豪族。父為郭■所害,芝襁褓流離,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墳籍??づe上計吏,州辟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舉孝廉,除郎中。后拜騎都尉、參軍事、行安南太守,遷尚書郎。曹真出督關(guān)右,又參大司馬軍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驃騎軍事,轉(zhuǎn)天水太守??む徲谑瘢瑪?shù)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zhèn)衛(wèi),更造城市,數(shù)年間舊境悉復(fù)。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闕獻書,乞留芝。魏明帝許焉。曹爽輔政,引為司馬。芝屢有讜言嘉謀,爽弗能納。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guān),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fù)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誕平,遷大尚書,掌刑理。武帝踐祚,轉(zhuǎn)鎮(zhèn)東將軍,進爵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zé)o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芝以年及懸車,告老遜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為光祿大夫,位特進,給吏卒,門施行馬。羊祜為車騎將軍,乃以位讓芝,曰:“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華發(fā),以禮終始,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從。其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為舉哀,謚曰貞,賜塋田百畝。
(節(jié)選自《晉書·魯芝傳》)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zé)o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此題的兩個句子比較典型,采分點主要包括實詞、虛詞和句式三類。其中實詞又包括單音節(jié)實詞如“履”和雙音節(jié)實詞“以為”等;虛詞如“以”“素”等,句式主要考查省略句式和倒裝句,省略句如“以為先驅(qū)”應(yīng)為“以(之)為先驅(qū)”、 “為作屋五十間”應(yīng)為“為(之)作屋五十間”; 倒裝句如“作屋五十間”應(yīng)為“作五十間屋”等。
兩個句子的字數(shù)都在24字左右,長短適中。從句子包含的知識點來看,既有實詞,也有虛詞,還有固定句式,實詞又分單音節(jié)實詞和雙音節(jié)實詞,句式包括省略句式和倒裝句,考查的范圍較大。采分點布局合理,難度適當(dāng),選句科學(xué),區(qū)分度合理。
第(1)句中的實詞“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意為“作為”;虛詞“以”是“憑借”的意思。第(2)句中的實詞“履”,指“步履”,引申為“行為”;虛詞“以”譯為“因為”,多義詞“素”此為“一向”;倒裝句“作屋五十間”翻譯時數(shù)量詞提前,應(yīng)譯作“建造五十間房屋”。
答案:(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lǐng)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
(2)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
例2.(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shù)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xué)習(xí)《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dāng)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fēng)聲大行,入為大司農(nóng)。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寵頓首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薄鐔顯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钡鄞髳?,渙由此顯名。州舉茂才,除溫令??h多奸滑,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nèi)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fēng)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shù)發(fā)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醊以千數(shù)。渙喪西歸,道經(jīng)弘農(nóng),民庶皆設(shè)盤案于路。吏問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鈔,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風(fēng)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于太山太守。
(選自《后漢書·王渙列傳》)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
(2)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風(fēng)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本題兩個句子的采分點主要包括實詞、虛詞和句式三類。其中實詞主要包括多義詞如“薦”“獄”、詞類活用“弦歌”等,虛詞如“而”等;句式主要考查狀語后置句“為立祠安陽亭西”“ 威風(fēng)猛于渙”等。
兩個句子的字數(shù)在23字左右,符合高考試題的基本要求。兩句中包含的知識點,既有實詞、虛詞,也有特殊句式,實詞又分多義詞和詞類活用,句式主要考查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狀語后置(兼省句,考查的范圍較大,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采分點布局勻稱,容量適當(dāng)。
第(1)句中的實詞“薦”, 祭祀;“弦歌”,名詞活用為動詞,譯作“奏樂歌詠”。特殊句式為立祠安陽亭西””是狀語后置兼省略,本為“為(之)立祠(于)安陽亭西”,翻譯為“為他在安陽亭西建造祠堂”。第(2)句中的實詞“獄”為多義詞,案件;虛詞“而”表轉(zhuǎn)折,可譯為“然而、但、卻”。特殊句式“威風(fēng)猛于渙”是狀語后置應(yīng)為“威風(fēng)于渙猛”,可譯作“聲威比王渙勇猛”。
答案:(1)百姓思念王渙恩德,為他在安陽亭西建造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
(2)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比王渙勇猛,而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
★技法點撥
從宏觀上說,文言文翻譯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靶拧薄斑_”“雅”最初是由我國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fù)提出的,他在《天演論》“譯例言”中講道:“譯事三難:信、達、雅?!?/p>
所謂“信”,就是必須準確、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不能以翻譯者本人的意思來改變或替代原文的意思。這是古文今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標準。為了做到“信”,必須正確理解原文,真正讀懂讀通,搞清原文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和每一種語法現(xiàn)象。如《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比绻选拔岬眯质轮弊g成“我要像哥哥一樣侍奉他”就是不準確的。“兄”在原句中是名詞活用為狀語,表示待人的態(tài)度,如譯成“像哥哥一樣”,表義就可能產(chǎn)生分歧:劉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還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須譯成“像對待哥哥一樣”,“對待” 二字不可少。
所謂“達”,就是譯文必須通順、曉暢,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語言表述。這也是古文今譯的基本標準。為了做到“達”,必須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認真組織詞句進行翻譯。如《戰(zhàn)國策·趙策》:“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如果把這句話譯成“鄂侯爭這件事很急,辯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做成了干肉”,譯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為它對每個詞的翻譯和對句子內(nèi)容的理解基本正確,但沒有做到“達”,因為譯文在表達上還不很規(guī)范?!盃幹薄薄氨嬷病敝械摹盃帯薄氨妗笔莿釉~謂語,“之”是賓語,“急”“疾”是補語。這種句型,翻譯時最好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爭之急,辨之疾”是互文,可合在一起譯成“這件事(同紂王)爭辯得很厲害”;“脯”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故脯鄂侯”應(yīng)譯成“所以(紂王)就把鄂侯殺了,將尸體做成肉干”。
所謂“雅”,就是在“信”“達”的基礎(chǔ)上,講究修辭文采,使譯文的語言典雅優(yōu)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語體風(fēng)格?!把拧笔欠g的最高要求,最高標準,也是最高境界。
文言文翻譯的情況比較復(fù)雜, 除了宏觀上掌握基本原則外,還要在微觀上掌握一些具體的基本方法,做到點點落實。
一、圈定實詞
要在初步把握句意的基礎(chǔ)上,圈畫出句中的重要實詞,做到字字落實。
1.“審”出關(guān)鍵實詞。文言文翻譯,也要有審題意識。所謂“審題”,指的是一審語境,即該句的外部語言環(huán)境(上下文)和內(nèi)部語言環(huán)境(句意重點和句間關(guān)系);二審采分點,看哪幾個詞可作為采分點。判斷重要實詞,一從詞性上看,首先是動詞,其次是形容詞、名詞和代詞;二從頻率上看,120個常用實詞和其他常用實詞(以課本出現(xiàn)的居多)常作為采分點;三從特殊性上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如“妻子”“前進”)、偏義復(fù)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5類詞通常為重要實詞,繁難、生僻的字詞也可能是重要實詞。
上述幾類詞語,一旦確認,就要用符號(如著重號、雙實線)標出,以便在翻譯中落實。
2.“譯”準關(guān)鍵實詞。
(1)通假字——本字本義。一要依據(jù)事理判別本字:按照這個字的本義或常用義解釋時,如果感到不合事理,就應(yīng)該意識到這個字可能是通假字。如“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中的“直”字,如果譯作“不彎曲”顯然不通順,就要意識到“直”是“值”的通假。二要依據(jù)類型推斷本義:意識到通假后,就要推斷其本字應(yīng)該是哪一個字,然后再確定其意義。常見通假有“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獲;“近音代替”,如“縣”通“懸”,懸掛;“其他代替”,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 》)三句句式相同,“知”“行”“德”“而”應(yīng)為同一類詞語,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故而應(yīng)意識到“而”通“耐”即“能耐”。
(2)一詞多義——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非常普遍,有的詞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對于一詞多義,要根據(jù)語境確定它的準確意義,做出確切的解釋。如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的“每食輒弦歌而薦之”“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中的“薦”,有“獸類吃的草”、“草席”、“進獻”、“祭祀”、“舉薦”、“頻繁”等意,此處為“祭祀”意;“獄”有“監(jiān)獄”、“刑罰”、“獄卒”、“案件”等意,結(jié)合語境,此處譯作“案件”才符合上下文意。
(3)詞類活用——語法判斷。詞類活用是命題者特別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之一。翻譯句子時,如果碰到詞類活用,可以根據(jù)語法準確判斷其意: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為動詞,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中的“面”“目”活用為動詞“面對”、“看到”;“而”之前或之后的名詞或用為動詞,如“客逾庖而宴”(《項脊軒志》)中,“宴”活用為動詞“吃飯”;“之”字前、“所”字后或副詞后的名詞比活用為動詞,如“范増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中,“目”活用為“用眼看”;代詞前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甚善,名我固當(dāng)”(《種樹郭橐駝傳》)中“名”活用為“取名”。
(4)古今異義——區(qū)別拆分。古今異義通常有兩種情況:單音節(jié)詞和雙音節(jié)詞。對于單音節(jié)詞,重在區(qū)別同形異義詞,如“走”“金”“窮”“銜”等,翻譯時要把古今義區(qū)別開來,不可以今釋古。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一句中的“鮮”“克”,在文言文中常譯作“少”、“能夠”,與今義“新鮮”“克服”大相徑庭。對于雙音節(jié)詞,重在拆分同形異義詞,如“妻子”“地方”“故事”“其實”等,一般要把它們拆成兩個詞解釋。
二、畫出虛詞
在文言文中,“虛詞”不“虛”。虛詞除表明句子結(jié)構(gòu)或表達某種語氣外,有時還具有實詞性質(zhì)。所以,在翻譯時碰到虛詞,除了辨明語法作用外,還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虛、實義,保證把“實義”譯準確。
1. 高頻虛詞:區(qū)分多義,確保翻譯到位。所謂“高頻虛詞”,是指在翻譯中被設(shè)為采分點頻率較高的虛詞,如“以”“其”“因”“乃”四個。“以”考查的頻率最高,在具體語境中,要抓住三個多義項:①譯作介詞,如“用”“把”“根據(jù)”“憑借”等;②譯作連詞,如“因為”等;③譯作實詞義,如“認為”“率領(lǐng)”等。頻率次之的是“其”,常見的有兩個多義項:①指代義,譯作“那”“那些”,活用為第一人稱“我”“自己”;②語氣副詞義,如表示推測的“大概”,表示反問的“難道”,表示期許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還是”等。“因”主要考查辨別“于是(就)”“趁機”“通過”“用來”等義項?!澳恕敝饕疾檎Z境中“于是”“才”“竟然(卻)”三個義項的辨析。
2. 可譯可不譯的虛詞:當(dāng)譯則譯,不當(dāng)譯則刪。有些虛詞兼有結(jié)構(gòu)或語氣助詞和其他詞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結(jié)構(gòu)、語氣助詞詞性義一般情況下皆可不譯,但不能把其他詞性義當(dāng)作助詞而不譯。如“焉”,作為句中或句末語氣助詞(虛義)可不譯,放在動詞后面作代詞或兼詞(實義)必須譯,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ā墩撜Z》)中,“焉”作兼詞,譯為“在其中”。
3. 特殊虛詞:詞義固定,固定翻譯。特殊虛詞主要包括兩類:①固定虛詞,兩個字不能拆開硬譯,如“所以”“無乃”“奈何”“無以”“是以”等。②兼詞,一個詞當(dāng)成兩個詞用,譯時可按兩個詞翻譯,如“焉(于此)”“諸(之于)”“盍(何不)”等。
三、辨明句式
文言文翻譯時,四種句式常常作為采分點。如果遇到這幾種句式,務(wù)必按要求翻譯,否則就會造成失分。
1. 判斷句——譯出“是”或“不是”。判斷句分為有標志和無標志兩種。有標志的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標志性詞語有“……者,……也”、“……,……也”、“……者,……”“……者也”等。另有副詞“乃、則、皆、非”和動詞“為”表判斷,如“此皆良實”(《出師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無標志的如“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譯作“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2. 被動句——譯出“被”。被動句的標志性詞語比較多,常見的有四類:①“為”“為……所……”“……為所……”,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重為鄉(xiāng)黨所笑”(《報任少卿書》)等;②“于”“受……于……”,如“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③“見”“見……于……”,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被”,如“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無論哪一種,都必須譯出“被”字。
3. 省略句——補出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xiàn)象比較突出,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如謂語),也經(jīng)常被省略。翻譯時,省略的成分要補出,確保語意連貫。常見的成分省略有:①主語省略。包括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對話省,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②謂語省略。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多歧亡羊》)。③賓語省略。包括省略動詞賓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介詞賓語,如“為立祠安陽亭西”(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應(yīng)為“為(之)立祠安陽亭西”。④介詞省略。如“為立祠安陽亭西”(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應(yīng)為“為立祠(于)安陽亭西”。
4. 倒裝句——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的語法習(xí)慣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詞序上,出現(xiàn)很多特殊句式——倒裝句。翻譯時一定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對語序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
(1)賓語前置。賓語放在謂語之前,翻譯時謂語和賓語要調(diào)換順序。如代詞作賓語:“沛公安在?”(《鴻門宴》);借助“之”字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固定句式:“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賢令》)。
(2)狀語后置。介賓短語作狀語,常常將狀語放在謂語之后,翻譯時狀語要放在謂語之前。如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威風(fēng)猛于渙”,介賓短語“于渙”放在謂語“猛”后,翻譯時應(yīng)調(diào)整為“威風(fēng)于渙猛”。再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臾之地”(《觸龍說趙太后》),“以膏臾之地”作狀語后置了,翻譯時應(yīng)為“而以膏臾之地封之”,譯作“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
(3)謂語前置。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diào)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翻譯時要先主語后謂語。
(4)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定語有時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稱之為“定語后置”。如“計未定,求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報秦者”修飾限制“使”,為定語,翻譯時要提前,譯作“尋求可以通報秦國的人”;再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雜說四·馬說》)中,“千里”作“馬”的定語,應(yīng)譯為“日行千里的馬”。
明確了以上字、詞、句特點和翻譯要求,再把句子還原到文本中進行合理地增刪,即靈活增加補充那些省略的成分,刪去無需翻譯也不能保留的虛詞,合理地調(diào)整語序,就可以準確翻譯了。
以下翻譯口訣更易于誦記: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句不離段,詞不離句。一般情況,盡量直譯。忠實原文,不違原意。實詞虛詞,隨文釋義。實詞活用,結(jié)合全句。常見虛詞,因句而異。人名地名,不必翻譯。官職稱謂,原貌不易。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根據(jù)句式,調(diào)整語序。跳躍句子,補出本意。語意勾連,貫通一氣。遇到難句,更需心細。照顧前文,聯(lián)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確保順暢,合乎邏輯。
★專項訓(xùn)練
1. 將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遼鎮(zhèn)邊長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鄰敵。官軍七萬二千,月給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馬則冬春給料,月折銀一錢八分,即歲稔不足支數(shù)日。自嘉靖戊午大饑,士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撫王之誥、魏學(xué)曾相繼綏輯,未復(fù)全盛之半。繼以荒旱,餓莩枕籍。學(xué)顏首請振恤,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黜懦將數(shù)人,創(chuàng)陽堡以通兩河,移游擊于正安堡以衛(wèi)鎮(zhèn)城,戰(zhàn)守具悉就經(jīng)畫。
(1)繼以荒旱,餓莩枕籍。學(xué)顏首請振恤,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黜懦將數(shù)人,創(chuàng)陽堡以通兩河,移游擊于正安堡以衛(wèi)鎮(zhèn)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將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德言晚年尤篤志于學(xué),自晝達夜,略無休倦。每欲開《五經(jīng)》,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時高宗為晉王,詔德言授經(jīng)講業(yè)。及升春宮,仍兼侍讀。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于顏、閔之才,不終其壽;游、夏之德,不逮其學(xué)。 惟卿幼挺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jīng)》。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臥振高風(fēng)。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
(1)每欲開《五經(jīng)》,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升春宮,仍兼侍讀。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臥振高風(fē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將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diào),居官無淹歲。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練兵。詔征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wù)。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于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于北。”遂筑敵臺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xié)理戎政。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
(1)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diào),居官無淹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于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于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將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忬才本通敏,帝甚眷之。其驟拜都御史,及屢更督撫也,皆帝特簡,所建請無不從。為總督數(shù)以敗聞,由是漸失寵。既有言不練主兵者,益大恚,謂:“忬怠事,負我。”嵩雅不悅忬。而忬子世貞復(fù)用口語積失歡于嵩子世蕃。嚴氏客又數(shù)以世貞家瑣事構(gòu)于嵩父子。楊繼盛之死,世貞又經(jīng)紀其喪,嵩父子大恨。灤河變聞,遂得行其計。穆宗即位,世貞與弟世懋伏闕訟冤。復(fù)故官,予恤。
(1)忬才本通敏,帝甚眷之。其驟拜都御史,及屢更督撫也,皆帝特簡,所建請無不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嵩雅不悅忬。而忬子世貞復(fù)用口語積失歡于嵩子世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將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從英征而番,又從征云南,從平江西寇,皆先登。積功授后軍都督府僉事。嘗命錄烈山囚,又命鞫叛黨于蔚州,所開釋各數(shù)百人。洪武二十七年冬,阿資復(fù)叛,與何福討之。春曰:“此賊積年逋誅者,以與諸土酋姻婭,輾轉(zhuǎn)亡匿。今悉發(fā)諸酋從軍,縻系之,而多設(shè)營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彼熠呍街?,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誘賊,縱擊大敗之。阿資亡山谷中,春陰結(jié)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樹壘斷其糧道。賊困甚。已,出不意搗其巢,遂擒阿資。
(1)嘗命錄烈山囚,又命鞫叛黨于蔚州,所開釋各數(shù)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趨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誘賊,縱擊大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資亡山谷中,春陰結(jié)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樹壘斷其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及參考答案
1. 解析:(1)句的采分點有:實詞“莩”通“殍”,餓死的人;“枕籍”,縱橫交錯地躺在一起。虛詞“以”,由于;詞類活用,“流移”,流亡遷徙的百姓。(2)句的采分點有:實詞“黜”,罷免。虛詞“以”,用來,表目的。詞類活用“游擊”,游擊巡邏之軍。
參考答案:(1)接著由于饑荒、旱災(zāi),餓死的人很多。張學(xué)顏首先請求救濟,充實軍隊,召回流亡遷徙的百姓,整修兵器。
(2)罷免幾個懦弱的將領(lǐng),創(chuàng)建平陽堡來溝通兩河,把游擊巡邏之軍遷移到正安堡來保衛(wèi)鎮(zhèn)城。
譯文:遼東鎮(zhèn)邊界長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與敵人相鄰。官兵七萬二千人,每月供給大米一石,折合銀子二錢五分,馬匹冬天、春天供給草料,每月折合銀子一錢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夠維持幾天。從嘉靖戊午年大饑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撫王之誥、魏學(xué)曾相繼安撫集聚,沒有恢復(fù)全盛時期的一半。接著由于饑荒、旱災(zāi),餓死的人很多。張學(xué)顏首先請求救濟,充實軍隊,召回流亡遷徙的百姓,整修兵器。罷免幾個懦弱的將領(lǐng),創(chuàng)建平陽堡來溝通兩河,把游擊巡邏之軍遷移到正安堡來保衛(wèi)鎮(zhèn)城,進攻守衛(wèi)的器械全部加以經(jīng)營謀劃。
2. 解析:(1)句的采分點有:實詞“盥”,洗手;“濯”,洗腳;“危”,端正,正直。(2)句的采分點有:古今異義詞“妻子”,妻子和兒女;實詞“候間”,利用空隙;固定句式“無乃……乎”,譯為“恐怕會……吧”。(3)句的采分點有:實詞“春宮”,古時太子居住的宮室,也借指太子;“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虛詞“尋”,不久。(4)句的采分點有:實詞“年齒”,年齡;“冀”,希望;“臥”,隱居。賓語前置“何恃”,應(yīng)為“恃何”,依靠誰。(5)句的采分點有:實詞“令問”“令望”都是敬詞,您的的聲名、您的威望;固定句式“何其……”,多么……;“何以……”,還有什么……。
參考答案:(1)每要翻開《五經(jīng)》,必須先整肅衣帶洗手洗足,端坐來面對它。
(2)妻子和兒女趁空閑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恐怕會很辛苦吧?”
(3)等高宗晉升為太子,仍然兼任侍讀。不久因為年老,請求辭職歸家,太宗不批準。
(4)你年事已高,文教將依靠誰呢!朕希望于您還才干德正盛,隱居也能使高尚的風(fēng)氣振興。
(5)您的的聲名和威望,是多么的美好??!想到您已經(jīng)疲憊衰老,我還能有什么話可說的呢!”
譯文: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學(xué)習(xí),從早到晚,毫無休息和倦怠。每要翻開《五經(jīng)》,必須先整肅衣帶洗手洗足,端坐來面對它。妻子和兒女趁空閑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恐怕會很辛苦吧?”當(dāng)時唐高宗還是晉王,下詔讓蕭德言傳授講讀經(jīng)史。等高宗晉升為太子,仍然兼任侍讀。不久因為年老,請求辭職歸家,太宗不批準。又給他寫信說:“朕遍觀前朝,詳細地看了群儒的事跡,達到顏回、閔損才干的人,不能長壽;達到子游、子夏德行的人,比不上他們的學(xué)識。只有你幼年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獲得美好的贊譽。放下帷幕關(guān)閉門戶地讀書,囊括了《六經(jīng)》。近年以來,天下無事,正想要建立禮樂制度,停止武教,振興文教。你年事已高,文教將依靠誰呢!朕希望于您還才干德正盛,隱居也能使高尚的風(fēng)氣振興。您的聲名和威望,是多么的美好??!想到您已經(jīng)疲憊衰老,我還能有什么話可說的呢!”
3. 解析:(1)句的采分點有:實詞“居官”,擔(dān)任官職;“淹”,滯留;虛詞“輒”,就;省略句“倚以辦賊”應(yīng)增補為“倚(之)以辦賊”。(2)句的采分點有:重要實詞:壁,營壘。詞類活用,“秣”“厲”,名詞用作動詞,喂飽、磨利;“堅”“清”,使動用法,使……堅、使……清;介賓短語后置:“宜于南”“宜于北”應(yīng)調(diào)整為“于南宜”“于北宜”。(3)句的采分點有:實詞“會”,適逢;“益”,增加;“飭”,整治,整頓。
參考答案:(1)譚綸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來對付倭寇,遇到緊急情況就調(diào)動他們,他擔(dān)任官職沒有滿一年的。
(2)喂飽戰(zhàn)馬,磨利兵器,較量勝負于呼吸之間的方法,在南方適宜;加固營壘,疏散人口、財物,制服侵犯之?dāng)车姆椒?,在北方適宜。
(3)適逢御敵臺修成,增招募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境防備大加整治,敵人不敢入侵。
譯文:譚綸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來對付倭寇,遇到緊急情況就調(diào)動他們,他擔(dān)任官職沒有滿一年的。等到南部倭寇大致平定后,邊關(guān)的禍患卻沒有停止。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奏請征召譚綸訓(xùn)練兵馬。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務(wù)。譚綸剛剛上任,在關(guān)塞巡視,對身邊的將領(lǐng)說:“喂飽戰(zhàn)馬,磨利兵器,較量勝負于呼吸之間的方法,在南方適宜;加固營壘,疏散人口、財物,制服侵犯之?dāng)车姆椒?,在北方適宜?!庇谑切拗巳Ф鄠€屯兵御敵臺,從居庸關(guān)到山海關(guān),控制著要害地區(qū)。譚綸被召到京城擔(dān)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協(xié)助處理軍務(wù),適逢御敵臺修成,增招募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境防備大加整治,敵人不敢入侵。
4. 解析:(1)句的采分點有:實詞“眷”,器重;“拜”,授予官職,任命;“簡”,選拔,選擇。(2)句的采分點有:多義詞“雅”,平素,向來;“用”,此作虛詞,因為;“口語”,口舌之事;實詞“失歡”,得罪。
參考答案:(1)王忬的才華原本通達銳敏,皇帝很器重他。他驟然被任命為都御史和屢次更遷督撫,都是皇帝特別提拔的,他的建議請求皇帝沒有不聽從的。
(2)嚴嵩向來不喜歡王忬。而王忬的兒子王世貞又因口舌之事得罪嚴嵩的兒子嚴世蕃。
譯文:王忬的才華原本通達銳敏,皇帝很器重他。他驟然被任命為都御史和屢次更遷督撫,都是皇帝特別提拔的,他的建議請求皇帝沒有不聽從的。但在做總督時多次失敗,因此逐漸失寵。既而有人說他不練主兵,皇帝更加憤怒,說:“王忬做事怠慢,有負于我。”嚴嵩向來不喜歡王忬。而王忬的兒子王世貞又因口舌之事得罪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嚴氏的客卿又多次用王世貞家的瑣事在嚴嵩父子面前陷害王忬一家。楊繼盛死后,王世貞又為其操辦喪事,嚴嵩父子更恨他們。灤河事變后,嚴嵩父子得以行使他們的詭計。穆宗即位,王世貞和弟弟王世懋伏在宮闕前訟訴冤屈。于是皇帝恢復(fù)王忬原職,并對他們進行撫恤。
5. 解析:(1)句的采分點有:實詞“錄”,審查;“鞫”,審訊;“開釋”,釋放。介賓短語后置“鞫叛黨于蔚州”語序應(yīng)為“于蔚州鞫叛黨”,譯為“在蔚州審訊叛黨”。(2)句的采分點有:實詞“趨”, 快步走;“羸”,瘦弱。狀語后置兼省略句“伏精兵道左”,應(yīng)為“(于)道左伏精兵”,譯為“在路旁埋伏精兵”。(3)句的采分點有:實詞“亡”,逃跑;“陰”, 暗中;“诇”,探聽;“樹壘”,修筑營壘。
參考答案:(1)(皇上)曾命他審查烈山囚犯,又命他在蔚州審訊叛黨,所釋放的各有數(shù)百人。
(2)于是急忙趕往越州,分道迫近城池,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誘賊兵,揮軍攻擊大敗賊兵。
(3)阿資逃進山谷中,沐春暗中結(jié)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修筑營壘斷絕他運糧的道路。
譯文:跟從沐英征討西番,又跟從征討云南,跟從征討平定江西賊,都作先鋒。累積功勞授任后軍都督府僉事?;噬显麑彶榱疑角舴福置谖抵輰徲嵟腰h,所釋放的各有數(shù)百人。洪武二十七年冬,阿資又叛亂,沐春與何福討伐阿資。沐春說:“此賊多年逃避誅罰,憑與各土族酋長有姻親關(guān)系,輾轉(zhuǎn)逃亡藏匿。現(xiàn)在征發(fā)各酋長都從軍,牽制他們,并多設(shè)立營堡,控制他們的出入,投降是必定的?!庇谑羌泵s往越州,分道迫近城池,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誘賊兵,然后揮軍攻擊,大敗賊兵。阿資逃進山谷中,沐春暗中結(jié)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修筑營壘斷絕他運糧的道路。賊兵困窘得很。不久,出其不意直搗其老巢,于是擒獲阿資。
責(zé)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