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毅 ,夏宏麗 ,朱 平 ,劉海峰
(1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226007;2南通市崇川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傳播途徑包括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近年來,隨著性觀念的開放,性傳播途徑已經成為我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性活躍期,對性行為好奇心強,而相關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相對不足[1],容易受到性病、艾滋病的侵害。2011至2015年我國15~24歲大、中專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年均增長率高達35%;截至2016年9月,新增學生HIV病例占全國新增總病例的比例為3.2%,青年學生已成為艾滋病防控的重點人群[2-3]。為了解南通市學生人群中艾滋病疫情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防控策略,對截止至2017年底南通市學生HIV/AIDS病例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中獲取艾滋病網絡直報數據,篩選截止到2017年底南通市累計報告職業(yè)為學生的 HIV/AIDS病例,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年齡、性別、地區(qū)分布等指標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學生HIV/AIDS疫情趨勢 南通市2006年首次發(fā)現和報告HIV/AIDS學生病例,是經過輸血/血制品感染。2006年至2010年期間,每年零散報告1至2例學生病例。2011年起,每年報告病例數開始超過5例,近幾年每年新發(fā)病例超過10例,2017年報告病例14例,相比2011年病例數增長了1.8倍。見表1。
表1 2011-2017年南通市新發(fā)現學生HIV/AIDS病例情況
2.2 地區(qū)分布 截止2017年年底,按照現住址和報告地區(qū)統計,全市累計報告職業(yè)為學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75例,其中艾滋病人16例,死亡2例。崇川區(qū)累計報告的HIV/AIDS學生數最多,共25例,其中艾滋病人5例。2017年全市新發(fā)現的學生HIV/AIDS共14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例,艾滋病病人4例。海門市2017年新發(fā)現的學生HIV/AIDS病例數最多,共4例,其中艾滋病感染者3例,艾滋病人1例。見表2。
表2 南通市各地區(qū)2017年學生艾滋病疫情概況
2.3 基本特征分析 2017年全市新發(fā)現的14例學生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均為男性,文化程度都是大專及以上,年齡16~27歲,其中20~24歲年齡組人數最多,有10例(71.43%);其次為15~19歲年齡組,有3例(21.43%)。傳播途徑以同性傳播為主,有12例例(85.72%)。
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累計75例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男性71例,女性4例,男性比例顯著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以大專及以上為主,占85.33%,其次為高中或中專,占8.00%。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占92.00%,其中同性傳播占78.67%,異性傳播占13.33%。病例被發(fā)現報告時主要集中在20~24歲年齡段,共 52例(69.33%),其次是 15~19歲年齡段,共15例(20.00%)。75例學生HIV/AIDS病例中,目前年齡主要分布在20~24歲組,共35例(46.67%)。見表3。
發(fā)現病例的樣本來源主要是以檢測咨詢(voluntary counseling andtesting,VCT)、其他就診者檢測和無償獻血人員檢測為主。75例病例中,樣本來源構成前三位依次為檢測咨詢25例(33.33%),其他就診者檢測21例(28.00%),無償獻血人員檢測13例(17.33%)。
2.4 病例所在學校地區(qū)分布 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累計發(fā)現和報告的75例學生HIV/AIDS病例中,本市學校的學生有34例(45.33%);本省其他地市學校的學生有27例(36.00%);外省學校的學生有14例(18.67%)。所有學生HIV/AIDS病例分布在全國55所學校中,其中本市學校16所,主要分布在崇川區(qū);本省其他地市的學校25所,主要分布在南京市;其他省和直轄市學校14所,其中湖北省3所,上海市3所。見表4。
表3 南通市2017年學生病例基本特征分析
全國艾滋病疫情監(jiān)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逐漸升高[2]。青年學生既是防艾教育的對象,也是防艾知識的傳播者,有效遏制青年學生中的艾滋病快速蔓延,對全國艾滋病疫情控制至關重要。國家衛(wèi)生部門和教育部門對學生艾滋病疫情高度關注,2015年7月國家衛(wèi)計委、教育部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報制度能夠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從而加強性教育及對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也能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而達到防患于未然以及早發(fā)現早治療的目的。
本次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數據信息真實可靠,能準確反映疫情趨勢。南通市近年來學生HIV/AIDS病例發(fā)現數呈上升狀態(tài),與南京市的研究結果一致[4]。2011—2017年學生病例數占當年病例報告總數的比例先下降再上升,與國內其他地區(qū)的趨勢略有差異[5],這一趨勢與南通市近年HIV/AIDS總體疫情變化相關。學生的病例報告數增加的原因:一方面近年學生發(fā)生高危性行為的比例越來越高,性傳播引起艾滋病疫情的增高;另一方面,艾滋病防治宣傳力度不斷增大,自愿咨詢檢測(VCT)和醫(yī)務人員主動提供艾滋病檢測咨詢(provider-initiated tes-ting and counseling,PITC)工作逐步推進,使包括學生在內的感染者和病人被發(fā)現的概率增大[6]。南通市發(fā)現的學生病例中,本市學校的學生數占45.33%,其余病例來自本省其他地市和外省學校,為避免HIV/AIDS在學校和學生戶籍地之間的相互傳播,需要學校和學生戶籍所在地相關部門共同采取強力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和行為干預。
表4 南通市學生HIV/AIDS病例所在學校地區(qū)分布概況
本研究發(fā)現,學生病例大多數為男性大中專學生,傳播途徑以性傳播尤其是同性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少數幾例小學生病例是由于母嬰傳播或者經血制品傳播引起的。有研究表明,學生病例中同性傳播的比例高于非學生報告病例,并且同性傳播的比例逐年上升[7]。學生人群處于性沖動和活躍期,思想觀念開放,同時容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誘惑,甚至將同性行為作為一種新鮮刺激,特立獨行的事物而勇于嘗試[8]。學生中的男男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往往身份隱蔽,對比較單純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辨別并有效的保護自己。與普通異性性行為相比,男男性行為者安全套使用率較低,容易發(fā)生無保護的肛交和口交,同時絕大多數MSM人群擁有多性伴,使艾滋病在該人群中得以迅速傳播。此外,學生中部分男男性行為者不僅發(fā)生同性性行為,還可能參與臨時性或者商業(yè)性的異性性行為,為艾滋病從MSM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提供“橋梁”作用。因此,高校防艾健康教育重點是男性學生,對男男性行為人群更要重點關注。
本次分析南通市學生病例樣本來源構成發(fā)現,前三位依次為檢測咨詢25例(33.33%),其他就診者檢測 21例(28%),無償獻血人員檢測 13例(17.33%),說明自愿檢測咨詢門診與醫(yī)療機構PITC工作取得成效,是發(fā)現學生病例的主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學生病例一經發(fā)現即為艾滋病,這部分學生的自主檢測意識較差。有研究表明,醫(yī)院檢測及性病門診發(fā)現的病例以晚發(fā)現病例居多[9],晚發(fā)現會導致抗病毒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失敗,而且艾滋病階段的病人機會性感染的危險性較高,增加死亡風險。提示對學生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應以增強性安全意識,促進主動檢測作為干預重點,提高學生病例的早發(fā)現率。南通市學生病例中有17.33%是通過無償獻血檢測發(fā)現的,說明有過高危行為的學生把無償獻血作為免費檢測的一種方式,這種檢測方式還能使他們免于受到歧視,導致近年來無償獻血檢測發(fā)現的學生HIV/AIDS越來越多。目前,全國部分采供血機構仍然在采用HIV抗體檢測方法來篩選獻血者是否感染HIV,“窗口期”時間較長,部分采供血機構已經采取了HIV核酸檢測的方法,大大縮短了“窗口期”,但是也不能完全規(guī)避獻血者處于HIV檢測窗口期風險。所以,不鼓勵青年學生發(fā)生高危性為后立刻去采供血機構進行無償獻血檢測,在引導青年學生踴躍進行無償獻血的同時,要做好艾滋病防治的宣傳工作,發(fā)生高危性行為后應當主動去VCT門診尋求檢測幫助,避免因獻血者HIV檢測窗口期問題引發(fā)的血液傳播風險。
南通市學生群體中艾滋病疫情形勢嚴峻,針對目前學校艾滋病預防工作存在的問題,以下幾點需要特別關注:(1)在中小學以及高校加強性教育,從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科學屬性方面正確認識性行為,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的性觀念、負責任的性行為,這不僅是從長遠角度控制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的根本措施,也為重塑良好社會風氣增添正能量;(2)開展校園防艾活動,要注意改進教育方法,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避免流于形式。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可采用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而對于高校的學生,可采用選修課、專題講座、同伴教育、網絡宣傳、咨詢活動等更豐富的形式進行防艾宣傳教育;(3)學校艾滋病防治活動與當地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有機結合,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參與。衛(wèi)生部門應該積極配合參與學校防艾教育工作,為教育部門提供各類技術支持和服務,為學校提供有關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學習資料,協助培訓防艾教育師資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對學校防艾教育工作實行考核制度,加強檢查督導,對于學校防艾教育檢查結果應該給予通報;(4)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和干預覆蓋率在提高,但是安全套使用率相對較低,存在知識與行為相背離的現象,在廣泛開展行為干預策略的同時,重點應放在危險行為的自控性、安全套獲得的便利性與可及性。男男同性傳播是學生感染HIV的主要傳播途徑,高危人群干預要重點關注男性學生;(5)目前艾滋病歧視現象依然嚴重,在學校疫情通報中要特別注意倫理問題,尊重感染學生的知情同意權、隱私權,嚴禁發(fā)生因隱私泄漏而導致感染學生受到歧視、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況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