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小古文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篇幅較為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文言文。如何在小古文的教學中尋求到突破口,讓小古文教學充滿“文化味”呢?
小古文距今歷史久遠,僅僅琢磨文字,學生很難理解其背后包含的深刻內涵。小古文教學首先就是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單純看文字,這就是一篇月夜下的抒情小散文。但是如果了解蘇軾寫作的背景,內涵就完全不一樣了。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牽連入獄,在獄中關押130多天后被貶至黃州擔任團練副使。身為有罪的官員,蘇軾不得擅自離開黃州,不得簽署公文。此文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所以,《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十分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等。作者“解衣欲睡”之時,因為“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這些“文化味”都隱含在寫作背景之中。
關鍵字詞是小古文的核心所在,也是整篇文章的靈魂。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關鍵字詞品析,讓小古文的“文化味”慢慢凸顯。《記承天寺夜游》的關鍵字詞是“閑人”。何謂“閑人”?什么樣的人才是蘇東坡筆下的“閑人”?我從“月色入戶”“步于中庭”“積水空明”“但少閑人”等四字短語入手,再逐漸過渡到句子的品析,并抓住“閑人”一詞質疑:時間發(fā)生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一天難道月色只進入了蘇軾的家門?他為什么會想到張懷民?他們看到了怎樣的月色?并由此想到了什么?整篇文章,從關鍵字詞切入,再把字詞回歸文本,提煉出關鍵問題,慢慢的,“文化味”就滲透出來了。原來“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之人,閑來無事出來賞月,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色處處都有,卻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賞。同時,“閑人”還包含著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這種復雜的心境,倘若不帶著學生緊扣關鍵字詞學習思考,他們又如何能體味和品析得到?
(作者單位:長沙市華夏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