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強
這是真事。
我在師機關當干事時,中央媒體一位姓張的記者下部隊采訪。負責新聞宣傳的我和報道員小李一起陪同。沒想到,那位報道員因為手機儲存人名的方式引起了那位記者很大的不滿。
那是在采訪回機關的途中。車子開到半路時,張記者突然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了。急急忙忙找半天,未果,便借小李的手機撥了自己的手機號碼。
悲催的一幕出現(xiàn)了!張記者撥了自己的號碼后,發(fā)現(xiàn)在小李的手機號碼簿上竟然顯示為“小張”的稱呼。快50歲的張記者怎么都沒想到,才20歲出頭的小李,竟然當面一口一個稱自己為老師,手機里儲存的卻是“小張”。
“我在你心中還很年輕嗎!”聽到張記者的自嘲,我的這位朋友小李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腳后跟,后悔得恨不得扇自己兩耳光。用他的話說,打死都不會想到張記者會借自己的手機撥其本人的號碼。千年不遇??!
小李一直標榜自己和張記者關系很鐵,這次事件,卻讓張記者心里涼了半截。事后,他意味深長地跟我說,“永遠都不要輕易相信當面尊重你的人。真正尊重的人,是面對你的背影時,依然恭敬如初?!碑斎?,張記者寬宏大量,并沒有在意這樣的小尷尬,但小李的心里疙瘩是徹底打不開了。
說到這兒,我又想到了大學期間一位同學梁小石請輔導員吃飯的往事。本來,梁小石和輔導員關系就挺緊張,請吃飯也只是臨時抱佛腳,有事相求??稍诮Y賬時,梁小石卻發(fā)現(xiàn)錢沒帶夠,就發(fā)信息向哥們求援,“趕緊拿點錢到飯店,請狗日的輔導員吃飯,錢沒帶夠?!?/p>
更為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按完發(fā)送鍵,我的那位同學卻發(fā)現(xiàn)竟然把信息發(fā)給了身旁的輔導員。結果可想而知,惱羞成怒的輔導員拂袖離去。面對輔導員離去的背影,同學梁小石也是一句感嘆:打死自己也不會想到能把信息發(fā)到輔導員手機上??!
兩位朋友“打死都不會想到發(fā)生的事”,結果都一一變成了現(xiàn)實。事實上,確實沒有什么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特別是在得意時一定要小心那些你自認為“不可能”發(fā)生的事。這都告訴人們,尊重的最高境界不是體現(xiàn)在轟轟烈烈的大事之中。有時候,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越是不經(jīng)意的自然流露,越發(fā)見得尊重的可貴。
近日讀一則故事,又驗證了這個道理。
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有一天去游五臺山,走進廟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見他衣履還整潔,儀態(tài)也一般,便招呼一聲:“坐?!庇纸幸宦暎骸安琛!币馑际嵌艘槐话愕牟鑱?。寒暄幾句,知道他是京城來的客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把他領進內(nèi)廳,忙著招呼說:“請坐?!庇址愿赖溃骸芭莶??!币馑际菃为毱阋槐鑱怼?/p>
經(jīng)過細談,當?shù)弥獊碚呤怯忻膶W者、詩文大家、禮部尚書紀曉嵐時,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請上坐?!庇执舐曔汉龋骸芭莺貌?。”他又很快地拿出紙和筆,一定要請紀曉嵐留下墨寶,以光禪院。紀曉嵐提筆,一揮而就,是一副對聯(lián):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尷尬。
別讓張記者把你看死,也別讓你的好朋友與你分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人要真心,做事要細心,人前人后一個樣。這兩顆“心”應該會助你一臂之力。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