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對十九大報告中文化自信的認識

      2018-12-05 14:15:00楊建仁
      北方經貿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民族

      楊建仁,鐘 昕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zhèn)333403)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時代,當今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轉換,中國特色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轉換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也意味著,在人們經濟水平逐漸穩(wěn)定并且穩(wěn)步增長的新時代,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將變得更為重要。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產品與服務相關的消費將會有大幅提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也變得更為重要與緊迫。

      一、文化自信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一個非常精辟的概括: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的應有之意就是要對民族自身的文化有更準確的理解、更高度的認同。就是讓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鮮活起來,融入人民大眾真正的日常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傳承中的一顆明珠,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但隨著現代工業(yè)的沖擊與觀念的變化,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困境。例如,一些傳統(tǒng)手工藝因為工藝復雜、學習時間久等原因,不被年輕人所喜愛,許多年輕人在學習傳統(tǒng)手工藝的過程中往往半途而廢,改投他行,去尋求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大金錢收益的行業(yè),愿意去傳承傳統(tǒng)手工藝的人變得越來越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從語法的角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因此,理解“非物質文化”是深入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一般認為,非物質文化是在群眾生活中世代相傳下來的有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的文化。具體說來,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五大類:一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1]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文化遺產的分支,是與主要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群)和人類文化遺址的物質文化遺產相對的一個概念范疇,其顯著區(qū)別是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的,而更多強調的是一種技藝、精神,與人類平日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2]在《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3]實踐中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必須是由父子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并且傳承時間超過一百年。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1.非物質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不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形式。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需要以任何物質材料作為媒介來表現和傳承。這是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明顯的區(qū)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是以傳承者之間的口頭表述以及身體行動等活態(tài)的行為方式來延續(xù)的,它源于群眾的生活、娛樂,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也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它蘊含著本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慣,文化思想,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歷史價值,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定是一個鮮活的與人息息相關的文化,所以非物質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2.傳承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通過口傳身授延續(xù)的文化。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不需要通過任何途徑和形式表現出來的,否則就不會誕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不需要傳承的,否則就會消失。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通過口頭講述和親身示范等來表現和延續(xù)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化傳承。人們通過聲音、形象和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以一人或多人團體的方式,將許許多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傳播出去,期間也融合了許多表演者甚至觀眾的感受和體會,豐富了其內容。如果沒有這樣世世代代的連結、延續(xù),將它傳承下去,那么許許多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慢慢消失。

      3.廣泛性

      中國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眾多,涵蓋了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全部類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均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每個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行為習慣和民族風俗,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民族特有的對世界的認知以及節(jié)慶活動。一個民族的服飾、語言、飲食、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從古至今長期形成的習慣,有著各種不同的風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注定了中華民族會有著許多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此外中國還擁有許多獨特的東方智慧凝結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對自然規(guī)律的掌握,中醫(yī)中藥與針灸,古典詩詞歌賦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僅從中國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上發(fā)布的通知來看,中國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民俗121項,音樂139項,戲劇138項,技藝186項,民間文學84項,舞蹈96項,曲藝96項,美術96項,傳統(tǒng)醫(yī)藥17項。

      4.多元性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個不同民族的群體從古至今糅雜演變出來的成果。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每個民族的人民擁有不同的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這些許許多多的不同都使得每個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并且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生活地域,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氣候、居住環(huán)境,這也不可避免地對在該地域生活的民族產生了影響,他們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居住環(huán)境產生了一些關聯(lián)。[4]甚至同一樣東西在不同民族的人身上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多元性的獨特特點。

      5.瀕危性

      隨著現代工業(yè)的沖擊以及觀念的變化,已經有著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F代化進程逐漸加快,并且有著源源不斷的外來文化進入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去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受到破壞與輕視。甚至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都被韓國人搶注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1.科學認識與指導價值

      作為歷史的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不同歷史時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發(fā)展與人類文化的原生態(tài)保存與反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成分,并對人類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例如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文化,其核心就是講究天地萬物與人和諧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理念,集中反映了人們在建筑學、景觀學等方面的科學與積累,對人們的相關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又例如中國傳統(tǒng)歷法——農歷關于24節(jié)氣的劃分,指導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業(yè)生產。

      2.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藝術文化價值

      當今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誕生于農耕時代人民群眾休閑娛樂、放松身心之時。所以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具有觀賞意義的。例如優(yōu)美動聽的古代器樂,百看不厭的國粹——京劇以及眾多的地方戲劇,一套套的身段唱腔都是融合了十幾代人的心血才創(chuàng)作演變成今天的樣子。當代人處在一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互聯(lián)網科技的應用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的娛樂都非常的多樣化,但是也讓生活變得非常浮躁。這時候質樸自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一些傳統(tǒng)手工藝品、少數民族的音樂與舞蹈等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都能給人帶來獨特的直擊心靈的審美體驗。人們在這些古老質樸、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中能夠品味到獨特的藝術享受。不單單只有音樂、戲曲和舞蹈具有娛樂價值,許多民俗、節(jié)慶甚至不同地區(qū)紅白事等等都包含著不同的藝術價值和美的含義。

      3.增強民族凝聚力與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反映與表現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結構與生活風俗習慣,長期規(guī)范著一個該民族的群體生活方式與思維價值取向,促進民族認同與形成民族共識,從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時間的前進,歷史已經走遠,只有遺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喚醒人們對歷史文化崇高的敬意和民族自豪感。

      4.經濟開發(fā)價值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從前農耕時代,科技沒有那么發(fā)達的時候,祖先智慧的結晶。很多的技藝放在當代來使用,仍然超過許多機器做出來的沒有工藝性的產品。越是古老的技藝,越是深奧精妙,古人的智慧總是讓我們?yōu)橹@嘆。例如搭建金字塔之時,古人是如何在沒有吊車的幫助下將材料一層層地搬運上去,這個問題就算在相當現代化的今天,也一直是一個謎。許多古老的工藝在科技發(fā)達的社會中,也能找到它的使用意義。即使有一些技藝例如刺繡,已經有非常快速的機繡可以代替,但是手工刺繡的一些獨特技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品也是機繡做不到的,其中帶來的文化與藝術價值也是程序化的機繡所不能比擬的。又例如,某些區(qū)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

      二、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在全球經濟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工業(yè)急劇發(fā)展,一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得不到專業(yè)的保護而遭受到破壞,由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聯(lián)合國以及世界上每個國家十分重視的問題。1972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4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197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遺產名錄》,名錄中包含了一些具有突出普遍價值、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遺產,從這以后正式拉開了全球范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序幕。

      中國擁有的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位列世界首位,共有39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實踐名冊1項。[5]昆曲是最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在2001年昆曲申報成功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逐漸被大眾所關注。國家也大力弘揚保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被稱為中國的文化長城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這一工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lián)共同主辦,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藝術科學重點項目。動員了全國十幾萬名文化工作者,對中國不計其數的名族民間文化開展全國性的全面普查、深度挖掘并對一些遭到破壞的進行搶救,搜集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基礎性材料,歷時30年,凝聚了全國數十萬各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吨袊褡迕耖g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擁有4.5億字、298部省卷(450冊),主要包括:《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2006年到2011年,中國國務院相應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530項。并且自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之后,就馬上開始著手于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于2011年6月起正式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個省市也陸續(xù)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gu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變得更加正規(guī)、嚴肅,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順利進行并且有法可依。在國家積極地號召之下,社會反響極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與風氣逐漸在全社會形成了。文化部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積極組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證儀式,對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單位表示肯定,并頒發(fā)證書以示支持和鼓勵,這再一次表明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心和重視。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不足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認識普及的遠遠不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主要力量的民眾對非遺的地位和作用、非遺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象比較嚴重,直接導致了民眾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降低。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保護工作者的認識也有不足,對于非遺保護更加注重申報數量,反而忽略了保護本身。并且對于非遺的認定十分不科學,對于非遺的了解也十分局限。由于認識上的問題,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全力的投入,很多傳承人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傳承熱情也被削弱。

      2.傳承人困境亟待解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保護傳承人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文化形態(tài),因絕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地存儲于傳承人身上,使得傳承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質,決定了非遺是一個不太可能大范圍推廣傳承的文化,大多數非遺項目的繼承人集中在某一個區(qū)域并且數量很少,所以許多非遺傳承人不是已經去世就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并且大多后繼無人。加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效益較低,又面臨工業(yè)發(fā)展的沖擊,很多傳承人既沒有退休工資又沒有社會福利的保障,生活十分拮據,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比較難解決。這使年輕人更不愿意去繼承傳承人的衣缽。使得許多即使是有著精湛技藝的傳承人也無法維持生計,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談何保護傳承。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對于傳承人的保護是十分緊迫的,大多數在世的傳承人社會地位低下,日子十分窘迫,許許多多古老的技藝正在消失。

      3.財力支持不足

      雖然中國政府已經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并且從中央撥出了大量經費用于保護工作。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地方各個區(qū)域,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央的投入遠遠不夠,地方政府對于當地非遺保護工作的投入和利用更加缺乏,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也使得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不力。

      三、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促進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大力度普及、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群眾是一切工作的主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群眾之中,傳承于群眾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最重要的中堅力量就是群眾的認識。只有讓人民群眾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稀缺性和寶貴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非遺的保護工作才有可能順利進行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可能順利延續(xù)下去。我們應該對當代的學生加重民族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不是去關注一些國外流傳進中國的文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過“洋節(jié)”,卻忘記了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可以去了解甚至喜愛一些外來的文化,但是重要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拋之腦后甚至輕視它。我們可以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講座、報告,舉辦一些培訓班,提高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想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是在全社會的努力下才有可能做好。因此,加大力度提升民眾關注度,讓民眾真正了解并參與進保護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二)加大力度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中國教育領域十分缺乏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教育,現在的青年人生活中處處充斥著網絡、選秀、洋節(jié)日這些虛榮、浮夸的東西。導致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很難靜下心去學習、體會民族文化留下來的瑰寶。政府應該加大政策力度,讓非遺傳承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甚至可以在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合理開發(fā)一些社會服務,讓非遺傳承人有一些額外的經濟來源,只有現有的非遺傳承人的生活變好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凝結的藝術精華??梢岳每萍嫉陌l(fā)展,為古老文化開辟新出路,[6]例如,利用網絡在線宣講的模式,培養(yǎng)和挖掘傳承人,開發(fā)線上服務吸引群眾關注。

      (三)加大經費投入

      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我們應該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經費支持,召集社會團體以及個人企業(yè)的贊助。還可以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的特性,組織大眾籌資獲取所需要的資金支持。政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主導者并且負有重大的責任,有關政府機關可以通過政策上的引導,支持與鼓勵社會團體、企業(yè)和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出資支持。

      (四)明確職責長效保護

      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盵7]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政府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起到了一個主導者的作用并且擔負著重要的引導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社會公益事業(yè)的重要部分,當地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小組,根據職能設立不同部門,定期組織全體會議制定并討論工作方案。還應該積極與社會有關學術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展開保護工作形成合力。

      [1] 胡敏中.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J].新視野,2008(1):73.

      [2] 劉 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9).

      [3]鄒啟山.文化延續(xù)之命運——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J].中外文化交流,2004(7):11.

      [4] 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7).

      [5] 王元莉.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才智,2009(8):198.

      [6] 蔡吉秋.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大眾文藝,2017(18):2.

      [7] 王 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神舟文化,2011(23):29.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民族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我們的民族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漳州市| 垣曲县| 阜宁县| 景德镇市| 三台县| 桃园县| 黔东| 嵩明县| 浦东新区| 东辽县| 邢台市| 河北区| 澄城县| 潼南县| 炎陵县| 丰县| 普兰县| 庆云县| 台北县| 云南省| 泰来县| 历史| 南昌市| 榆树市| 喀喇沁旗| 高碑店市| 张家界市| 富川| 长治市| 河南省| 栾川县| 湟中县| 卓资县| 新乡县| 望谟县| 孟津县| 呈贡县| 贡觉县| 巴林右旗| 巴里|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