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琍 許燕 朱旭紅
揚州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揚州市婦幼保健院眼科(江蘇揚州225001)
混合性散光在各種散光類型中并不多見,常常會導致患兒出現弱視[1],弱視是導致兒童視力低下的首要原因,目前常用的弱視治療方法主要是屈光矯正、遮蓋聯合精細訓練[2]。傳統(tǒng)弱視治療效果評估指標主要是矯正視力[3],而忽略了近視發(fā)展的情況。近年來國內文獻報導兒童高度散光年均球鏡變化明顯,呈近視增加或遠視降低,柱鏡變化很?。?],國內學者對于改善弱視訓練過程中的調節(jié)功能、延緩青少年近視進展進行了研究,目前還沒有確切有效的手段。近年來,選取中醫(yī)中藥等措施綜合醫(yī)治弱視獲得一定程度的進展,為進一步研究眼周穴位電針刺激與改善弱視兒童調節(jié)功能的相關性,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治療的近視混合散光性弱視兒童36例(72眼),對結合眼周穴位電針刺激和傳統(tǒng)弱視治療方法的的療效和屈光度變化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我院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眼科門診確診為弱視并進行弱視綜合治療6個月以上的患兒36例(72眼),屈光狀態(tài)為雙眼近視混合散光,散光均≥2.00 DC,等效球鏡≤0。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為18例(36眼),其中觀察組男7例,女11例,年齡3~6歲,平均(4.17±1.25)歲,平均球鏡(1.05±0.27)D,平均散光(2.80±0.67)D;對照組患兒男10例,女8例,年齡3~7歲,平均(4.33±1.03),平均球鏡(1.06± 0.28)平均散光(2.81±0.65)D。
1.2方法所有患兒均用1%阿托品眼用凝膠散瞳驗光,每天3次,連續(xù)3 d,帶狀光檢影鏡檢影驗光,確診為弱視后配戴眼鏡,散瞳1個月后進行弱視綜合訓練(遮蓋、增視訓練、同視機三級功能訓練、家庭精細目力訓練),對照組同時應用西安華亞生產的szs-23型閃爍増視儀進行眼周穴位電針刺激,取首次和治療6個月后散瞳檢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
1.3評價標準所有病例的球鏡均用正值表示,負柱鏡表示散光,等效球鏡≤0。弱視療效評估以患者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為標準。有效:BCVA提高 ≥0.2(兩行);無效:BCVA提高 ≤0.1(一行)。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治療方法最佳矯正視力(BCVA)兩次結果比較在治療前兩組BCV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BCVA平均提高兩行以上,BCVA變量經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治療方法球鏡柱鏡首末兩次結果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CVA in DS group and DC group±s
表1 不同治療方法球鏡柱鏡首末兩次結果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CVA in DS group and DC group±s
注:兩組治療前BCVA經檢驗P>0.05;BCVA變量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眼數36 36首診年齡(歲)4.17±1.25 4.33±1.03治療前BCVA 4.62±0.15 4.63±0.14治療后BCVA 4.84±0.06 4.84±0.07 BCVA變量0.22±0.12 0.21±0.10
2.2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前后驗光結果比較其中治療前后球鏡回退量經檢驗(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柱鏡變化量很?。≒>0.05),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前后驗光結果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optometry results in DS group and DC group±s
表2 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前后驗光結果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optometry results in DS group and DC group±s
注:兩組球鏡回退量比較P<0.01;柱鏡回退量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回退量柱鏡0.02±0.07 0.03±0.09治療前驗光值(D)球鏡1.05±0.27 1.06±0.28柱鏡2.80±0.67 2.81±0.65治療后驗光值(D)球鏡0.81±0.28 0.47±0.30柱鏡2.78±0.65 2.79±0.68球鏡0.24±0.16 0.60±0.21
弱視與屈光不正顯著相關[5],近視和散光均為屈光不正的主要類型,對兒童視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散光兒童主要有兩大癥狀:視力降低和視物疲勞,有時還會出現視物變形、頭痛等[6]。
兒童混合性散光最終大多轉變?yōu)閱渭兘暽⒐饣驈托越暽⒐?,可以說混合性散光是兒童屈光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過渡性時期?;旌闲陨⒐鈱和暳Πl(fā)育影響顯著,如果不能及時的在患童的發(fā)育成長期進行矯正,其轉變成弱視(視力低下)、斜視的可能性就會明顯增加。相關文獻指出,弱視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耗時太長,且治療過程較為單調,患者不易配合,臨床治療效果不顯著,遠期療效有限[7]。相對于遠視性弱視和近視性弱視,混合散光性弱視治愈率最低,孫鵬飛等觀察僅為31.5%[8]。有學者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出現散光的兒童,在學齡時期更容易出現近視或近視加深[9]?;旌闲陨⒐庠谵D變?yōu)榻暽⒐庵?,其屈光變化較慢,轉變?yōu)榻暽⒐庵?,屈光變化就會加快?0]。臨床工作中觀察到,散光性弱視對治療的敏感性較遠視性弱視偏低,視力提高較慢[11],其弱視治療時間多在6個月或數年,在較長周期的近距離精細目力訓練中,會引起睫狀肌的疲勞,從而產生球鏡度數的快速減退甚至發(fā)生近視。
近年來,針灸越來越多地融入兒科保健領域,針刺治療弱視已被發(fā)現有效,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對最近發(fā)表的研究結果的回顧表明,當用于治療弱視時,針刺引起視覺系統(tǒng)中神經遞質作用的改變,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分泌和合成,并刺激與視覺可塑性相關的基因的表達[12]。楊蕾等[13]發(fā)現針刺眼周穴位能緩解眼部肌肉緊張性痙攣,進而改變睫狀肌的疲勞,對青少年輕度近視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BCVA提高0.22±0.12,對照組治療后BCVA提高0.21±0.10,兩組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在治療期間觀察組球鏡回退量0.24±0.16,對照組球鏡回退量為0.60±0.21,兩組結果差異存在顯著性。由此可見,對于接受較長時間視覺康復訓練、可能存在近視潛在風險的弱視患兒,眼周穴位電針療法能減輕睫狀肌疲勞,延緩球鏡的回退量。因為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今后還要不斷更新針對兒童近視混合散光性弱視針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證據,并評估這些研究的方法學質量,以改善該領域的未來研究[14]。
綜上所述,近視混合散光性弱視兒童在較長周期進行弱視訓練的過程中存在視疲勞,為減輕球鏡的回退程度,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方法如眼周穴位電針刺激等,以延緩近視性散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