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遠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針對當前學界不斷提出的應(yīng)將“見危不救”上升為犯罪,在我國刑法中設(shè)立見危不救罪的提議。本文認為,其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即我國社會傳統(tǒng)觀念和古代法律中往往將“見義不為”與“見危不救”兩者混為一談,前者的范圍包括了后者。本文認為,這里存在混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問題,必須厘清見義勇為和見危不救的概念,把見義不為當作刑法領(lǐng)域的問題而探討的錯誤,其根源就在于混淆了這兩者。
見義勇為是指,不負有特定職責或義務(wù)的公民,為維護國家、集體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利益,不顧個人安危,挺身救助的行為。這里的“勇”所必需的前提是對自己如果救助就有會對自己產(chǎn)生巨大危險的危險存在。正因為如此,才產(chǎn)生了“義”,這里的“義”絕不是“義務(wù)”的意思,否則,“見義勇為”就被理解成是特定的職務(wù)行為。這里的“義”是指“正義”,在普通的社會生活觀念來看,通俗的理解是“綠林好漢式”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完全是一種樸素的英雄情結(jié)。而對于這種英雄式的救助,我們在道德情感上是完全支持的,如果這種救助沒有超過相當?shù)姆秶覀兪遣荒苡眯谭▉砜疾斓?,因為首先刑法評價的是犯罪行為。再者,刑法的評價手段是一種“負面的評價”,往往表現(xiàn)為刑罰的方法。而“見義勇為”是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相反它具有的是“社會有益”性。因此,我們要考慮是如何獎勵的問題,而不是懲罰??梢?,見義勇為行為因為缺乏違法性而不被進入刑法考察領(lǐng)域。應(yīng)該說,見義勇為首先是道德管轄范圍,其次在見義勇為人的損害賠償方面,一般把它歸屬于民法的無因管理。因此,見義勇為不是刑法上的問題。只有從見義勇為行為發(fā)動的原因來看,例如,因為人的侵害,見義勇為才和刑法有聯(lián)系,但這已不是見義勇為本身所討論的范圍了。
而應(yīng)該上升為刑法范圍的是“見危不救”,國外刑法中的“見危不救”是指:“不負特定職責或義務(wù)的主體,對處于有生命危險狀態(tài)中而急需給予救助的人,自己能夠救助且明知給予救助對自己或他人無危險,而竟不予救助的行為?!盵1]例如,《法國刑法典》第223-6條第2款規(guī)定:任何人對處于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采取行動,或者能夠喚起救助行為,且對本人或第三人無顯著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五年監(jiān)禁并科五十萬法郎的罰金[2]。1980年美國《幫助臨險者責任法》規(guī)定:當人們知道他人面臨嚴重的人身危險時,而且沒有相同地位的人可幫助而不具危險,或沒有特定義務(wù)人對此負責,此時應(yīng)給予幫助,除非已有別人給予幫助或關(guān)心,否則,處以100美元以下罰款[3]?!兜聡谭ǖ洹返?30條C規(guī)定:“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險或急難之際,有救助之必要,依當時情況又有可能,尤其對其本人并無顯著危險且不違反其他重要義務(wù)而不救助者,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并科罰金。”見危不救與見義勇為之間有一個重大的區(qū)別,就是是否面臨一個因自己的救助行為而能夠?qū)ψ约寒a(chǎn)生危險的“危險源”,這個“危險源”存在,使得見義勇為和見危不救分屬兩個不同的考察領(lǐng)域。筆者認為,應(yīng)該上升為犯罪,用刑法來匡正的,是見危不救行為,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如果混淆了見義勇為和見危不救,就會產(chǎn)生將見義勇為當作是刑法評價問題的錯誤。
見義勇為行為的價值悖論表現(xiàn)在道德領(lǐng)域的正面評價和功利角度的不必要性、浪費性之間的沖突。
“成人之美,與人為善”作為我國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一個人應(yīng)當與人方便,切勿趁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見死不救?!盵4]而見義勇為恰恰是符合了社會主義公德的要求,見義勇為人特別是在見義勇為人因為見義勇為行為受傷害之后,往往受到“社會英雄”般的對待。應(yīng)該說,見義勇為在我國這樣一個歷來崇尚“英雄”情結(jié)的社會來說,出現(xiàn)是必然的。因為,我國古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利他主義”??鬃诱f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墨家也主張:“品行是:所干的事不圖個人名利;所干的事為個人名利,便是巧詐,猶如為盜?!盵5]在這種氛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前提下,自然是鼓勵見義勇為的。我國古代關(guān)于見危不救的立法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端⒌厍啬怪窈啞芬粫?,在其中《法律問答》里,就記載了對見義不為的懲罰措施。其中規(guī)定:“賊入甲室,賊傷甲,甲號寇,其四鄰、典、老皆出不存,不聞號寇,問當論不當?審不存,不當論;典、老雖不存,當論?!薄短坡墒枳h》卷27中有:“見火起,燒公私廨宇、舍宅、財物者,并須告見在鄰近之人共救。若不告不救。減失火罪二等,合徒一年?!薄端涡探y(tǒng)》卷28,見危不救的法律條款與唐代相同?!洞笄迓衫肪?4中規(guī)定:“強盜行劫,鄰佑知而不協(xié)拿者,杖八十?!睉?yīng)該說,在上述道德氛圍中出現(xiàn)這樣的立法是必然發(fā)展的結(jié)果。
但是,從功利主義角度看,提倡和鼓勵見義勇為是成問題的。首先,從法益平衡的角度看,見義勇為的情況不能排除這四種結(jié)果。一是被救者與救助者兩受其害,二是被救者因救助行為反受更大侵害,三是被救助者利益獲得挽救,救助者利益受損,四是救助行為未產(chǎn)生任何救助效果,屬無用功。從這四種情況來看,見義勇為行為的“經(jīng)濟效益”可以說為零或是負值。因此,從法益的平衡角度看,見義勇為從總體上是無益的。其次,在一些救助案例中,救助人反受重大傷害,造成終身殘疾。如果不對其進行終身治療,那么將會造成新的道德的“惡”。但是,如果要進行終身治療的話,這留給其本人和社會的將是巨大的財產(chǎn)負擔。最后,如果在將見危不救行為上升為犯罪,用刑法來匡正的話,那么受見危不救和正當防衛(wèi)及緊急避險的壓縮,留給見義勇為的空間將更小,見義勇為在功利主義角度存在的必要將微乎其微。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的注意力應(yīng)放在如何將見危不救上升為犯罪,而不是在刑法領(lǐng)域討論見義勇為的問題。見義勇為確是道德上應(yīng)該肯定的舉動,但是基于理性和更大的憐憫,我們不應(yīng)當主張?zhí)岢娏x勇為。但是,如果出現(xiàn)了見義勇為,并且見義勇為人因見義勇為行為而使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應(yīng)該承擔責任以及這種責任應(yīng)如何承擔。這是筆者的第三個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知,筆者不贊同一般人的見義勇為。但是,如果見義勇為成既成事實并且見義勇為人在救助過程中受到重大損失的話,那么政府將承擔什么責任以及這種責任承擔的理由是什么?筆者認為,從見義勇為發(fā)生的情況看,有兩種,一是人的原因,包括犯罪人的犯罪行為、一般的違法和民事侵權(quán)行為和被救助者自身所導致的行為;二是自然原因,比如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等等。在第一種情況下,首先應(yīng)由危險肇事者承擔責任,在危險源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應(yīng)由犯罪人承擔見義勇為人的損害賠償,在一般的違法和民事侵權(quán)行為所導致的危險來源下,應(yīng)由一般的違法和民事侵權(quán)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然后由被救助人按民法的有關(guān)規(guī)定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在由于被救助者自身所導致的危險源的情況下,應(yīng)該由被救助者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在人的危險情況下,如果犯罪人或侵權(quán)人或被救助人沒有能力賠償以及上述由于自然原因?qū)е碌囊娏x勇為。這兩種情況,政府是否要承擔責任呢?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是必須承擔責任的,因為,見義勇為行為從實質(zhì)上說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如果見義勇為行為人得不到最基本的救助,那么是對這個社會造成更大的惡,對人們的善良情感將會造成再次打擊。筆者認為,政府的責任應(yīng)該采用以下承擔方式,主要有:設(shè)立各級“政府見義勇為基金會”,盡量將見義勇為者納入革命烈士優(yōu)撫范圍,將一些家庭貧困的見義勇為者納入政府社會低保范圍,在指定的公立醫(yī)院內(nèi)減免見義勇為者的醫(yī)療費用,由見義勇為人所在的基層公安機關(guān)承擔見義勇為人和其家人的人身安全保護,免受報復等等。
另外,政府應(yīng)該積極和社會救助之間達成默契,形成相互促進和相互間多溝通的局面。從上述第二部分可知,筆者的觀點是不贊同政府倡導見義勇為的,因此,這種責任應(yīng)盡量讓社會來承擔。政府的救助責任,只有在其他手段用盡仍不能補償見義勇為者因見義勇為而受的損失時才能啟動。只有一個例外,即對見義勇為人和其家人的人身安全免遭報復這一點,政府應(yīng)該承擔積極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汪力,鄒兵.關(guān)于“見危不救”的法理學和刑法學思考[J].刑事法學,2002,(3).
[2][德]岡特·施特拉騰韋特,洛塔爾·庫倫.刑法總論I——犯罪論[M].楊萌,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87.
[3][美]道格拉斯·N.胡薩克.刑法哲學[M].謝望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67.
[4]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65-367.
[5]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