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蘇巧芳
近幾年的高考理科綜合物理試題,越來越注重對考生能力的考查,使得物理學困生想要拿到比較理想的成績,無疑是難上加難。華羅庚先生曾說過:“把一個復雜的問題‘退’成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來一個飛躍上升?!备呷锢韺W困生欲在以能力為主的考試中得分取勝,就必須先將基礎知識和基本規(guī)律想通了、想透了、也熟透了,才能有“飛躍”的資本。因此,在后期二輪復習中,還需從基礎知識出發(fā),逐步深化和拓展應用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復習質量。
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高三物理學困生的共性特征主要有:①基本規(guī)律生;②文字功底差;③運算能力弱;④知識掌握亂;⑤自卑心理強;⑥遺忘速度
快。針對以上問題,要想提高高三物理學困生的復習質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進入高三,好多學校物理復習的策略都是盡量加快一輪復習速度,爭取投入更多時間進行二輪、三輪的題海戰(zhàn)術。這種復習模式,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無可爭議,但是,對于高中物理學困生,如果后期只重視題海戰(zhàn)術,而忽略基礎知識的再復習,最終,學生還是會“根基不穩(wěn)”,給沖刺階段的“刷題”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對于學困生,基礎知識復習一定要勤、要細、要透、要穩(wěn),在二輪的專項模塊訓練中,要時時利用題目適度拓展基礎知識,在題目中處處滲透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進一步深化基礎知識復習。
將概念的再次建立、規(guī)律的再次歸納問題化。大部分學困生都是在高一、高二的物理概念理解上和物理規(guī)律的應用上存在問題。如果在二輪復習時忽略初學時的困難,只在乎是已學過的和復習過的知識而將其跳過,那么,復習與否,效果相同。因此,在題目中涉及相關概念和規(guī)律時,基于學生已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可將其問題化,可內化為“提出問題——引入概念(規(guī)律)”“探究問題——滲透概念(規(guī)律)”“深化問題——理解概念(規(guī)律)”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重新滲透概念、理解概念,明確規(guī)律,使概念、規(guī)律的應用成為有源之水,應用過程順理成章,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概念和規(guī)律,為后期的靈活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困生的一大特點就是對知識和方法的遺忘速度過快,快于記憶速度,因此,在習題訓練上可采用“做—評—考—再做”的循環(huán)滾動式訓練方式。首先,所有題目讓學生提前做,對所復習知識嘗試應用,對每道題獨立思考和解答;其次,老師及時批閱和點評(高三課時增加,完全可以做到第一天學生做,第二天教師閱和評),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并能及時糾正和改錯;再次,利用周考或月考將重點題目再考一遍,考查學生掌握情況;最后,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選擇恰當?shù)臅r間將出錯頻率過高的題目和典型題目再讓學生重做一遍,每天可將重做的題目和新復習知識的題目同時穿插進行。這樣長期訓練,可預防學生過快地遺忘,也可加強學生對典型題目所考查知識點及解題思路的理解和應用。
物理學困生的另一個主要形成原因就是理解能力太差,不僅是對概念和知識點的理解,同時還存在讀不懂題意,不會在題目中抓關鍵詞,無法根據(jù)題意創(chuàng)設題型環(huán)境,無法構建物理模型,自然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guī)律。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習題講解中,老師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①學會抓關鍵詞。如有些題目中的“緩慢”“恰好”“剛好”等所隱含的臨界條件,要求學生必須理解并熟記其含義。 ②讀題時養(yǎng)成圈點勾畫的習慣。對有些關鍵信息和條件,在題目中用明顯的符號勾畫出來,起到關鍵警示作用,否則就會被讀題速度過快或粗心的學生遺忘或漏掉。 ③熟記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根據(jù)題目已有信息在大腦中快速篩選出與之相似的物理規(guī)律和模型。④養(yǎng)成反復讀題的習慣。一道題至少仔細閱讀三遍之后再解答,這樣長期堅持不懈,便可提高大部分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
由于學困生基本規(guī)律不熟練,遺忘速度又過快等原因,在進行二輪復習時,一定要適時利用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以點擴面”,訓練學生及時歸納總結的能力,并畫出整個章節(jié)或模塊的知識網(wǎng)絡圖,然后由教師進行認真修改和補充,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過快遺忘,還可使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學生應用起來更順手、更熟練,對知識點的理解更上一個層次。比如直線運動和能量的知識網(wǎng)絡圖:
有些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問題的設置跨度太大,學困生無法一步由問題出發(fā)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因此,老師可將原有問題進行“微處理”,逐步分層設問,便于學生理解和解答,逐步建立此類問題的物理模型和解題規(guī)律,達到大題小做的目的。
【例題】在如圖1所示的豎直平面內,物體A和帶正電的物體B用跨過定滑輪的絕緣輕繩連接,分別靜止于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的M點和粗糙絕緣水平面上,輕繩與對應平面平行。勁度系數(shù)K=5 N/m的輕彈簧一端固定在O點,一端用另一輕繩穿過固定的光滑小環(huán)D與A相連,彈簧處于原長,輕繩恰好拉直,DA垂直于斜面。水平面處于場強E=5×104N/C、方向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已知A、B的質量分別為mA=0.1 kg和mB=0.2 kg,B所帶電荷量q=+4×10-6C。設兩物體均視為質點,不計滑輪質量和摩擦,繩不可伸長,彈簧始終在彈性限度內,B所帶電荷量不變。取g=10 m/s2,sin37°=0.6,cos37°=0.8。
(1)求B所受靜摩擦力的大?。?/p>
(2)現(xiàn)對A施加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使A以加速度a=0.6 m/s2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A從M到N的過程中,B的電勢能增加了ΔEp=0.06 J。已知DN沿豎直方向,B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4。求A到達N點時拉力F的瞬時功率。
這道題如果讓學困生直接去解答,好多學生可能不知從何下手,但是,如果將問題層層分解,降低難度,做如下微調和設置,大部分學生就會一步步逐層解答了。
①畫出A、B靜止時的受力分析圖;
②求B所受靜摩擦力的大??;
③求物體A從M點到N點的過程中,A、B兩物體的位移x;
④物體A到N點時,求拉力F;
⑤求A到達N點時的速度及拉力F的瞬時功率。
這種“低起點、緩坡度”的處理方法,既可讓學困生順利解答問題,熟練掌握規(guī)律,也可提高學困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物理的自信心。
高中物理問題的關鍵是力和運動,而高考又一般考查多過程的運動,對于學困生而言困難在于運動過程的分析和從一種運動到另一種運動的過渡,很多學生由于不能分析出整個運動過程從而對這種計算題處于空白。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出解決典型多過程問題的辦法:分析過程,理清實質;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速度是聯(lián)系兩種運動過渡的橋梁。比如:帶電粒子在組合場中的運動:
進入勻強電場中:勻加速運動規(guī)律(有F無v或F與v共線為勻加速直線,F(xiàn)與v不共線為勻加速曲線 )→動能定理(或牛頓運動定律)
進入勻強磁場中:勻速圓周運動規(guī)律→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
聯(lián)系:進入磁場(離開電場)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對于學困生而言,能分析出一種運動過程,并選擇恰當?shù)囊?guī)律解答,便能得到相應的分數(shù),通過多次引導,使此類問題熟練化、程序化,就能走出學困生計算題得分過低的困境。
對于高三物理學困生來說,時間就是效率,如果所有知識和所有題型都面面俱到,一是時間根本不夠,二是消化不掉。所以,一定要對知識點和相關題型進行篩選和取舍,不考的知識不講,太難的知識不講,能力要求過高的知識不講。具體來講,即①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規(guī)律模型、學生容易掌握的知識點精講、細講、反復講,題目中及時滲透。②考查頻率低的知識點、太難的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對能力要求過高的規(guī)律模型大膽舍棄。③對高考題的得分點做詳細規(guī)劃,哪些是必須要拿分的題,哪些是要大膽舍棄的題,哪些是有時間才去嘗試解答的題,所有這些,都要根據(jù)每個考生的不同程度,在每次模擬考試前給學生分析清楚。
高三物理學困生的形成,大部分來源于高一、高二的學習中長期成績不理想造成的自我心理暗示——物理太難,學不懂,因此缺乏興趣和自信心,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心理疏導。
1.愛心引導。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忘,想學生所樂,從情感上融入他們,向他們奉獻一片誠摯的愛心。
2.興趣引導。降低要求,使他們在課堂上能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時利用語言、變式、活動等方式提高他們二次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3.目標引導。利用課余時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鼓勵他們每天一個小目標,每周一個短目標,一月一個長目標,一年一個大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在目標的驅動下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