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梅,胡 琰,杜景柏,滕 云,周德蓮
甘肅省中醫(yī)院白銀分院心血管病科,甘肅 白銀 7309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由任何結(jié)構(gòu)性或功能性心臟異常引起的影響心室灌注或搏血能力減少,導致具有血液動力學異常和神經(jīng)激素系統(tǒng)激活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死亡率高。本研究以心功能分級為依據(jù)辨證施治CHF患者,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甘肅省中醫(yī)院白銀分院心血管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CHF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0~79歲,平均(67.36±4.07)歲;心功能Ⅱ級 7 例,Ⅲ級 10 例,Ⅳ級13例;心力衰竭病因:冠心病18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 17例;年齡 61~80 歲,平均(69.27±3.96)歲;心功能Ⅱ級14例,Ⅲ級10例,Ⅳ級6例;心衰病因:冠心病13例,高血壓心臟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功能分級 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制定的標準[1],Ⅰ級:患者有心臟病,但日?;顒恿坎皇芟拗?,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Ⅱ級: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平時一般活動下可出現(xiàn)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Ⅲ級: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平時一般活動即引起上述癥狀;Ⅳ級: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tài)下也出現(xiàn)心衰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
1.3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1]者;2)心功能 NYHA 分級Ⅱ~Ⅳ級者;3)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5 觀察指標
1.5.1 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 T-proBN P)測定 血漿NT-proBNP濃度測定:患者入院后采靜脈血3 mL,注入含EDTA二鈉的抗凝試管中,應用美國博士Triage快速檢測儀測定血漿NT-proBNP濃度(免疫熒光測定法)。用專用移液管吸取抗凝血250 μL滴入NT-proBNP測定板后嚴格按照NT-proBNP測定說明書逐步操作,15分鐘讀取結(jié)果。NT-proBNP<300 pg/mL時排除心衰,年齡50~75歲,NT-proBNP為900 pg/mL或年齡75歲,NT-proBNP為1 800 pg/mL診斷心衰。
1.5.2 左室射血分數(shù)(LV EF)的測定 根據(jù)美國超聲心動圖協(xié)會推薦的測量方法,采用SSD 5 000型超聲儀(上海阿洛卡醫(yī)用儀器有限公司,機械探頭3.0 MHZ)在二維超聲指引下取左室長軸切面,測取左心房內(nèi)徑(LAD)及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張末內(nèi)徑(LVEDD)和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shù)由左室舒張末容量(EDV)和左室收縮末容量(ESV)計算得出,計算公式為:LVEF=EDV-ESV/EDV×100%。
1.6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54-58標準。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2級;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1級;無效:臨床主要癥狀無改善或病情惡化。
1.7 治療方法
1.7.1 對照組 常規(guī)給予氧療、改善預后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及改善癥狀藥物如利尿劑、地高辛等。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康復教育和行為心理規(guī)范療法:1)調(diào)節(jié)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日常生活規(guī)律化;2)戒煙限酒;3)合理膳食,控制鈉鹽和脂類食物;4)心理健康指導,矯正A型行為;5)適當?shù)捏w療運動,運動前評估心功能,確定運動量及運動方式,運動時靶心率為170減年齡或安靜時心率加20次。運動以散步、太極拳、太極劍、體操為主;6)患者及家屬均接受自我防治知識指導,包括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了解心衰加重的臨床表現(xiàn),消除危險因素,避免感染、便秘、失眠、飽餐、情緒刺激等誘因,并能適時簡單處理突發(fā)心功能降低引起的不適。
1.7.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中醫(yī)辨證治療:心功能Ⅱ級:中醫(yī)辨證多屬氣虛血瘀,以益氣活血為法,方用自擬益氣活血湯,藥物組成:黃芪60 g,太子參 15 g,三七 3 g,三棱 9 g,莪術9 g,桃仁9 g,紅花10 g,鹿角片6 g等。心功能Ⅲ級:中醫(yī)辨證多屬心腎陽虛,治療宜平補腎陰腎陽,方用鹿角湯,藥物組成:鹿角30g,補骨脂15g,淫羊藿10 g,山萸肉10 g,女貞子12 g,沉香6 g等。心功能Ⅳ級:方用自擬強心湯,藥物組成:附子10 g,桂枝 12 g,肉桂 6 g,黃芪 30 g,黨參 15 g,太子參12 g,鹿角片6 g,葶藶子10 g,桃仁6 g,川芎9 g,補骨脂 12 g,女貞子 12 g,豬苓 10 g,車前子10g,茯苓 10 g,車前草10g,大腹皮9g等。1 劑 /d,水煎服,分2次早、晚餐后1小時服用,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2組總有效率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LV EF及N T-proBN P變化情況 治療前2組LVEF,血漿NT-proBNP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2組 LVEF較治療前升高(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治療后2組血漿NT-proBNP濃度均下降(P<0.01),治療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LV EF及血漿N T-proBN P變化情況(±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LV EF及血漿N T-proBN P變化情況(±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N T-proBN P/(pg·m L-1) LV 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515.0±273.8 990.0±175.6△ 33.8±3.3 47.5±8.8△對照組 30 2407.2±246.4 1223.4±240.8 34.5±5.4 40.1±7.7
CHF屬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根據(jù)CHF的臨床表現(xiàn)和特征屬中醫(yī)的“喘證”“胸痹”“怔忡”“水腫”“心悸”“痰飲”等范疇[3]。CHF 病位在心,與脾、肺、腎功能有關,病理基礎是本虛標實。
有關CHF的辨證分型多參考2002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7-80中的標準,但臨床中各學者仍各抒己見,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高禎明[4]將心衰病分為8型:心肺氣虛型、心脾兩虛型、氣虛血瘀型、心腎陽虛型、痰飲阻肺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陽氣虛脫型。劉鎮(zhèn)等[5]對154例CHF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分為氣虛血瘀、心氣陰虛、心氣陽虛、陽虛水泛和心陽虛脫5個證型。徐學功等[6]收集612例CHF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jié)為氣陰兩虛、氣陰兩虛夾心血瘀阻、氣虛血瘀證、氣虛血瘀夾水濕停滯、氣虛血瘀夾痰濁內(nèi)阻、氣滯血瘀、痰瘀互阻、痰濁內(nèi)阻、陰虛火旺、心氣不足等10個證型。李雅琴[7]認為,CHF應分為心血瘀阻、痰濁壅肺、心肺兩虛、氣虛血瘀、氣陰兩虛、氣陽兩虛6型。由于CHF中醫(yī)辨證分型不夠統(tǒng)一,在辨證及治療過程中缺乏規(guī)范及標準,使中醫(yī)藥在治療CHF的應用過程中,存在阻礙。
目前多項研究表明CHF分型與諸多客觀指標關系密切。如LVEF、心功能分級、腦鈉肽、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因子等,其中評價收縮期慢性心衰普遍認為LVEF能夠綜合反映心肌收縮力、前后負荷和左室泵血功能。正常成人一般為55%~65%,當LVEF<50%時提示左室心功能不全。嚴萍等[8]研究顯示心氣虛心力衰竭患者BNP為44.471 pg/mL,心功能大多Ⅱ~Ⅲ級;心陽虛心力衰竭患者BNP為443.97 pg/mL,心功能大多Ⅲ~IV級。陽虛時BNP水平明顯高于氣虛時BNP水平(P<0.01),陽虛時心功能分級高于氣虛時心功能分級(P<0.05),表明血漿BNP水平隨中醫(yī)證型的演變而變化,可以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標,為中醫(yī)辨證提供客觀依據(jù),同時BNP有可能作為中醫(yī)不同辨證分型的定量指標之一,在中醫(yī)臨床應用中有可能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中醫(yī)證型及指導預后的物質(zhì)基礎。目前國內(nèi)缺乏以客觀指標評價心衰中醫(yī)證型的標準,而應用BNP等客觀指標對心衰進行中醫(yī)證型研究只見于散在報道[9]。趙嘉晶等[10]對300例患者臨床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初步認為CHF患者BNP水平呈正相關,并且與中醫(yī)證型有一定相關性,隨著中醫(yī)證候的加重,BNP水平增高。
腦鈉肽(BNP)是一種由心臟分泌的利鈉激素,是Sudoh等于1988年從豬腦中分離純化而得,主要來源于心室。近年研究[11]表明,腦鈉肽前體(NOT-proBNP)是診斷CHF、判斷 CHF嚴重程度和預后較BNP更好的標志物,對CHF的診斷、嚴重程度的判斷、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心功能分級目前通用的是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1928年提出的分級方案,主要是根據(jù)患者自覺的活動能力進行分級,能大體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與中醫(yī)的癥狀診斷學較接近[12]。
本研究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治療,同時以紐約心功能分級為依據(jù)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結(jié)果顯示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67%,對照組為8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 LVEF升高(P<0.05),NT-proBNP下降(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