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一、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
安全化理論視野下的民族沖突研究//段仕君//貴州民族研究,-2018,(4).6~11
“大一統(tǒng)”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嚴慶,平維彬//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14~18
當好新時代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促進者 守護者:中國民族工作的新趨勢//劉榮//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05~16
關于民族政策評估的幾點思考//桂芳,王軍//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3).1~5
國家建構視域下的伊拉克國家認同困境/馮燚//世界民族,-2018,(3).29~38
繼承與發(fā)展:新時代民族團結思想創(chuàng)新觀點論析//杜軍,韓波//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1~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民族化實現(xiàn)//王美君,萬青//貴州民族研究,-2018,(4).19~22
民族國家構建視野下的緬甸羅興伽難民問題//和紅梅//世界民族,-2018,(3).39~46
“全球城市”的族群權利//姚尚建//貴州民族研究,-2018,(4).1~5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探索//朱宏霜//貴州民族研究,-2018,(5).1~4
試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民族理論的新發(fā)展//張嬌,代安麗//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3).6~9
習近平社會保障思想與貴州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楊昌儒,衛(wèi)松//貴州民族研究,-2018,(5).55~6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邊疆治理的推動作用//高永久,趙俊琪//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17~21
新論時代民族事務治理中共同體的構建:以多民族國家民族精神共同體為理念//馬俊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15~21
中國邊境治理研究:從單一視角轉向復合視角//孫保全,夏文貴//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16~22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與民族區(qū)域自治理論、政策、制度發(fā)展//喬智敏,楊旭,林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32~36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邊疆安全復合體:邊疆安全的區(qū)域和整體視角//陳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23~30
中國民俗學轉型發(fā)展與表演理論的對話關系//毛曉帥//民俗研究,-2018,(4).51~61
二、理論研究
變遷作為遺產?城市傳統(tǒng)作為“自相矛盾”的范疇//[德]沃爾夫岡·卡舒巴著,包漢毅譯//民俗研究,-2018,(3).26~28
超出自我與他者的實踐增量及民族志“做”法:以《雙面人》為例//譚同學//思想戰(zhàn)線,-2018,(4).1~8
從“中華民族”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設析論//馮育林//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8~15
從人種志、民族志到田野志:圍繞“Ethnography”翻譯的人類學學術論爭//徐義強//民俗研究,-2018,(3).49~56
國際移民視域下的“Diaspora”話語:概念反思與譯介困境//周雷,牛忠光//世界民族,-2018,(3).73~81
既做美國人又做黑人:杜波依斯民族主義和融合主義思想探析//王卓,王恩銘//世界民族,-2018,(3).47~54
日本民族志的立與破/陸薇薇//民俗研究,-2018,(4).83~94
社會變動、“生世界”與民俗//[日]島村恭則,王京譯//民俗研究,-2018,(4).76~82
“生世界”:日本民俗學發(fā)展的新動向:日本民俗學者島村恭則教授訪談錄//畢雪飛,[日]島村恭則//民俗研究,-2018,(4).71~75
“實踐民俗學”的“實踐論”批評//王杰文//民俗研究,-2018,(3).15~25
“世俗面相”與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轉型:基于“大一統(tǒng)”思想及文化惰性的思考//張媚玲//思想戰(zhàn)線,-2018,(4).27~34
文本與實踐之間:對人類伊斯蘭研究的思考//Ronald A.LuRens-Bull著,馬強、李緒陽譯//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48~59
西方族體概念的語義流變與演進邏輯//張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9~14
新時代中國民族團結“建構性”與“自發(fā)性”間的耦合:基于涂爾干和福山的理論視域//衛(wèi)松,楊昌儒//貴州民族研究,-2018,(4).12~18
走廊地帶多重邊界疊合與多民族共同體生成:兼論河西走廊區(qū)域研究范式與民族學意義//李建宗//思想戰(zhàn)線,-2018,(4).17~26
三、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城市空間的女性在場:基于性別、身份與權利的研究視角//晏曉娟//云南社會科學,-2018,(4).126~131
川南苗族語言文字使用的歷史演變//劉琳,郎維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33~39
從“本真”文本到“擬真”符號:西蘭卡普的當代重構研究//向思全//貴州民族研究,-2018,(4).98~102
從相遇到相離:一個多民族村落族際交往與分離的社會學考察//旦正才旦//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54~58
促進減貧的土地流轉模式研究//吳秋菊,林輝煌//云南社會科學,-2018,(4).132~140
大健康產業(yè)背景下太極拳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策略研究//羅海斌//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47~51
傣族傳統(tǒng)稻作農業(yè)生產體系的生態(tài)人類學考察//張海超,雷廷加//云南社會科學,-2018,(2).155~161
當代裕固族鄂博祭祀的復興與變遷:以肅南縣明花鄉(xiāng)“小海子”鄂博為例//鐘梅燕,賈雪鋒//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46~50
當代中國民間信仰的形態(tài)建構//金澤//民俗研究,-2018,(4).5~13
德宏芒市傣族剪紙的社會記憶研究//楊文華,楊淇//云南社會科學,-2018,(4).106~112
對口支援政策的演進及運行特征研究:以對口支援西藏為例//王磊,黃云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26~33
多元螺旋式世俗化、價值重建與文化自覺:德國巴伐利亞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實踐//譚同學//民俗研究,-2018,(3).147~156
多元主體與公共生活的生成:美國新奧爾良非裔狂歡的案例//李家駒//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69~73
多中心治理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探究//劉露//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35~45
多重敘事下的侗苗族群歷史記憶與地方社會:基于湘黔桂界鄰地區(qū)飛山神楊再思傳說研究//羅兆均//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47~52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的形態(tài)特征與文化內涵//王炎松,袁夢,龐輝//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59~63
非物質文化的歷史境遇與公共文化重塑:以恩施土家女兒會為考察中心//楊洪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64~68
“鬼主”與圣權制:西南地區(qū)歷史上的治理文化芻議//張小軍,雷李洪//民俗研究,-2018,(3).119~128
國家、市場、農戶與生態(tài)治理的推拉效應分析:以改革開放以來黃土高原生態(tài)區(qū)的L村生態(tài)變遷為例//唐鳴,任志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43~47
基于“結構-戰(zhàn)略-治理能力”的城市民族互嵌社區(qū)治理機制研究//姚珣,張明善,馬曉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48~54
技藝傳承與族性建構: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鄂溫克族樺樹皮工藝研究//孟德鴻//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3).164~168
跨國流動與個人生活的變遷:以朝鮮族跨國群體與留守家庭的生活體驗為例//李梅花//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58~64
“昆侖”新釋:與古彝“土魯”圣山比較論起//沙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62~69
禮、樂張力下的鄉(xiāng)村秩序:基于鄂西土家族撒爾嗬音樂文化與鄉(xiāng)村秩序考察//陳如,陳榮//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1~5
歷史心性與族群建構:以麗江龍蟠人為例//和虎//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41~47
論“雍仲”符號的形式與內涵//拉旺//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53~57
論牛河梁遺址的社會性質和婦女地位//何國強,王天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18~35
論西南偏遠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中的宗族治理:基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J村的調研分析//張露露//貴州民族研究,-2018,(5).37~40
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系//趙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7).53~59
美國黑人母親的身份變遷:基于黑人女性主義視角//孫麟//世界民族,-2018,(3).55~63
蒙古族哈達文化的人類學分析/奧麗雅//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3).122~126
緬北跨境民族之族群認同探微//梅英,張凱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42~46
苗族“亞魯文化”再認識//盧勁//貴州民族研究,-2018,(4).93~97
民俗學視閾下未成年人葬俗的傳播與變異:以海岱地區(qū)史前時期甕棺藏為例//王清剛//民俗研究,-2018,(4).26~30
民族地區(q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影響因素及政策分析: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探討//李少惠,成廣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40~47
民族文化認同視角下云南德宏景頗族音樂的“族性音調”及發(fā)展//郭旭//貴州民族研究,-2018,(5).82~85
牧區(qū)散居維吾爾人的社會文化適應:阿爾泰山草原紅墩社區(qū)的個案//羅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19~25
穆斯林流動人口的社會互動與融合研究:基于浙江省嘉興與義烏兩市的比較研究//姜亦煒//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77~91
難民危機和歐洲多元文化主義的黃昏//鮑永玲//世界民族,-2018,(3).16~28
袍哥勢力對羌族地方社會權威和秩序的影響:以民國川西北白草河流域為例//安波//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52~61
黔中布依族鄉(xiāng)村聚落景觀特征及保護開發(fā)對策//郁獻軍,過偉敏//貴州民族研究,-2018,(5).49~52
青海藏區(qū)社會制度變遷之探討:以三江源地區(qū)毛莊鄉(xiāng)賽吾村為例//王妍//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6~11
權益隱性失衡及其紓解:水庫移民婦女的困境與出路//施國慶,吳蓉,周瀟君//云南社會科學,-2018,(1).149~156
日本工匠精神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朱琴,劉培峰//云南社會科學,-2018,(3).90~96
日本戰(zhàn)后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習俗的解構與守成:兼論長谷川町子漫畫角色草根性//韓若冰//民俗研究,-2018,(4).102~114
三大國家戰(zhàn)略疊加期民族地區(qū)城市群發(fā)展策略研究//柳建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37~42
“三江并流”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及思考//李亞鋒//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36~40
“三重脫嵌”:流動的朝鮮族:基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農村地區(qū)的實地研究//席婷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65~71
少數(shù)民族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茶經》研究//皇甫睿//云南社會科學,-2018,(2).162~167
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藝術生境探析//雷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7).60~65
水西彝族傳統(tǒng)喪葬儀式文化內涵分析//張澤洪,高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39~43
四川犍為出土巴蜀土坑印字是古彝文字符考//沙馬拉毅,錢玉趾//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22~25
土家族傳統(tǒng)戲曲的聲腔語境及保護發(fā)展:以鶴峰“非遺”柳子戲為例//劉紅,殷瑰姣//貴州民族研究,-2018,(5).70~73
文化并置視野下彝族經籍文學五言體例的優(yōu)勢和意義//吳永強,鄧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39~43
文化墮距理論視角下農民工市民化“困境”與“出路”的分析//張桂敏,吳湘玲//云南社會科學,-2018,(3).136~143
文化取向與職業(yè)類型:在韓中國朝鮮族跨國族群認同的分化//陳紀,南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7).40~46
文化再生產視閾下闊克麥西熱甫的傳承與反思/趙利生,魏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34~38
文化秩序與少數(shù)民族村落儀式民俗變遷:基于山地白族哭嫁與哭喪的對比研究//李容芳//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51~57
烏克蘭裔美國人社團與烏克蘭局勢//曹升生//世界民族,-2018,(3).90~101
“吳忠經驗”再認識:西部民族地區(qū)宗教和諧建設個案研究//王萌,蘇鵬//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32~36
西藏打贏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戰(zhàn)的路徑選擇//徐伍達,李聯(lián)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57~62
西山萬壽宮廟會的宗教內涵及文化意義//張澤洪//民俗研究,-2018,(4).19~25
西夏語言的佐證:藏緬語民族音樂//戴光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4).22~25
鄉(xiāng)-城人口遷移與農村老齡化:基于農村遷移人口生育率變動的分析//王澤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72~76
鄉(xiāng)土重建視閾下的精準扶貧路徑研究//王曉芬,饒篁//云南社會科學,-2018,(3).115~119
瑤族宗教信仰若干問題討論//劉昭瑞//思想戰(zhàn)線,-2018,(4).9~16
儀式成本與象征收益:美姑縣彝族農民阿伙某某家尼木措畢消費觀念研究//曲比阿果//貴州民族研究,-2018,(5).61~69
儀式的群體表達:以美姑縣彝族農民達者某某家的尼木措畢儀式為例//曲比阿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55~61
儀式實踐與櫸村的社會整合//何明,楊開院//民俗研究,-2018,(3).140~146
彝族消費思想研究//王祥兵,張學立//貴州民族研究,-2018,(5).53~60
越南民族性格形成的歷史文化因素//羅圣榮,安東程//世界民族,-2018,(3).102~110
云南邊疆多民族地區(qū)公共文化建設跨越式發(fā)展研究//劉佳云//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2).39~46
藏區(qū)社會工作組織發(fā)展類型及培育路徑調查分析:以青海藏區(qū)為例//徐世棟,傅利平,楊虎得//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1). 12~17
中國的金雞神話與雞文化//龍耀宏//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2).32~54
中國跨國婚姻移民的融入適應研究:以浙江省慶元縣為例//方明//世界民族,-2018,(3).82~89
四、研究動態(tài)、綜述與書評
茶馬古道研究綜述//凌文鋒,羅招武,木霽弘//云南社會科學,-2018,(3).97~106
德昂族人口變動剖析(1950-2010):基于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王明東,李聯(lián)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5).50~56
敦煌學背景下裕固族歷史數(shù)字化傳播的三種思路//范小青,鐘進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3).31~34
關注價值、重拾信任:再論社會工作本土化//彭小兵,王雪燕//云南社會科學,-2018,(1).141~148
江南“低鄉(xiāng)”究竟有何不同:《垂虹問俗》讀后//趙世瑜//民俗研究,-2018,(3).29~35
他者鏡像中的中國近代民間禮俗:法國傳教士祿是遒對中國婚喪、歲時風俗的書寫與研究//彭瑞紅//民俗研究,-2018,(4).62~70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思想研究//劉瑩,李曉蘭//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3).10~15
以“家”構“族”:中華民族歷史建構的獨特邏輯//孫保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7).47~52
陰騭思想與多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秩序構建:基于哀牢山腹地刊刻《丹桂籍》的文獻考查//熊開萬,桂勝//云南社會科學,-2018,(3).107~114
振興鄉(xiāng)土 回歸民俗//彭兆榮//云南社會科學,-2018,(4).94~98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張志剛//民俗研究,-2018,(4).14~1
〔責任編輯:陸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