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我國古代民間的教育機構(gòu),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是由朱熹創(chuàng)立的,發(fā)展于宋代。藏書、供祭和講學是我國古代書院的“三大事業(yè)”,由于藏書是其重要內(nèi)容和特征,因此書院藏書成為我國古代藏書中的一種重要類型,與官府藏書、私人藏書、寺院藏書一起并稱為“中國古代藏書事業(yè)的四大支柱”。
我國古代書院對院址的選擇尤為重視,一般選在山水勝景之處,遠離塵囂。這樣的環(huán)境可以讓人們戒除浮躁、專心讀書,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培養(yǎng)師生優(yōu)良的品性。如今,著名的應天書院(位于今河南商丘南湖畔)、岳麓書院(位于今湖南長沙岳麓山)、嵩陽書院(位于今河南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位于今江西九江廬山)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將滿腔窮經(jīng)皓首的治學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品格以及把酒言歡、橫槊賦詩的豪邁氣概,都傾注在了響徹書院的朗朗誦讀聲中。如今,我們追憶古代書院的往昔,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浸潤的人文精神,體悟到文人如梅蘭竹菊般雅致高潔的情懷。
應天書院:熠熠然有醇儒之風
應天書院又名“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京國子監(jiān)”等,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載“州郡置學始于此”,天下書院“視此而興”。 應天書院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興學的先例,成為古代書院的典范,后世稱為“慶歷興學”。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l043年)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它也是我國古代唯一升級為國子監(jiān)的書院。
我國古代書院多設于山林,唯有應天書院立于繁華鬧市之中,歷來人才輩出,千年來培養(yǎng)俊杰數(shù)不勝數(shù)。其前身是后晉時“樂為教育”的商丘人楊愨所辦的私學,楊愨死后戚同文繼承其事業(yè)繼續(xù)辦學,培養(yǎng)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等后來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當時,不遠千里至商丘求學者絡繹不絕,甚至出現(xiàn)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后來,北宋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戚同文死后,曹誠出資在戚同文舊學之地造書舍,“為屋一百五十間,聚書數(shù)千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誠以學舍入官,并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持。他的請求通過應天府奏報皇上,宋真宗大為贊賞,命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命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由應天府幕職官直接提舉,并署曹誠為書院助教。
著名文學家晏殊為官應天知府時,在文人學士和官府的支持下修繕書院,廣聚名士,使應天書院得到了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都曾在此任教,顯盛一時?!氨彼闻d學始于商丘”,應天書院無疑是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隨著北宋政權(quán)的消亡,應天書院盛名不再,受戰(zhàn)火影響屢廢屢建,名稱也不斷更改。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歸德府城(商丘古城)遷城,應天書院也隨之遷往今商丘城內(nèi)中山東二街路北,現(xiàn)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內(nèi)立有孔子與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筑均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之地。
現(xiàn)在重建的應天書院由河南大學設計,按照歷史文獻記載恢復原貌,距離原址不遠。書院的門樓上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大門前是一座狀元橋,為漢白玉石拱橋,工藝甚是精湛。走過古樸的石階,從高懸頭頂?shù)呐曝蚁麓┬卸^,人們仿佛經(jīng)歷了一次古代先賢的洗禮。偌大的庭院被低矮雅致的白色院墻環(huán)繞,高低錯落的綠植點綴其間,烘托出庭院正中重檐疊加的恢宏大殿。
應天書院的崇圣殿內(nèi)尊立著孔子的雕像,大殿兩側(cè)的偏殿里陳列著書院的歷史和成就,墻上的展板上書寫著一排排書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的名單。
緩步走在正中的步道間,仿佛走在一條通向大殿的神道,路的盡頭就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精神凈土。那一排赫然屹立的朱漆巨柱支撐起大殿重重飛檐和層層青瓦搭建起的殿頂,歷經(jīng)千百年的應天書院完美詮釋了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精髓和文人志士的讀書精神。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頭等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zhuǎn)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書院始終是我國讀書人心中的圣地。
(桃 夭)
岳麓書院:千年弦歌岳麓魂
在古木參天、山光水色的湖南長沙湘江西岸,有一片典雅莊重的古建筑群,這就是為世人矚目的岳麓書院。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書院存在于世已超過千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岳麓書院坐落在岳麓山下,古人視岳麓山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之麓,因而得名“岳麓”。岳麓山近市而不喧,林深而泉甘,為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幽雅的自然環(huán)境。一千多年來,眾多博學鴻儒在岳麓書院開壇設講,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今天,岳麓書院仍然延續(xù)著教學功能,是湖南大學的一部分。無論對于古代的儒生還是今天的學子,這里都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當汽車駛過長沙湘江橘子洲大橋,岳麓山便映入我們的眼簾。遠望青山連綿,俯瞰湘江如帶,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木郁郁蔥蔥。穿過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的校區(qū),我們便來到了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是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chuàng)立的,如今歷經(jīng)千年仍弦歌不絕。1903年,岳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即湖南大學的前身,書院人才輩出,在近代影響較大的名人有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蔡鍔等?,F(xiàn)在的岳麓書院古建筑群主要是明清遺物,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筑格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距離岳麓書院約兩百米的路上,有一亭子名為“自卑亭”,它是岳麓書院的附屬建筑。古時亭子周邊是阡陌縱橫的農(nóng)田,亭子供行人歇足之用,現(xiàn)在四周都是寬闊的街道,亭子矗立在人行道上。亭名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币馑际钦f人的道德修養(yǎng)好比長途跋涉,須從近處開始;好比攀登高峰,須從低處開始。古代學子的理想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梢韵胂?,古代讀書人看到自卑亭觸景生情,想必能夠激發(fā)他們虛心求教、積極進取的決心。
現(xiàn)今岳麓書院的頭門建于1986年,為使現(xiàn)存書院形成整體,便于管理,兩側(cè)增設了圍墻。遠望頭門,上懸“千年學府”橫匾,莊重肅穆,這是岳麓書院1010周年院慶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的,集唐代湘籍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手跡而成。頭門門聯(lián)為“千百年楚材導源于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高度概括了岳麓書院千百年來在培育人才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表達了撰聯(lián)者虞愚對書院的由衷贊譽,寄托了其對湖南學子的殷切期望。
書院的大門兩旁置有雙面浮雕的漢白玉抱鼓石,為宋明時期的珍貴藝術品。相傳,清道光年間,岳麓書院的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嚴懲貪官曹百萬,沒收其財產(chǎn)時發(fā)現(xiàn)這對古物,隨即轉(zhuǎn)贈書院珍藏。大門正上方懸掛著宋真宗親賜的“岳麓書院”御匾,兩旁則懸掛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對聯(lián)。
傳道濟民五講堂
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知識殿堂既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又彰顯著其自身的雅致、幽深與莊重。置身其中,人們能夠領略到先賢們對培育人才的無限熱忱,感受到先賢們傳道濟民的博大胸懷。
岳麓書院的講堂共有五間,正中設高約一米的長方形講臺,為教書先生授課的地方。講臺后為一木質(zhì)屏風,上刻由張栻撰寫的《岳麓書院記》,其內(nèi)容為古代岳麓書院培養(yǎng)人才的指導思想。講堂南北兩壁嵌有“忠孝廉節(jié),整齊嚴廉”大字碑,前四字為朱熹手書,后四字為歐陽正煥書。大廳中央懸掛“學達性天”鎏金木匾,為清康熙皇帝御賜,原匾散失,現(xiàn)匾為1984年集康熙手跡重制,其意為知識不只是賺錢謀生的手段,人們通過對天理(知識)的學習可以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講堂屋檐前懸有“實事求是”匾,我國古人的教育理念是先育德后育才,學會做人后“有余力,方學文”。講堂內(nèi)有對聯(lián)多副,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等。
岳麓書院講堂兩旁是南北二齋,分別為教學齋和半學齋,均為昔日學生居舍。教學齋有對聯(lián)“業(yè)精于勤,漫貪嬉戲思鴻鵠;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古代書院與當代大學不同,并無固定學制,學生學習以自學為主,師長講解、學友討論為輔,這就需要學生自強自律。
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
湖南大學校歌中唱道:“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薄爸鞆垺敝傅氖侵祆浜蛷垨騼晌淮笕濉垨蛏钣趦伤沃H,他在擔任岳麓書院山長的數(shù)年間使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基地,在南宋名滿天下,還與好友朱熹在岳麓書院舉辦了著名的朱張會講。朱熹來過岳麓書院兩次,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他帶著幾個學生從福建騎馬而來,與張栻會講了三個月,留下了“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美談;第二次是在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作為湖南的地方長官經(jīng)營岳麓書院。
“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本捉乐祆淇⌒愕臅ê驼芤馍詈竦脑娋洌覀兎路鹩只氐搅税税俣嗄昵澳菆黾ち业挠懻撝?,多少學子因“謂有寧有跡,謂無復何存”而陷入深深的思索,那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圖畫?。?/p>
公元1167年深秋,岳麓山的楓樹一片火紅,岳麓書院內(nèi)外的石榴燈籠明麗,講堂上空高懸的油燈將夜晚照得如白晝一般亮堂,青磚地面與前庭草坪上,來自大江南北的學子摩肩接踵,馬兒將池塘里的水都喝干了。朱熹和張栻兩位大師不因?qū)W術觀點的不同而互相貶損,在空前絕后的辯論中拓展了各自的精神領域,打通了通向真理的路徑,使思想越過社會拘束和感性表象,深入到時代與事物的內(nèi)核,為他們后期的學術妙變以及學術體系的完整奠定了基礎。
漫步于岳麓書院,我們可以從雅致古樸的建筑群中感受到儒家士人的嚴謹以及他們愜意的讀書生活,欣賞到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理想。書院整齊嚴肅的講堂與鳶飛魚躍的園林構(gòu)成了一幅對照鮮明而又渾然一體的有趣畫面,這不正是古代士大夫“儒道互補”文化心理的體現(xiàn)嗎?
當我們離開喧囂的城市,擺脫繁重的生活負擔徜徉于千年庭院時,就會被這古樸、清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所吸引,而這里更為珍貴的是書院閃爍的文化光彩和濃郁的文化氣息。這里的每一組院落、每一間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塊磚瓦,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味,岳麓書院無疑是湖湘文化的根,令人向往,讓人留戀。
(青青子衿)
嵩陽書院:天地之中有嵩陽
“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焙幽鲜〉欠馐嗅陨降貐^(q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qū),這里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等,其中最為顯赫的就是嵩陽書院。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嵩陽書院是我國創(chuàng)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既是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傳播基地,也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嵩陽書院因位于嵩山之陽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極峰,面臨清澈緩流的雙溪河,東傍林泉深幽的逍遙谷,西望如鳳飛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環(huán)境宜人,是修身讀書、著書講學的好地方。
現(xiàn)在的嵩陽書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復后的建筑主體原貌,分五進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間。院中有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tǒng)祠、博約齋、敬文齋、三益齋等建筑。先師祠供奉著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后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是藏書樓,兩側(cè)配房原為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nèi)廊房墻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其內(nèi)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的部分建筑。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筑風格,被譽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站在嵩陽書院的門前環(huán)顧,修竹擁在石階兩旁,山門滾脊灰筒瓦頂線條分明,門額大匾是后人仿蘇東坡手書重寫的“嵩陽書院”四個大字,雋雅俊朗,雨后的嵩陽書院愈發(fā)顯得清凈而不染纖塵。
沿中軸線而行,五進書院依照禮制而建,穿過大門和祭拜正堂先圣殿,居于院落正中的是講堂。講學時,先生居于堂中,學生侍立庭外,“略窺門徑”、“登堂入室”或許就是基于這種傳統(tǒng)衍生而來的詞匯。再往后走,過泮池、道統(tǒng)祠就是藏書樓。院中的大將軍柏、二將軍柏的實際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最大的柏樹,樹身老態(tài)龍鐘,卻遒勁挺拔,氣勢逼人。當年,它們坐觀唐人游歷、宋人講學,親見韓愈、蘇軾,目睹溫公著史,聆聽程顥、程穎論道,如今依然生機勃勃,而二將軍柏前傳說就是“程門立雪”的發(fā)生地。巧的是,此去不遠的少林寺也有一座立雪亭,千年傳承的學統(tǒng)不僅有文脈也有武脈,其生命所在無疑就是這份立雪求真的執(zhí)著。學院開創(chuàng)期的學者縱貫古今、橫論百家、融匯佛道,可謂是兼容并包。
我國古代書院多附建園林,嵩陽書院借天然地利,沿山溪造亭臺,辟丘壑起館閣。只是年代久遠,姹紫嫣紅開遍如今都已成斷井殘垣。隨著北宋扶持官學的三次興學運動,嵩陽書院坐而論道的學術際會、曲水流觴的林下風雅也一一落幕。
書院千秋在,席珍萬世流。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陽書院作為河南省唯一一處獨立項目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2009年,古老的嵩陽書院再放華彩,成立了鄭州大學嵩陽書院,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國學文化做出新的貢獻。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子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風之谷)
白鹿洞書院:清雅淡泊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nèi)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自唐迄清,江西設立的書院極多,居全國首位,白鹿洞書院與吉安的白鷺洲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北朝南,為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筑材質(zhì)結(jié)構(gòu)看,白鹿洞書院建筑多為石木或磚木結(jié)構(gòu),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在這個雅致而又不失莊重的庭院里,禮圣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等建筑坐落其間。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在此隱居讀書,李渤養(yǎng)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常跟隨主人出入,人稱“神鹿”。這里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故稱之為“白鹿洞”。后來,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故廣植花木,建亭臺樓閣以張其事。南唐時,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的國子監(jiān)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jīng)》等書于白鹿洞書院,書院得以發(fā)展。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學宗師朱熹率百官造訪白鹿洞書院。當時的書院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并自任洞主,制訂教規(guī),延聘教書先生,招收學生,劃撥田產(chǎn),苦心經(jīng)營。朱熹制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不但體現(xiàn)了他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jīng)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后我國封建社會七百余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我國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之一,其辦學模式傳至海外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由此享譽海外。
走近白鹿洞書院,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大門是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代文學家、書法家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筆力雄渾。書院傍山而建,樓閣盡在古木的掩映之中,書院建筑美觀大方,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風格濃厚,五大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白鹿洞書院建筑群南面是一條清澈的小溪,名為“貫道溪”,取自孟子的“吾道一以貫之”。面對貫道溪,從西到東一字排開五個院落,分別是先賢書院、欞星門院、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每個院落都是沿南北中軸線布局,建筑坐北朝南。這五座院落相對獨立,各自擁有自己的主體建筑和面朝貫道溪而開的大門,院落之間又有門可相互貫通,一道白凈的青瓦圍墻將五座院落在外觀上圍成一個整體。書院內(nèi)古木參天,書院外茂林修竹,門前流水潺潺,泉清石秀,的確是一個念書的好地方。
漫步在這座有著千余年歷史的白鹿洞書院,厚重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四周青山環(huán)抱,流水潺潺,花放鳥鳴,書院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更顯清幽,院內(nèi)養(yǎng)的幾只白鹿讓白鹿洞書院之名變得更加貼切。如今,書院里處處都遺存有朱熹的影子,人們似乎可以隨時隨地穿越到朱熹講學的那個時代,與他隔空論學一番。
(水澤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