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恒
【摘 要】
目的:總結并歸納疝氣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計算機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疝氣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各項指標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0%,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結論:使用疝氣無張力修補術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疝氣無張力修補術;老年腹股溝疝;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65.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263-02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中,主要由于腹橫筋膜或腹橫肌發(fā)育不全、腹內壓力增高使腹股溝部位產生缺損,引起患者腹壁強度減弱而造成[1],容易對腹腔內器官造成影響,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受到了高度的重視,本文針對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總結并歸納疝氣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者和治療中途轉院的患者,納入對象均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將50例患者按計算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58~83歲,平均年齡為(75.42±6.28)歲;對照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為(75.48±6.15)歲。兩組患者,無論是在年齡還是自身的性別、病情上都呈現以P>0.05情況或者是結局,沒有探究價值,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高位結扎疝囊頸后對患者腹股溝管以及內環(huán)進行修補,使用“8”字形縫合以提高修補強度,并在精索后部拉攏韌帶與聯合腱,對腹股溝管后壁進行修補。
觀察組患者采用疝氣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切口方式與傳統疝修補術相同,高位結扎疝囊后在內環(huán)處剪一個能使精索通過的缺口并使用補片縫合,而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并逐層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各項指標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將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圍手術期各項指標采用(x±s)表示,組間運行t值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用%的形式表示,組間運行χ2檢驗,若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1.6±6.5)min、(2.2±1.6)min以及(3.7±2.1)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68.5±6.9)min、(4.5±1.4)min以及(6.8±2.2)d,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對照組出現并發(fā)癥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但傳統疝修補術張力較大,術后患者疼痛感明顯,結線量多,且易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2],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上的疝氣無張力修補術符合人體解剖無張力特點,手術時間短,疼痛不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0%,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說明使用疝氣無張力修補術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以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使用疝氣無張力修補術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