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學
摘要:阜蒙縣圍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積極開展工作,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并實施五大技術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詳細介紹5種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的內涵、特點及流程,以期為其他地區(q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內涵;特點;流程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8)04-0057-03
阜蒙縣作為農業(yè)部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根據中央和省、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工作有關要求,按照“綜合利用、凈化城鄉(xiāng),廣辟途徑、創(chuàng)新增效”的總體思路,認真研究落實試點各項工作,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一件大事來抓,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政策引導與扶持,鼓勵支持涉農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通過多方開展工作,2017年全縣完成了148.63萬t的農作物秸稈利用,重點應用在飼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4個方面,全縣累計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82%。在深入進行秸稈綜合利用的同時,圍繞秸稈“五化”利用的具體情況,阜蒙縣積極探索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五大利用模式。
1 遼寧田園“秸—菌—肥”基質利用模式
1.1 模式內涵
“秸—菌—肥”基質利用模式是阜蒙縣田園食用菌有限公司多年來針對褐菇的生長習性而采取的一種有效的秸稈利用方式。該模式以玉米秸稈或水稻秸稈為主要原料,經機械加工后將秸稈與其他原料混合并高溫發(fā)酵,制成基質用以栽培食用菌;待食用菌成熟采收后,剩余的菌糠可回收再利用,作為原料加工成有機肥,實現了“秸—菌—肥”完整的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鏈。
1.2 模式特點
“秸—菌—肥”模式是基料化利用的一種,屬多級循環(huán)利用技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該模式與一般常見的用秸稈和畜禽糞單純生產有機肥料的轉化模式有所不同,即中間增加了高效農業(yè)產品(食用菌)的生產環(huán)節(jié),提高了附加值,具有很好的節(jié)本增效效果。
1.3 模式流程
“秸—菌—肥”模式流程如圖1所示。
2 遼寧祥和“秸—飼—肥”種養(yǎng)結合利用模式
2.1 模式內涵
阜新祥和農牧業(yè)有限公司是專門從事秸稈生物質設備的企業(yè),幾年來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秸—飼—肥”種養(yǎng)結合模式。該模式是將農作物秸稈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進行處理和高溫熟化,并根據畜禽的喂飼要求相應添加輔料及營養(yǎng)元素,制成畜禽飼料;秸稈飼料被禽畜消化吸收后形成糞便排出,經高溫有氧堆肥、發(fā)酵等處理制成有機肥還田,從而實現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的有機結合。
2.2 模式特點
“秸—飼—肥”模式中,將秸稈通過青(黃)貯、壓塊、膨化等方式加工成畜禽飼料,提高了秸稈飼料轉化效率,拓展了飼料來源,節(jié)約了飼料用糧,有效緩解了糧食供需矛盾。秸稈為畜禽產品提供粗飼料,轉化為肉、奶等產品,實現了過腹增值,改善了人們的膳食結構,保障了市場的有效供給。生物質秸稈飼料經畜禽消化排出的糞、尿,通過無害化處理后作為有機肥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達到降低農業(yè)面源污染、提高耕地質量的目的。阜新祥和農牧業(yè)有限公司根據喂飼畜禽的需要研發(fā)出秸稈飼料熟化機,配套“秸—飼—肥”種養(yǎng)結合利用模式。
2.3 模式流程
“秸—飼—肥”模式包括作物種植、秸稈收集、飼料加工、畜禽規(guī)?;B(yǎng)殖和有機肥生產等環(huán)節(jié)(如圖2所示)。
3 阜新惠農“秸—電—肥”生物質熱電模式
3.1 模式內涵
阜新惠農電廠是阜新地區(qū)專門從事生物質秸稈發(fā)電的生產企業(yè)。“秸—電—肥”生物質熱電模式是利用秸稈的生物質特性作為再生能源,進行直燃發(fā)電供暖,電廠模式集中利用便于燃燒后廢物的回收,可以有效避免環(huán)境污染,同時鍋爐中燃燒后的底灰、炭灰是一種優(yōu)質有機肥料。
3.2 模式特點
秸稈屬于再生能源,可替代煤炭作為燃料發(fā)電,減少一次性有限能源耗量。工程建設期間需要當地提供建筑材料和勞動力,投產后當地政府將有可觀的稅收收入,有利于拉動地方經濟。在滿足供熱供電需求的同時,利用清潔的生物質發(fā)電也解決了大量秸稈在農田里燃燒而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避免釋放有害物質和大量飛灰在空中懸浮,還可以緩解日趨嚴重的溫室氣體效應。秸稈燃燒產物可以生產有機肥料再次利用,降低農民購買化肥的成本。
3.3 模式流程
“秸—電—肥”模式流程如圖3所示。
4 恒輝集團“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
4.1 模式內涵
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wěn)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并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實現秸稈循環(huán)利用。
4.2 模式特點
生物炭是一種碳含量極其豐富的炭,可以穩(wěn)定固碳長達數百年。生物炭可與其他材料混配成功能型復合材料(炭基肥),能夠改良土壤,增加地力,改善植物生長環(huán)境,提高土地生產力及產品品質,應用領域主要為農田、林地和草坪等。此外,可以獲得可燃氣、秸稈醋液等副產品。秸稈干餾過程中的可燃氣可用于生活用能;秸稈醋液作為一種天然的農業(yè)生產資料,具有防蟲、防病、促進作物生長等功效,可用于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生產無公害農產品。
4.3 模式流程
“秸—炭—肥”模式流程如圖4所示。
5 免耕秸稈覆蓋還田模式
5.1 模式內涵
免耕秸稈覆蓋還田模式是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一種有效方式。秋季玉米機收同時將農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地表,翌年采用免耕播種施肥機進行播種,可以減少機具進地次數,實現抗旱保墑?chuàng)屴r時,有效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5.2 模式特點
秸稈覆蓋還田能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蓄水保墑,調節(jié)地溫,提高土壤生物活性。采用免耕播種機可以減少機具進地次數,降低成本,減輕對土壤的擾動。
5.3 模式流程
秸稈覆蓋少免耕保護性耕作需要從前茬作物收獲開始考慮,作業(yè)流程如圖5所示。
參考文獻
[1] 楊曉東.農作物秸稈基料化利用技術及效益分析[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7(12):41-43.
[2] 王曉霞.農作物秸稈膨化飼料技術探討[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7(12):44-45.
[3] 袁艷文,田宜水,趙立欣,等.生物炭應用研究進展[J].可再生能源,2012(9):45-49.
[4] 趙蔚,李朝旭.生物質發(fā)電的效益分析[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09(11):40-41,45.
[5] 高志彪.阜蒙縣機械化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技術及效益分析[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7(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