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耆那教的捐贈傳統(tǒng)

      2018-12-10 09:10:18許靜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18年9期
      關(guān)鍵詞:印度

      摘 要 耆那教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捐贈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俗家信徒對苦修徒的捐贈、對教派的捐贈以及對社會的捐贈。耆那教之所以能形成捐贈傳統(tǒng),是基于祖師的示范作用,也因為教義的熏陶和影響,還因為苦修徒的鼓勵和提倡。耆那教的捐贈有自己的特點:形成了捐贈理論、捐贈的互惠性、歷史上曾盡力獲取來自王室的捐贈。耆那教的捐贈促進了教徒的自我提高、塑造了教派形象,更支撐了教派的生存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印度,耆那教,捐贈

      中圖分類號 K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8-0036-07

      耆那教于公元前6世紀左右①興起于印度,雖然教派歷史悠久,但教徒人數(shù)卻一直很少。根據(jù)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耆那教徒約423萬,占印度全國人口總比例的0.4%,②按照2011年的人口數(shù)據(jù),耆那教徒也只有445萬多人。③作為一個典型的小教派,長期以來,耆那教并不是特別受關(guān)注,但是也已有了一些卓越的研究成果。國內(nèi)目前有關(guān)耆那教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教義、歷史、名人、文獻、與其余教派關(guān)系以及建筑藝術(shù)等方面。④

      悠長的歷史和極少的教徒人數(shù),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反差。耆那教之所以能得到綿延發(fā)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強調(diào)捐贈。本文嘗試對耆那教的捐贈現(xiàn)象進行探討,不僅旨在梳理耆那教的捐贈傳統(tǒng),也希望能從中獲取一些啟迪。本文所探討內(nèi)容只涉及印度境內(nèi)的耆那教。

      耆那教徒包括出家苦修的男、女苦修徒和過著正常居家生活的男、女俗家信徒。教徒熱衷于各種捐贈活動。主要表現(xiàn)有:供養(yǎng)苦修徒、捐資興建和修復寺廟、捐錢捐物賑災、捐款建立醫(yī)院和學校、為教育機構(gòu)和基金組織捐款、在教派活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捐資等。

      (一)對苦修徒的捐贈

      耆那教苦修徒不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以及發(fā)展教派所需的一切財物,都依賴于俗家信徒的捐贈,最常見的是每天都要去俗家信徒家中收集食物。⑤一般情況下,俗家信徒會把苦修徒來自己家收集食物當成有福氣的事而熱情迎接。白衣派苦修徒被當做客人一樣招待,天衣派苦修徒則被當做神一樣招待。①因為天衣派苦修徒一天只去一戶人家,俗家信徒接待他們的機會更少。俗家信徒不僅要誠心捐贈,而且還要保證準備的食物符合耆那教規(guī)范。早在教派初創(chuàng)時期,耆那教就已規(guī)定含有任何暴力成分在內(nèi)的食物都不能食用,還特別強調(diào)食物必須來自潔凈的人家,這種潔凈包括幾層含義:第一是心靈純凈;第二是言語純凈;第三是身體純凈;第四是食物純凈。②隨著社會的變遷,食物種類有了變化,烹調(diào)環(huán)境也日益方便,但是,對食物純凈的要求卻沒有改變。即便是當代,苦修徒到俗家信徒家中收集食物,俗家信徒站在門口迎接時都會反復強調(diào)自己家是潔凈的。嚴格的食物標準和要求,既是對苦修規(guī)范的遵守,也有利于耆那教俗家信徒在居家生活中受到教義教規(guī)的熏陶。對于俗家信徒而言,準備食物代表物質(zhì)上的捐贈,而烹煮食物則代表心力上的捐贈。俗家信徒“誠心捐贈苦修徒和苦修徒進行苦修”,③這兩者的意義可以相提并論,都能積攢美德。

      不過,也有特殊情況,有苦修徒不被俗家信徒歡迎的現(xiàn)象發(fā)生,有些苦修徒會因為意外去到別人家中和沒有預先通知而遭到拒絕甚至辱罵。④除此之外,有時會因收集不到食物或者沒有合規(guī)的食物,苦修徒只能禁食。當然,還有另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俗家信徒對苦修徒太過熱情,捐贈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已經(jīng)違背了耆那教的苦修規(guī)范,這種慷慨大方和苦修徒的克制約束有時會成為矛盾。

      (二)對教派的捐贈

      俗家信徒的捐贈不僅體現(xiàn)在吃喝住行各個方面,還包括修筑廟宇、僧舍、供奉塑像等。馬圖拉(Mathura)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19世紀考古發(fā)掘出了大量文物,包括:柱子、柱頭、欄桿、橫梁等各種建筑殘片和廟宇遺跡,還有若干耆那塑像和大量的碑文等。⑤這些文物不僅證明了歷史上耆那教在當?shù)氐牧餍谐潭龋舱故玖怂准倚磐降木栀洘崆?。古吉拉特是耆那教的重要陣地之一,不僅得到王室諸多資助,還得到了商業(yè)大家族瓦斯圖帕拉(Vastupala)和特加帕拉(Tejahpala)的支持,文獻記載瓦斯圖帕拉和特加帕拉花費巨資修建了大量的廟宇和其他公共建設工程。⑥穆斯林入侵印度期間,很多耆那教廟宇都被毀壞,但是,被毀壞的廟宇很快就會被維修。1312年到1313年,被穆斯林破壞的廟宇就是由耆那教徒承擔修復的。⑦14~15世紀古吉拉特最有名的耆那教徒薩馬拉辛哈(Samarasimha)家族是當時有名的珠寶商,在德干修建了二十四位祖師的廟宇,還修復了薩倫特賈耶的耆那教廟宇,重新供奉祖師塑像。17世紀,阿曼達巴德的桑迪達斯(Shantidas)家族是當?shù)氐纳倘祟^領,以慷慨建造廟宇著稱。1848年古吉拉特富商哈利辛格籌資建造了廟宇,供奉耆那教第十五代祖師;1867年加爾各答珠寶商出資興建廟宇,供奉耆那教第十代祖師。⑧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F(xiàn)當代以來,耆那教徒仍然陸續(xù)在印度各地修建寺廟,且“寺廟的內(nèi)部空間和室內(nèi)裝飾是印度所有的宗教建筑中最為豪華精美的”。⑨

      除了捐助苦修徒、捐建各種建筑等等,各地耆那教教派也會定期舉行多種形式的教派活動,由富裕的俗家信徒承擔所需資金。有一次主辦苦修徒入教儀式的主辦組織很豪氣地說,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主辦這樣的活動,因為他們“既不缺錢,也不缺感情”。⑩教派的實力和熱情可見一斑。類似活動的舉行,提高了教派的影響和威望,有利于耆那教的凝聚和發(fā)展。

      (三)對社會的捐贈

      印度歷史上災荒很多,有一些資料記載了耆那教徒的賑災活動。13世紀,古吉拉特發(fā)生饑荒,耆那教谷物商賈格達沙哈(Jagdushah)為所有人提供了食物,還慷慨地翻新了許多耆那教和印度教寺廟。①1320年左右,古吉拉特發(fā)生饑荒,耆那教徒伯西瑪(Bhima)掏出大量金錢賑災。②1493年,古吉拉特發(fā)生饑荒,耆那教商人凱瑪·哈達利亞(khema Hadalia)慷慨賑災,善舉震驚了當?shù)啬滤沽纸y(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說:“‘商人第一,國王第二,意即這個商人大方仁慈的程度已經(jīng)居于國王之上。”③ 1630—1632年印度爆發(fā)了嚴重饑荒,耆那教富商威爾吉·沃拉(Virji Vora)分發(fā)谷物和熟食給饑餓和貧困的人們。④類似的賑災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了當今。1988年,印度古吉拉特邦極度干旱,耆那教徒自發(fā)救災。據(jù)估計,當時超過60%的自愿救助機構(gòu)都是耆那教徒創(chuàng)辦的,但他們的人口數(shù)卻只占當?shù)厝丝诘?%左右。⑤1993年9月30日,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拉杜爾縣附近發(fā)生里氏6.4級的強烈地震,波及7個邦,50多個村莊成為瓦礫,死亡和受傷的人數(shù)達到好幾萬。⑥地震發(fā)生后,耆那教組織BJS(Bharatiya Jain Sangathan)⑦馬上就投入到了賑災活動當中。

      耆那教徒建立了很多基金組織。以孟買為基礎的迪瓦利·莫罕拉·梅塔慈善基金(Mumbai-based Diwaliben Mohanlal Mehta Charitable Trust)

      管理著三十所寄宿學校,學生多數(shù)是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的女生;還有一所盲女寄宿學校和一所婦女福利院。同時,這家慈善信托機構(gòu)還資助病人進行治療。在欽奈(Chennai),有一個阿迪納斯耆那教基金(Adinath Jain Trust),每年都會拿出兩千萬盧比資助那些貧困人,對受資助者沒有任何宗教、種姓和性別歧視。⑧耆那教徒還出資建設了很多社會機構(gòu),印度獨立后,一個富有的信徒捐贈了60英畝土地來建造耆那教學術(shù)中心。⑨齋普爾的以下機構(gòu)都是由耆那教徒建立的:三所大學、五所學校、七個圖書館、七家出版社(出版宗教書籍并免費分發(fā)或以極低價格出售)、六家宗教期刊、兩家醫(yī)院(一家規(guī)模很大,帶有部分慈善性質(zhì);另一家是截肢者專業(yè)康復中心)、三家診所、兩個慈善藥房、兩家動物醫(yī)院。⑩眾多類似機構(gòu)的設置,不僅提高了耆那教徒的素養(yǎng),促進了耆那教教義的傳播,也有利于耆那教的發(fā)展。

      除此之外,耆那教徒還為受傷和生病的動物建立了救助站(pinjrapoles),在耆那教看來,真正的宗教是“幫助所有的生命,并且維持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11}歷史上,耆那教徒就以護鳥出名,經(jīng)常有不懷好意者利用這點來敲詐他們,有人會拿著一只鳥走到耆那教徒面前,讓耆那教徒付錢給他,如果不給錢,就要殺死這只鳥,結(jié)果通常是耆那教徒出錢來救下這只鳥。{12}德里有一家專門為鳥類設立的慈善醫(yī)院(Charity Birds Hospital),1929年由拉霍·馬拉·杰恩(Laccho Mal Jain)創(chuàng)立,{13}現(xiàn)在,這家醫(yī)院已擴充成一棟兩層樓的建筑。

      綜上所述,耆那教的捐贈有各種途徑和形式,既有對教派的捐贈,也有對社會的捐贈,捐贈成為了耆那教的傳統(tǒng)。

      捐贈之所以在耆那教能表現(xiàn)得很普遍,主要是基于以下主要因素:

      (一)祖師的示范作用

      耆那教有二十四位祖師,除最后兩位之外,其余大都是傳奇形象,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的捐贈經(jīng)歷成為一代代信徒們模仿的典范和榜樣,哪怕這些經(jīng)歷只是體現(xiàn)在文獻資料和苦修徒的宣講中。據(jù)資料介紹,祖師們出生于剎帝利王族,在離家苦修之前,都把所有的財物捐了出去。第一位祖師勒舍波(Risabhadeva)說過:“生命的目的不是沉迷于享受,而應該是自我抑制和為別人做犧牲?!雹匍_始苦修之前,他“像一棵許愿樹一樣”②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分發(fā)了自己的財物。第二十四位祖師大雄苦修時,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塊覆蓋身體的布料,沒多久,這塊布料也送人了。在祖師們的影響之外,從古到今的苦修徒們利用各種方式不懈宣傳捐贈,受影響者上至國王,下至普通民眾。19世紀在馬圖拉地區(qū)發(fā)掘出的大量耆那教碑文就提到了很多捐贈者的身份,包括:金屬商的兒媳婦,車隊頭領的妻子,染織工的妻子,香料商的母親,香料商,銀行家,村長妻子,金屬工人,香料商的妻子,珠寶商的女兒,香料商的兒媳婦……③

      除了俗家信徒捐贈,苦修徒也要為教派捐贈,雖然無財可捐,但他們所做“是有關(guān)教團、有關(guān)共同生存的”。④比如:禁食、經(jīng)典知識的掌握、行走里程等與苦修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方面。這些行為事關(guān)教派的聲望和形象,直接決定教派的生存和發(fā)展。所以,教徒在這些方面做得越好,就越是為教派做了貢獻。他們的貢獻和俗家信徒的捐贈一樣,都是耆那教得以綿延的關(guān)鍵因素。

      (二)教義熏陶

      耆那教豐富的教義體系為捐贈行為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下面以耆那教的財富觀念和生命觀念為例來進行探討:

      1.財富觀念

      耆那教徒要遵守“五誓言”:“非暴力”“不偷盜”“獨身”“真誠”和“不聚財”。⑤其中有“不聚財”一條,耆那教認為人不應擁有超過生存所需的更多財產(chǎn),因為財產(chǎn)越多,牽掛越多,而牽掛越多,則越難解脫。但并不是代表不要掙錢,相反,在耆那教看來,“財富代表過去和現(xiàn)在的善行所得的回報,而貧窮通常被認為是罪惡和懶惰的報應”。⑥也就是說,在符合基本教義和規(guī)則的前提下,耆那教主張努力賺錢,富裕是美德的體現(xiàn),越富裕,越有德,而貧窮肯定不是美德,除非是自愿貧窮。但是,富裕者賺錢了之后,應該要把錢用在有價值之處,而不能成為錢財?shù)氖刈o者,更不應該為了錢去賺錢,特別不應該產(chǎn)生一種“坐擁財富的喜悅”。⑦所以,俗家信徒會努力賺錢,用財富來證明自己擁有美德,也會不斷進行捐贈,以證明自己沒有被財富所累,而是在繼續(xù)積累美德。

      2.生命觀念

      耆那教強調(diào)典型的非暴力,所有的生命都有平等生存的權(quán)利,即便是弱小如飛蟲、螻蟻,也值得尊重。除了強調(diào)生命權(quán)之外,耆那教還關(guān)注生命的生存質(zhì)量,強調(diào)“關(guān)心、照顧、保護和服務”所有的生命,⑧所以會頻繁出現(xiàn)捐贈食物、水、衣物等慈善活動,會創(chuàng)辦和維持學校、醫(yī)院、診所、公寓、旅舍、孤兒院、動物醫(yī)院,關(guān)照殘疾人、老人、病人、貧窮者等。這些活動遍及各個領域,涵蓋各類人群和各種生命。

      (三)鼓勵和提倡捐贈

      耆那教的苦修徒歷來都是赤腳行走以傳播教義,他們用嚴謹?shù)目嘈迊碜C明耆那教是值得捐贈的教派,而捐贈又是可以積累美德的行為??嘈尥浇?jīng)常教導:“比起敬拜一座塑像的功德來,安置一座塑像的功德是它的一百倍;建造一座廟宇是它的一千倍;而維護一座廟宇則是無數(shù)倍。”⑨學者詹姆斯·萊德勞(James Laidlaw)曾說到他在印度做調(diào)查的時候,多次見到耆那教苦修徒嚴厲責備衣著光鮮的俗家信徒們,指出他們的豪宅、珠寶等財物實際上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會引發(fā)他們的擔憂和焦慮,最終只會帶來悲傷和痛苦。不過,苦修徒馬上又會講到有富商在禁食和慷慨捐贈之后,會獲得再生。⑩在苦修徒的宣講和鼓勵之下,俗家信徒們都熱衷于捐贈。當代耆那教規(guī)定俗家信徒要捐出收入的6%~33%,①這筆錢會用在社區(qū)福利和其他的慈善事業(y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捐贈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新塑像敬拜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等場合,信徒們會通過投標來競爭某個儀式環(huán)節(jié)的主持資格。投標很受俗家信徒青睞,既能證明自己的虔誠和不為財富所累,也通過與其他俗家信徒的競爭,展示投標者本人及其家庭在商業(yè)領域的地位。

      綜上所述,耆那教的捐贈傳統(tǒng)能夠延續(xù)并形成習慣主要是基于自身歷史和教義教規(guī)。當然,不管是祖師的榜樣、還是教派的教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耆那教苦修徒的宣傳和鼓勵都是捐贈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媒介。

      耆那教的捐贈習慣一直傳承至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捐贈傳統(tǒng)。

      (一)捐贈理論

      經(jīng)過耆那教學者們的整理和思考,耆那教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捐贈理論。這套理論涉及捐贈的內(nèi)容、捐贈的領域以及捐贈時應注意的因素。

      首先是捐贈物的內(nèi)容。捐贈物猶同于禮物,耆那教認為這些禮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種是用來支撐教派發(fā)展的基本物品,比如:住處、床、椅、食物、水、藥物、衣物、食缽。金月②認為必需品還可以包括一床毯子、一個拂塵(用來移除蟲類),以及其他俗家信徒贈送的便于苦修的物品。第二種是知識或教義的禮物,包括:抄寫經(jīng)典文獻、朗誦或提倡朗誦、闡釋以及聆聽朗誦。圍繞這種禮物而舉行的一系列活動促進了教義的傳播,也支持了教派發(fā)展;第三種禮物是無畏,無畏的含義是把他人從自身或別人所造成的暴力下拯救出來。拯救需要勇氣,無畏也是禮物,是另一種形式的饋贈。金月認為無畏之禮是指在生命、身體、精神三個方面避免造成傷害。③由此可知,耆那教的禮物包括從金錢到精神各個方面,非常全面,這也是耆那教的獨特之處。

      其次是捐贈的領域,對于捐贈者而言,捐贈行為就是在為自己積累美德的財富。耆那教學者認為,俗家信徒可以在七個方面“播種”自己的財富:第一,安置和崇拜塑像;第二,建立和修復耆那教廟宇;第三,抄寫經(jīng)典文獻,并且交由博學的苦修徒做評注;第四,布施給男苦修徒;第五,布施給女苦修徒;第六,給予耆那教男性俗家信徒幫助,包括:食物、衣物、邀請他們參加節(jié)日,鼓勵他們履行宗教義務;第七,對耆那教女俗家徒給予同樣幫助。④耆那教廟宇門口有捐助箱,教徒早上和晚上做祭拜儀式時可以捐贈錢物。按規(guī)定,這些錢物都只能用作教派本身,不能挪作他用。

      另外,對于如何進行捐贈也有具體規(guī)定,捐贈時要考慮到以下因素:第一,要尊重接受者;第二,捐贈必須是自愿的和全心全意的,不能勉強;第三,捐贈必須適合接受者和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第四,捐贈的態(tài)度不能讓接受者感到尷尬,捐贈者也不能因為進行捐贈而感到高人一等;第五,不能因為個人動機而捐贈。⑤

      經(jīng)過長時期的發(fā)展,耆那教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成熟和完整的思想體系。

      (二)捐贈的互惠性

      耆那教發(fā)展全靠俗家信徒的捐贈,但苦修徒并不只是索取者。這種捐贈并不是俗家信徒單方面地為教派做貢獻,而是苦修徒和俗家信徒雙方的付出,是互惠的??嘈尥叫凶邆鹘?,和俗家信徒結(jié)成了非常親密的私人關(guān)系,俗家信徒把苦修徒看成自己的人生導師,從苦修徒那里學會教義、教規(guī)、苦修典范,在很多重要事情上都會提前和苦修徒商討,比如:生意、婚姻等大事都會請苦修徒幫忙拿主意。⑥對于俗家信徒的各種困惑、疑問和請教,苦修徒都會賜福并提出建議,以至于時間久了之后,他們成為了教團中的主心骨,有些事情上,甚至還是掌舵者。如果說俗家信徒是苦修徒的物質(zhì)支柱,那么,苦修徒則是俗家信徒的精神支柱。

      (三)王室捐贈

      歷史上,很多王室和權(quán)貴階層都是耆那教的信徒,還有很多王朝的掌權(quán)者和耆那教關(guān)系密切。這也是耆那教能以小教派的身份綿延發(fā)展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耆那教興起之初,摩揭陀國幾位主要統(tǒng)治者都和耆那教徒來往頻繁,為耆那教的發(fā)展提供了支持。耆那教文獻記載,室萊尼伽(Srenika)國王和王室其他成員對大雄極為尊敬。國王還發(fā)布公告對耆那教徒的親屬予以經(jīng)濟支持。①室萊尼伽的兒子昆尼伽(Kunika)和大雄的關(guān)系也很好,任命了專門的官員來隨時告知大雄的游方路線。②

      孔雀王朝阿育王對各宗教派別都一視同仁。有學者認為,似乎一開始阿育王是耆那教的追隨者,雖然后來他變成了佛教徒,但是不管怎么樣,他多少都有點傾向耆那教。③還有學者認為,阿育王雖然不是耆那教徒,但是,他卻是耆那教潛在的支持者。④阿育王之后的桑波拉底(Samprati)更是對耆那教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大力興建耆那教廟宇、修補耆那教舊建筑、為耆那教徒塑像并修建紀念碑。據(jù)記載,僅三年半的時間里,他就建了125000座新廟,有36000座廟被修補,準備了95000個金屬偶像。⑤

      羯陵伽國王伽羅韋羅(Maharaja Kharavela,公元前1世紀或公元前2世紀在位。時間有不同觀點)是耆那教徒,他把耆那教的地位提高到了國教的程度。⑥笈多帝國時期,印度南部許多王室、大臣以及各級官員,都不同程度地追隨耆那教。⑦拉斯特拉庫塔(Rastrakutas,也譯為“拉喜特拉庫特”)王國時期,資料記載當時德干地區(qū)可能1/3的人口都是追隨耆那教的。⑧索楞喀王朝(Chaulukyas,也稱呼Solanki)的鳩摩波羅(Kumarapala,1143—1175年)⑨建了許多耆那教廟宇,差不多遍布每個村莊。14世紀中后期,南部印度維阇耶那伽爾國,耆那教很流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至少八座耆那教廟宇。⑩莫臥兒王朝君主阿克巴除了與眾多耆那教徒維持緊密聯(lián)系之外,也為耆那教的發(fā)展做了很多實事,發(fā)布了各種符合耆那教教義的詔令,還幫助耆那教修建廟宇。

      王室捐贈的資料非常多,以上只是選擇性地列舉。耆那教能得到來自王室的捐贈,固然與各個王朝君主的宗教政策和統(tǒng)治謀略密切相關(guān),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歷代耆那教徒能憑自己的學識令人敬佩,能以自己的苦修受到尊重。得到來自王室的捐贈,不僅是得到財富和保護,某種程度上更是獲得王朝掌權(quán)者對自己教派地位的承認,這也是耆那教能綿延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捐贈,都對耆那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促進教徒自我提高

      耆那教認為,捐贈是美德的積累,捐贈能力的大小展示的是自己積累善行和美德的多少。因而,捐贈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認可,能提高教徒的信心,促進教徒自我提高。耆那教認為個人提高的意義重大,因為“假如一個人自己進步了,那么家庭就會進步;假如家庭進步了,那么社會就會進步;假如社會進步了,國家將會進步;假如國家進步了,世界將會進步”。{11}在日常祈禱中,耆那教徒經(jīng)常會自我反?。何視魏螘r候都愿望買賣公平和坦率嗎?我會經(jīng)常對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懷著一種友好的感情嗎?對這些痛苦和憂傷的人我的心是不是充滿同情?{12}這種內(nèi)省滲透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指導著他們的言行,令教徒不斷努力完善自身。當然,不排除這種完善有教徒要顯示自己能力、傳播商業(yè)聲譽、鞏固社會地位的因素,但這個過程中教徒是在努力提高的。

      (二)塑造教派形象

      捐贈能塑造兩種教派形象:第一種是實體形象。通過捐贈建造廟宇和其他教派建筑、供奉塑像等,展示耆那教的建筑風格和裝修特點,教派的實體形象昂然屹立。這些教派建筑也便于所有的教徒有力地團結(jié)在一塊,形成耆那教徒自己的社區(qū)。比如,在德里有超過500個耆那教廟宇和祈禱廳,在齋普爾有超過300個。以每一個廟宇為中心,形成了耆那教徒的小社區(qū),廟宇也成了建立小社區(qū)的促進因素。①這種形象凝聚了教徒,穩(wěn)固了教派。第二種是精神形象。這種形象通過教徒的各種捐贈行為塑造出來,體現(xiàn)耆那教徒對自己所屬教派和所處社會的責任感。精神形象提高了耆那教的威望和聲譽,更能有利于教派的發(fā)展。

      (三)支撐教派生存和發(fā)展

      一個能經(jīng)歷不同王朝統(tǒng)治并生存下來的教派,本身就顯示了一代代教徒對教派的全力奉獻。耆那教苦修徒除雨季外,常年行走傳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力撐教派,這是一種把自我獻給了教派的捐贈;俗家信徒鼎力資助教派,是一種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捐贈;同時,眾多史實也表明,不管是苦修徒還是俗家信徒,都在努力爭取來自社會權(quán)貴階層的支持,這樣的努力是一種智慧和膽識的捐贈。耆那教興起之后,在多宗教共存的環(huán)境下竭力競爭,曾頻繁遭遇外來打擊,也曾多次承受內(nèi)部分裂,但是能歷經(jīng)坎坷發(fā)展至今,耆那教自是有實力支撐,而教徒們的捐贈奠定了實力的基礎。

      總之,對于耆那教徒而言,不管是苦修還是居家,捐贈已經(jīng)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伴隨耆那教從古走到了今。

      【作者簡介】許靜,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印度史。

      【責任編輯:王湉湉】

      猜你喜歡
      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論印度陳那因明非演繹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50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qū)p弱
      印度自拍現(xiàn)場
      中外文摘(2017年21期)2017-11-02 01:50:04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山哈·印度攝影
      青年文學(2015年1期)2015-10-24 03:27:18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最高警察
      乐安县| 湖南省| 布尔津县| 循化| 临城县| 鄢陵县| 鸡东县| 抚宁县| 陇川县| 谷城县| 龙岩市| 肥乡县| 虹口区| 苏尼特右旗| 阿图什市| 醴陵市| 综艺| 永州市| 阜平县| 盐池县| 河曲县| 汕头市| 阿瓦提县| 静安区| 阳朔县| 梁山县| 当雄县| 新巴尔虎右旗| 贵州省| 班玛县| 临湘市| 永定县| 林周县| 商城县| 雅安市| 民乐县| 本溪市| 醴陵市| 平罗县| 东乡族自治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