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順康雍遼籍士人科舉寄籍稽考

      2018-12-10 09:10:18管仲樂黃云鶴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18年9期
      關鍵詞:士人科舉東北

      管仲樂 黃云鶴

      摘 要 清初針對大量入關的遼籍士人,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在河北、山東、陜西三地施行了一系列的科舉寄籍政策。本文剖析寄籍政策產生的原因,勾稽寄籍士人科舉具體事例,分析該政策具有專為東北地區(qū)漢籍士子設立,考生籍貫主要為遼籍,寄籍三地登科狀況并不均衡等特點,進而探討寄籍政策的消亡原因主要在于寄籍士人的穩(wěn)定及東北地區(qū)教育科舉政策的完善,并總結寄籍政策對后世教育考試等問題的啟示。

      關鍵詞 清初,東北,士人,科舉,寄籍

      中圖分類號 K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8-0042-06

      “寄籍”是與“祖籍”相對的戶籍概念,可理解為長期離開本籍寄附于外地籍貫的現(xiàn)象?!凹募咳恕笔侵讣募谧婕獾淖x書人。寄籍士人歷代皆有,且產生原因多種,或為生計所迫背井離鄉(xiāng),或依附軍籍長期駐于外地,或為登科入仕而附入文化發(fā)達之地域等等。清初大量遼寧地區(qū)士人涌入關內,他們需要參加科舉,如何安置他們,成為統(tǒng)治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針對這一群體頒布了一系列的科舉寄籍政策。學術界對科舉寄籍問題研究很多,①但對清初遼籍士人的科舉寄籍問題研究甚少,對其影響與意義的闡述亦未成規(guī)模。周景寶《清初永平府附設遼學始末》(《檔案天地》2016年第4期)對此進行了初步梳理,但僅限于永平府一地,搜集的史料亦不全面,并未進行系統(tǒng)整理分析。本文勾稽實錄和方志中的相關資料,嘗試對遼籍士人科舉問題展開說明,通過剖析該政策的實施目的,及興廢前后遼籍士人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探討清代政治文化建設,并以此為基點對當今社會相關問題予以揭示,就教專家學者。

      清初遼東士子科舉寄籍情況可視為當時教育狀況、科舉政策、社會環(huán)境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其產生原因如下。

      一方面,明代東北地區(qū)科舉遺留問題需要解決。明代在遼東地區(qū)諸府、州、縣皆設學校,并且在遼東地區(qū)設立衛(wèi)學,選拔武官與軍士子弟入學接受教育,但卻并不具備舉辦鄉(xiāng)試的資格,因而遼東士子無法在本地進行科舉,均須赴山東參加鄉(xiāng)試。由于路途遙遠,山海阻隔,應試不便,遼東士子多次請求就近應試。嘉靖十年(1531年)“遼東生儒有詣闕言赴試山東不便者,禮部覆請,從之”。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始改應試順天府”。順天雖較山東為近,對遼籍士子而言仍為不易。雖然明朝針對遼籍士子特設“邊字號”并“特別獎掖,以廣登進之路也”,②但統(tǒng)治者并未在籍貫上給予寄籍士子充分的關照,遼籍士子的科舉問題未解決,這個問題就留給了清代當政者。

      另一方面,清初安置遼東寄籍士人也是現(xiàn)實需要。清軍入關之初,眾多東北地區(qū)人口或隨軍入關,或自主遷徙,東北地區(qū)“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的局面”,①可見其人口流失狀況的嚴峻。這其中便包括大量入關的遼籍士人,該群體居無定籍,形成了“遼生散居關內”的局面,這里的所謂“遼生”是以盛京區(qū)域為核心的東北籍貫士人的統(tǒng)稱,他們分散于河北、山東、陜西等地。這些人的籍貫問題不解決,就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對于讀書人來說,科舉是他們入仕的主要出路,若學而無出路,他們就不會安寧。讀書人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自唐朝以來,歷朝都不缺乏舉子造反的實例,他們不安定會影響到社會的安穩(wěn),會成為朝廷的隱患,歷代當政者都比較重視。清朝統(tǒng)治者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但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遼東地區(qū)的寄籍人口,如何有效的對他們予以安置,已經不能依靠對前代戶籍政策的簡單改良,而迫切需要頒布一個具有針對性的科舉政策,安撫無定籍士人群體。

      基于上述原因,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乙丑,順天督學御史曹溶上書:“請將遼東等處十五學,改附永平府,設教官三員分司教導,擇遼地經明行修之士充其任,其拔貢廩給事宜,仍與各州縣一體舉行?!雹诔⒉杉{之,并據(jù)此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所謂“十五學”分別為:海州、錦義、永寧、右屯、定遼、前屯、寧遠、鐵嶺、開元、沈陽、都司、廣寧、自在諸學,皆為明朝于遼東設立的儒學、衛(wèi)學,清朝將其建制延續(xù)下來,名稱未曾易改。清朝將其寄附于關內,并賦予都司、廣寧、寧遠三學教官各自的管轄范圍:都司學官為自在、沈陽、鐵嶺、開元四學;寧遠學官為前屯、錦州、義州、右屯四學;廣寧學官為永寧、蓋州、海州、定遠右衛(wèi)四學。朝廷又為各個學府配置不同數(shù)量的廩額,都司、廣寧學府照府學例設廩生各四十名;自在州府照州學例設廩生三十名;其余海州、錦義、永寧、右屯、定遼、前屯、寧遠、鐵嶺、開元、沈陽十二學,照縣學例設廩生二十名。針對遼籍士人的教育基礎,朝廷專門派遣“遼地經明行修之士”擔任教員,亦體現(xiàn)中央對于東北士人的關注。這是清朝科舉附籍政策之初設。至此永平府的遼籍考生獲得了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環(huán)境。至順治三年四月寄籍政策更趨完善,于上文所述的“遼東十五學”內共取生員三十名。國家對遼學諸生的錄取名額予以擴充,且由于“遼東十五學隨遷入關,學問久荒”,朝廷還在錄取事宜上有所寬取。自此寄籍永平府的士人除了接受教育,亦獲得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斑|人科舉寄籍”政策開始形成了從教育到考試,再到錄取的完整系統(tǒng)。

      永平府的遼人寄籍政策效果顯著,清廷便將此政策施諸其他地域。順治五年閏四月乙未,平西王吳三桂移鎮(zhèn)陜西,士兵多為東北籍貫。為安撫吳三桂及其屬下,清政府于陜西設遼學教官一員,每科中舉人二名,歲貢二名。并在同年改永平府寓學為遼學,裁教官一員,留一員,每科中舉人三名,歲貢三名。順治九年六月丙辰,吳三桂向清廷申請增加陜西遼學中額,可見此政策效果顯著。朝廷亦順其意,裁永平遼學中額一名,增陜西遼學中額一名、貢額一名,其永平遼學貢額照舊。③

      歷經數(shù)次調整,寄籍政策逐步固定在三個區(qū)域。一為河北,主要以永平府為主?!侗R龍縣志》載:順治二年,因遼生散居關內,題設至十二年裁官,歸并府學代理,后裁廢。④此永平府為清代前期沿襲明代的建制,境內管轄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wèi)、山海衛(wèi)諸學,其中盧龍縣為永平府治所所在地,大致范圍屬于河北區(qū)域。二為山東,《奉天通志》載:山東萊州府有復州、金州二衛(wèi)學,亦系遼人寄籍,雍正五年(1727年)裁。⑤三為陜西,《清實錄》載:順治五年閏四月,以平西王吳三桂移鎮(zhèn)陜西,命陜西設遼學教官一,每科中舉人三名,歲貢二名……十四年,平西王屬下生員停止考試,七月裁陜西西安遼學教官。⑥

      寄籍政策在摸索中不斷增補完善,逐步形成了從府學到下屬州縣皆有建制的教育架構??滴醵四辏?689年)《永平府志》載錄有永平府遼學貢生附籍地點及人數(shù),其中府學13人、盧龍縣12人、遷安縣15人、撫寧縣12人、昌黎縣14人、灤州11人、樂亭縣13人、山海衛(wèi)15人。府、州、縣、衛(wèi)皆設立遼學,并且生員配置較為均衡。其他文獻對永平府寄籍貢生所入府州縣學人數(shù)的記載略有差異,但并無太大出入。附籍的貢生群體基本上得到授職,并未因府、州、縣學層次的不同而獲得差異對待,可見清廷對于寄籍地諸學的設立在政策上是有所考量的。隨著寄籍政策的實施,社會中因人口流動而無定籍的士人群體日趨穩(wěn)定。但由于該項政策面向的是士人群體,牽扯到了諸多頗為復雜的問題,如:生員廩額的調整問題、錄取人數(shù)的調配問題等。而且遼籍士人大多聚集于上述三地,其他地區(qū)無定籍士人并未形成規(guī)模,因此,清廷并未面向全社會大范圍推行此項政策。此三個區(qū)域的穩(wěn)定及寄籍政策的頒布與施行標志著清初遼人科舉寄籍政策的正式形成。

      筆者通過稽考相關史料,對寄籍遼人中的遼學、衛(wèi)學登科士人、舉人、貢生進行統(tǒng)計。文獻明確記載為寄籍考生的進士中,文科進士10人,武科進士1人,共11人。列之于下:

      文科:(順治朝)夏敷九、吳允升、田麟、陳堯言;(康熙朝)楊振藻、劉登樞、羅衍嗣、戴璠、李珍;(雍正朝)周來馨

      武科:(康熙朝)陳晉

      舉人有文科38人,武科18人,共得56人。姓名列于下:

      文科:(順治朝)吳三元、陶鼎鉉、陶成玉、夏敷九、王大成、王共瞻、董以威、吳允升、李如桂、張羽明、王應詔、羅紹倫、田麟、項天成、劉應龍、范章祖、陳堯言、劉瑸、陳日晉、穆爾謨、邢維范、魏翰、黃家棟、沈魁、周元芳、胡國柱、何起鵬;(康熙朝)羅衍嗣、田維兗、戴廷樞、戴璠、劉登樞、戴琳、李珍、何汶、楊振藻;(雍正朝)單鐸、周來馨

      武科:(康熙朝)門耀鴻、符文煌、單宗孔、楊芬、喬鑒、李名超、趙士元、廖明遠、劉中碩、陳晉、鮑士標、王廷俊、臧瞻祖、李褒、李壁、王之正、趙文烒、趙景灼

      貢生的情況比較復雜,《盛京通志》統(tǒng)計遼學貢生者有文科103人,光緒《永平府志》則統(tǒng)計為104人,《奉天通志》參考《永平府志》又加以增補,共得106人。且附識曰:“山東復州、金州二衛(wèi)學貢生,《山東通志》悉逸其姓名今俱無可稽核?!北疚娜?shù)量多者,即《奉天通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述列于下:

      朱國標、姚世選、黃爾性、辛良器、張希軾、薛征泰、李若廙、田本、王應麟、童宗圣、張維棟、裴承澤、王大經、朱運芳、姜鵬程、鄒文、張宏猷、劉維城、李日增、鞏邦畿、高進、鄒文郁、徐養(yǎng)魁、霍文光、邴一茹、李云龍、薛良心、張奇勛、龔勉吾、宋文然、趙廷佐、程良友、吳紹琯、朱國才、冷然善、孔啟秀、張光臣、曾守元、岳登科、裴承謨、陶天培、李天池、房文登、楊應麒、任學曾、張士芬、劉洪宗、孫光先、郝文啟、劉立極、陳堯言、張偉、趙廷臣、馮允升、王懋敬、應時章、蔡廷琇、張世珩、夏之士、杜名世、佟希圣、周旋禮、魯啟、呼中陛、婁鎮(zhèn)遠、盧必登、白秉真、林天擎、郭重光、寧宏謨、柏世杰、戴天德、彭沖漢、寧宏猷、尚廷輔、黃家魁、姚艮、李新臺、喻三畏、郭鎰、金日新、張棋、徐昱、張師圣、李應麟、曲登科、鐵國光、吳廓元、陳嘉謨、楊美生、姚世胤、龔家玉、李如柏、簫澤遠、張國熙、李廷弼、張文燦、壽無息、李天滋、方堯典、朱朝瞻、崔國祥、姜鎮(zhèn)、陳全國

      如上為在現(xiàn)有條件下統(tǒng)計的,清朝初年東北寄籍士子科舉錄取情況,這其中除了遼籍士子,還包括少量東北其他區(qū)域,如吉林等地的士人。鑒于該政策僅于清初施行了一段時間,因而這個數(shù)量不可謂不蕃,且囿于史料轉載過程中的遺漏、失載,以及對士人信息記載不明確的情況,真實的登科人數(shù)理論上應該高于此??梢姈|北本土士子在合理的教育體制與科舉環(huán)境中,憑借其自身素質能夠在全國范圍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以下便從登科的遼籍士人名錄分析此群體特點。

      首先,科舉寄籍政策是專為東北地區(qū)的漢籍士子而設。雖然考生來源于關外的清朝“龍興之地”,但登科士人盡為漢族子弟,并無滿蒙八旗子弟。這是因為清廷于順治元年在京師另為八旗子弟設立“八旗官學”,“八旗每佐領下各取官學生一人,八旗各擇官房一所建為學舍,以教八旗子弟。每旗設學長四人,以國子監(jiān)二廳、六堂教官為教習。除每月逢六日各師長率各旗肄業(yè)子弟赴監(jiān)考課外,令祭酒、司業(yè)等不時稽察,分別勤墮”。①可知八旗子弟另有求學之所,無需進入遼學、衛(wèi)學寄籍學習,說明科舉寄籍政策是專為東北地區(qū)的漢籍士子而設。這也可以作為判斷某人旗籍問題的佐證。

      其次,根據(jù)考生籍貫分布情況看,主要是遼籍,東北其他地區(qū)士子很少。以進士、舉人為例,《盛京通志》記載的登科者56人中,遼寧籍貫49人,吉林籍貫2人,無籍貫信息者5人,無黑龍江籍貫考生。而所謂吉林籍貫的吳三元、田麟在光緒朝《永平府志》中則皆記載為“自在州人”。自在州為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專為管理內遷女真而設,治所即今遼寧開原縣東北老城,“后徙自在州于遼陽城內……康熙四年,改置縣”??梢哉f自在州的范圍一直在遼寧省內,地域在歷史中與吉林并無任何交叉,《盛京通志》與《永平府志》之記載定有一方失核。但無論以何種統(tǒng)計為基準,大多數(shù)寄籍士子皆來自遼寧。這與寄設關內的“遼東十五學”均為明朝于遼東建設不無關系??梢娗宄跄辏瑬|北地區(qū)基本上依舊反映的是明代東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情況,尚未有本質的改善。

      再次,陜西遼學登科者少。登科56人中永平府遼學為27人,山東衛(wèi)學為22人,陜西遼學為7人。陜西遼學登科士子數(shù)量較前兩者差距較大??陀^上,陜西距離東北較遠,寄籍東北士人多隨軍移鎮(zhèn),自主遷徙者較少,地緣上較永平府遼學與山東衛(wèi)學處于劣勢。且陜西遼學在三個官方承認的寄籍科考區(qū)域中最早被廢止。而且主觀上,亦不能排除方志記載失核的原因,《陜西通志》僅有邢維范、魏翰兩人記載為遼學,其余皆著錄為“西安人”。金毓黼于《奉天通志》中考釋曰:“西安遼學,至順治十四年始裁。而《陜西通志》惟載五年戊子科遼學二人。辛卯、甲午兩科只載西安而無遼學。丁酉科以后通志載西安舉人僅一二人。知辛卯、甲午多中者皆遼學也。”①并且稽考文獻搜輯得出黃家棟、沈魁、周元芳、胡國柱、何起鵬等五人亦為遼籍。如上原因造成了陜西寄籍遼人數(shù)量遠少于永平府、山東二地。

      寄籍考試信息登載較普通考生更為復雜。因此不同文獻的記載多有齟齬?!斗钐焱ㄖ尽吩谛拮脒^程中參考了不同文獻,皆標明出處,現(xiàn)就《奉天通志》制表1(囿于篇幅限制,僅列登科進士信息)。

      如上進士11人,各文獻載錄多有齟齬之處,而舉人與貢生的情況更甚。主要問題如下:

      1.科考年份問題。如:進士田麟的科考年份,《盛京通志》作順治九年壬辰科,而《奉天通志》《永平府志》則作順治十五年戊戌科。舉人羅衍嗣,《奉天通志》作康熙十四年乙卯科舉人,《盛京通志》則作己卯科。

      2.籍貫問題。士子的籍貫問題諸文獻莫衷一是??滴跏迥瓯娇七M士戴璠,《奉天通志》作山東金州衛(wèi)人,《盛京通志》則作寧海人。順治十二年乙未科進士吳允升,《奉天通志》作遼東定東衛(wèi)人,《盛京通志》則作錦縣人。又如順治八年辛卯科舉人黃家棟,《遼海志略》作鐵嶺人,同年進士沈魁《遼海志略》作遼東人,而二者在《陜西通志》皆作西安人。

      3.官職問題。如康熙九年庚戌科進士劉登樞,《盛京通志》曰:復州人,衛(wèi)學,知縣銜未仕。而《江南通志》則記載為康熙八年任睢寧知縣。

      4.人名問題。僅就遼學貢生而言,各個方志之間對諸位貢生的姓名記載就出現(xiàn)了十二處不同,幾近總人數(shù)106人的1/11,可見訛謬之甚。現(xiàn)以《奉天通志》為藍本對照如表2:

      由上可見,文獻對東北士子科舉寄籍的載錄頗為復雜。史料相對較少,且訛謬闕漏甚蕃。個中緣由或為史志編纂者于祖籍與寄籍問題上產生了混淆,或為撰寫者為提高地方的文化地位與聲望,而有意將寄籍人士編入當?shù)胤街尽4送?,學界對東北地區(qū)的科舉研究尚方興未艾,相關研究也多聚焦于遼金,對清代東北邊疆的科舉取士,關注度相對較低。因而史料信息基本處于資料排砌階段,未納入到相關歷史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

      遼籍士人科舉寄籍政策是明清科舉沿革及戶籍制度發(fā)展的過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遼人寓居狀態(tài)下的教育境況,滿足了相當數(shù)量寓居外地的遼東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強烈訴求。但這畢竟是清初教育體系完備之前,過渡時期施行的權宜之計,其弊端十分明顯。

      其一,雖然寄籍政策給寓居異地的遼人提供了科考的地點及途徑,但由于政策施行的地域僅有河北、山東、陜西諸學,還沒有解決留在東北地區(qū)士人的科舉問題。遼籍士子中一部分人仍需要長途跋涉方能到達科考之所。順治三年丙戌科便因為士子緣于道途梗塞,后期始至。朝廷復于二月舉行該科的補行鄉(xiāng)試。①這不但繁瑣了科舉考試的程序,更是消磨了考生的意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響了朝廷對于人才的選拔。

      其二,由于寄學人數(shù)過多而對寄籍地的原有廩膳體系造成沖擊,從而引發(fā)了相當程度的廩額問題。順治十三年十一月戊午,清廷便意識到了此問題,由于寄學永平士人較多,特調撥“遼東十五學”廩膳一百二十名以緩解矛盾。陜西遼學亦面臨此種狀況,隨平西王吳三桂入秦中諸生也造成了原額廩膳的混亂。鑒于此種情況,清廷頒布指令:

      永平寄學存廩額四十名,以四十名歸遼陽府學,至遼海二縣學宮初設,諸生數(shù)少,每學先設廩生五名,俟人才漸充,再照縣學例,每學設廩膳二十名,每年歲貢永平寄學,遼陽府學各一名,遼海二縣學照外縣例,各二年一貢。其永平寄學每案仍許進四十名,不得濫取冒籍。②

      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廩額的混亂有所調節(jié),但是也反映出了遼人寄籍政策終究是過渡時期的條令,加快對東北地區(qū)科舉與教學政策的改革不容擱置。

      其三,東北地區(qū)毗鄰關內,長時間的教育停滯也對其發(fā)展不利,造成了人才的斷層。東北地區(qū)民眾與中原地區(qū)的受教育水平原本即存在差距,且東北教育尚延續(xù)明朝,各層級資源配置極為不平衡。如果不盡快在東北完善教育機構,將其納入到正規(guī)科舉體系中,東北地區(qū)與中原的差距將會愈加拉大。此外,東北地區(qū)為我國邊疆要地,忽視東北地區(qū)本土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也影響民智開化、民心穩(wěn)定,不利于清廷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

      因此,遼籍士人科舉寄籍政策作為清初特殊階段的過渡性政策,必將面臨著廢替的命運。

      寄籍政策的裁撤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順治五年清廷便有意識縮減寓學生員規(guī)模,“改永平府寓學為遼學,裁教官一員,留一員,并設廩額八十名,每年出貢三名”。①《清朝文獻通考》記載:“(順治)十一年,設遼陽府儒學。嗣經五年,裁十五學名色,復改永平寄學為遼學,設教官一員,廩額八十名。至是,始設遼陽府學,令寄籍永平者,改歸本學肄業(yè)?!雹陔妨罴募榔礁孔踊貧w原籍,反映出清廷裁撤寓學的決心。而強令寄籍永平者改歸本學肄業(yè)稍顯激進,于是順治十三年又調整政策:定永平遼學舊設廩額各增八十名,以四十名歸遼陽府學,留四十名歸永平寄學,每年各出貢一人。永平寄學,每案仍取進儒童四十名,不得濫入冒籍。寄籍政策的正式裁撤陜西西安遼學首當其沖。順治十四年七月己巳,“以平西王屬下生員停止考試也”。③之后康熙五年、雍正五年,永平府、萊州府的遼學、衛(wèi)學先后裁撤。經過幾朝調整,科舉寄籍終成過去式。同時,清廷著力發(fā)展東北地區(qū)教育,完備的教育機構,以及穩(wěn)定的教育體制與科考政策開始逐步建立。盛京、吉林以及黑龍江在內三省的儒學、衛(wèi)學、書院相繼出現(xiàn)。④順治十一年設立遼陽府儒學,康熙年間盛京設立府學,除此之外下屬州縣更廣設官學,教育體系立體完整,覆蓋廣泛??滴跛哪臧嗽录好?,清廷不但照順天例于奉天設立京府學,考取生員七員,并且下設所屬“錦縣為大學,考取生員七名。遼陽寧遠海城為中學,考取生員五名。蓋平鐵嶺廣寧為小學,考取生員二名。錦州府為府學,考取生員四名”。⑤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乙卯,又采納了廣西道御史劉超凡的上疏,于奉天錦州二府屬州縣各設教官一員??滴醵哪耆乱页?,奉天府府尹董秉忠疏言:“錦州府州縣,生聚日繁,人文漸盛,錦州府錦縣寧遠州三學,原各有廩生一名,今請增四名,每學二年一貢。廣寧縣原有廩生一名,今請增一名,仍照舊例,五年一貢?!雹蕹⒁嘣劻钭h行。康熙朝甚至設置了與中央一體的官學體系——“盛京官學”,以供遼地宗室子弟求學。由此東北地區(qū)的教育乃至文化逐步與中原地區(qū)并軌而行,東北士子求學與應試的問題得到解決。

      綜上,遼籍科舉寄籍政策雖然存在時間較短,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安撫寄籍士人群體的目的,是成功的縻士政策。寄籍政策使流寓于他鄉(xiāng)的流人群體漸趨穩(wěn)定,消減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統(tǒng)治者也能夠有充足的精力去穩(wěn)定社會經濟,平定內憂外患。遼籍士人科舉寄籍政策的興廢,歸根結底是教育、科舉資源配置的逐步合理化過程。只有教育資源均衡,士人不必流寓即可解決學習和科舉問題,才能使士子安定、社會穩(wěn)定,這是解決士人流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而這對當今社會教育所面臨的異地高考等問題也有借鑒作用,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同時,通過對遼籍士人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的梳理和探討,為研究清初政府在政治、文化體系建設上的政策和完善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還有很大的空間尚待挖掘。

      【作者簡介】管仲樂,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

      黃云鶴,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

      【責任編輯:王湉湉】

      猜你喜歡
      士人科舉東北
      MADE IN CHINA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大東北的春節(jié)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灌阳县| 津南区| 武邑县| 六枝特区| 新蔡县| 阜宁县| 龙门县| 明水县| 鄂托克旗| 宁远县| 墨玉县| 屏南县| 奉节县| 秦皇岛市| 九江县| 当雄县| 达孜县| 容城县| 石狮市| 玉田县| 麦盖提县| 承德县| 山阴县| 东方市| 贵南县| 南汇区| 长治市| 邵阳市| 同仁县| 兰州市| 那曲县| 乌拉特中旗| 奉贤区| 韶关市| 镇康县| 溧阳市| 嵊州市| 六安市| 博白县| 鄱阳县| 名山县|